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萊西:中莊扶村治"禿"11年 荒山野嶺變金山銀山

2019-03-12 09:22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閱讀 (998167) 掃描到手機

半島記者 王永端

在七旬老人劉樹江的記憶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莊扶村的山上綠樹成蔭、滿眼蔥蘢。可在30年前,山上的大樹和植被被周邊村民砍光,留下了光禿禿的大山。

2008年,村黨支部書記董言杰面對禿山上被大風卷起的沙塵,他扛起镢頭帶領村里黨員干部,于3月12日植樹節那天開始上山義務植樹。自此,義務植樹在中莊扶村西的仙足山和大架山上堅持了整整11年。

如今,禿山綠了、村民富了、鄉村美了。

昔日的荒山野嶺因綠植繁茂、瓜果飄香,不僅讓村民富了起來,這里還被評為2A級景區。

植樹治荒,這件事沒得商量

今年72歲的劉樹江是萊西市水集街道辦事處中莊扶村的一名村民。生長在中莊扶村的他,對這個村子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漫長的記憶。

“村西的大架山是個好地方。”劉樹江老人說,“那里至今留存著戰國時期墓葬群,墓葬群的對面就是仙足山。”據老人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村西的這兩座大山上被郁郁蔥蔥的植被和參天大樹覆蓋著,這種景象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就是被十里八鄉村民視為“風水寶地”的仙足山和大架山,自1990年始發生“驟變”。

“當時農村窮,周邊數個村莊的村民家中都缺少柴禾。”中莊扶村黨支部書記董言杰說,從1990年開始,一些村民就偷偷上山,將植被砍掉背到自己家里當柴燒。

在董言杰的記憶里,當時山上最粗的大樹一個成年人都抱不過來,就是這樣的大樹,在周邊村民的鋸斧之下也未幸免。

“有些村民趁夜跑到山上去砍樹,砍了再連夜往家里運。”董言杰說,“那時候一團糟,根本無法阻止。”

短短10年間,山上大樹幾乎被砍沒,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大樹小樹被伐光,大架山和仙足山就成了兩座禿山。氣候干燥的春天和秋天,大風四起時,兩座山上的風沙直逼東側不遠處的中莊扶村。

顯然,這樣的景象是絕大多數村民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盡管不愿意看到,但風沙肆虐,已成事實。”董言杰說,此時周邊村莊尤其是中莊扶村的老百姓才真正意識到保護生態對于保護家園是如此的重要,“生態不好,家園就會遭殃”。

之后,董言杰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在董言杰看來,身為黨支部書記,首要任務就是帶領村民富起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莊扶村西靠兩座大山,不過留給董言杰的卻是兩座禿山:“連基本的生態都無法保護,何談致富?”

“首要任務是治‘禿’。”在村黨員、干部大會上,董言杰第一次提出“治‘禿’”的設想。

沒成想,這句話剛剛提出,現場就有人笑了:“你前面植樹治‘禿’,后面樹可能就進了爐灶。”“以前砍伐樹木的歷史過去了,回不去了。”董言杰說,“從現在開始,村里將派專門人員護樹,我看誰再去砍樹!”

“植樹花費巨大的勞力,誰去給你干?”現場有人向董言杰發問。“誰干?”董言杰說,“咱們今天開的是黨員干部大會,黨員干部是什么?黨員干部是先鋒!黨員干部不干,誰干?我帶頭植樹,你們跟上!”

“砍樹容易,植樹難。”對于董言杰的設想,還有人現場提出異議,“兩座大山,數千畝,何時能綠?”“只要我們年年植樹不毀樹,禿山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一定能變綠山。”董言杰擲地有聲。

義務勞動,村黨員干部帶頭

這次大會之后,董言杰就帶著村兩委人員來到了當時的萊西市林業局,開始向林業局要樹苗。林業局一聽村里主動來申請樹苗綠化禿山,很快就批準了村里的請求。

這一年是12年之前的2007年。

2008年植樹節之前,萊西一場小雨突至,中莊扶村向林業局申請的2000棵松樹苗也被運到了村里。

“村里現在沒錢,咱們說好了,現在是義務植樹。”董言杰再向村黨員干部重申:“我們是義務植樹,所有黨員干部必須扛起镢頭和鐵鍬干。”

2000棵松樹苗,被運到了光禿禿的大架山和仙足山腳下。

植樹節這天,村里一場史無前例的義務植樹活動在兩座山坡上展開,而扛镢頭和鐵鍬的全是黨員和村干部。“當時我在山坡上的農田里種菜,看著在山上植樹的都是黨員干部,有些震驚。”村里一名村民告訴記者,“一開始我不相信村里會堅持下去,后來發現我的判斷是錯誤的。”

扛著鐵鍬上山植樹的是黨員干部,而且植樹沒有工錢,完全是義務的。這件事情很快在村里傳開,而且也議論起來。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村里再義務植樹,我也要扛起鐵鍬上山。”另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黨員干部帶頭為百姓,咱百姓不能無動于衷。”

在董言杰看來,村里植樹首要的任務是護坡阻斷汛期的泥石流,除了種植松樹外,刺槐這個樹種不但能成材,而且其根系還能自生繁殖新的樹苗。

“種植松樹次年的植樹節,我們漫山遍野開始種植刺槐。”董言杰說,次年的這次植樹,讓他想不到的是當黨員干部扛著樹苗進山時,一些村民也主動加入到了植樹的隊伍中。

“村民不用發動就義務上山,黨員和干部的先鋒作用在農村不能忽視。”董言杰表示,群眾的主動性讓他看到了禿山綠起來的希望。

當年8月份汛期,董言杰帶著上百名黨員、干部和村民,經受著蚊蟲叮咬,又開始在山上植樹。數天里,山坡上栽下了2萬棵刺槐。

董言杰告訴記者:“看著先前由自己親手種植的小樹漸漸長高,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情感深著呢。”

揚塵少了,向青山要來效益

從2008年開始,每年的植樹節前后和夏季汛期,中莊扶村總會發動全體村民進山植樹。慢慢地,村民發現原本光禿禿的荒山野嶺漸漸綠了起來,昔日春秋揚塵的天氣也少了,山林里的鳥類和野生動物也紛紛前來安家并繁殖生存。

“植樹之前的汛期,山水裹著泥沙往山下沖。”劉樹江說,“現在山坡被樹根和草叢保護著,沖都沖不了。”

如果說之前全村老少在山上義務植樹是為了讓大山披綠裝,經過多年努力,這樣的目標基本達到了。

“植樹首先是保護生態,保護我們家園的青山綠水。”董言杰說,當早年種下的樹苗在山坡上茁壯成長并蔓延開時,村兩委考慮的是如何讓村民的日子富起來。過富日子,位于山下的中莊扶村的村民仍離不開土地和綠樹。

依靠青山致富,不等于讓你前邊種樹后邊去砍樹賣錢。”董言杰覺得,現在山上綠了,山下的溝坡也應該靠樹“綠”起來。

如何讓山下溝壑增綠的同時,換取更高的經濟價值?

“一直以來,我在考慮這個問題。”董言杰說,中莊扶村多年前就有種植板栗的傳統,傳統不但不能丟還得在當下得到延續,繼續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

村兩委于是開始發動村民大面積在溝壑、地頭種植板栗。除了種植板栗之外,村兩委還鼓勵村民在山下自家的農田里種植李子、桃樹、無花果、大櫻桃等經濟樹。

顯然,這些經濟樹的成片發展,在當地也成為一大特色。山下和村莊的春天被花香包圍著,秋天則被果香包圍著。

“我和我老伴,現在光板栗一項,每年就收入上萬元。”劉樹江老人說。

早在1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5000元,村黨支部不但讓禿山披綠,還要向青山要效益。如今這個有著563戶、1720口人的村莊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

桑樹致富,不厭其煩做工作

如今,村民的錢包鼓了,中莊扶村依靠綠水青山使全村發生了深遠變化。

中莊扶村兩委覺得,村民的錢包鼓了的同時,理應壯大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的強弱關系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質量,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

董言杰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如何在鄉村既要保障村民財產權益,又要讓集體經濟得到不斷壯大?這在中莊扶村兩委看來,集體經濟的壯大仍離不開他們祖祖輩輩依靠的“青山”。

在思考壯大集體經濟這一重大關系民生和基層黨支部在中莊扶村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這一事件前,村黨支部著實動了一番腦子。

“靠山吃山,還需讓農村經濟這汪水活起來,流動起來。”董言杰說,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知道“桑樹渾身是寶”,桑葚可采摘,桑葉不但可以養蠶,而且還可炒茶葉。

之后,村兩委開始發動村民在大田里種植桑樹。

一個新上項目,當村民還未看到利時,實施起來總不會順暢。

“當時讓一些村民種桑樹,絕大多數村民有顧慮。”董言杰說,村民知道桑葉可以養蠶,但村民多少年都不養蠶了,讓他們突然種桑樹他們有顧慮。于是村兩委成員上門進行動員,并告訴他們種植桑樹不是讓他們養蠶,而是借助桑樹搞桑葚采摘,將嫩桑葉和霜后的桑葉炒成茶葉出售,而夏季的桑葉可采摘了做中藥材出售!

當這些理論講給村民聽時,村民仍有顧慮。

“搞桑葚采摘,誰來?萊西是個農業大市,很多地方都有桑樹,春夏之交在山上都可摘到桑葚。”一名農民告訴記者,“還說桑葉炒茶,我想都想不到。”

這位農民起初的顧慮,代表了絕大部分村民。于是村兩委成員不厭其煩地做工作:只要桑樹種植成規模,就不怕沒人來采摘桑葚;只要桑樹種植成規模,村兩委會高出市場價收購村民的桑葉,并將桑葉炒成茶葉出售,形成一個以桑樹為源頭的經濟產業鏈。

在村兩委的不斷“攻勢”下,有村民開始在自家地里植起了桑樹,當年發展桑樹100多畝,次年又發展起了100多畝。在這些桑樹成為兩年生的秋后,村兩委開始上門收桑葉了。

村里其他種植戶看到了“錢景”,此時紛紛效仿。桑樹種植基地在中莊扶村初具規模。之后,村兩委專門辟地種植起了桑樹,全村桑樹種植面積達800余畝。

辦采摘節,產業鏈換來新貌

“(黨支部)向村民承諾的必須要做到,不然誰會相信你?”董言杰說:“當時說了要搞桑葚采摘,黨支部承諾了,老百姓期待著。”

2015年,中莊扶村要舉辦第一屆桑葚采摘節。

當時,要舉辦桑葚采摘節,不但村民有顧慮,村兩委也有顧慮。無疑,兩者都在顧慮“誰來采”、“誰知道中莊扶村有桑葚”?

為了將人“請進來”、“玩得好”、“來年留住人”,村兩委著實下了一番功夫:為了將城里人“請進來”,村兩委開始通過種種渠道拉人;為了讓城里人在農村“玩得好”,村兩委發動村民開起農家宴;為了讓“來年留住人”,村兩委時時處處為來人提供各種便利,讓來客在中莊扶村感受家的溫暖。

第一年舉辦采摘節,效果出乎村民的預料,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也出乎村兩委的預料,當年就賺了個盆滿缽滿。

此后,村里每年都舉辦桑葚采摘節,到今年就將連續舉辦五屆。

當漫山遍野的桑葚透著紅紫時,一個問題又隨之出現了:近千畝的桑葚單靠采摘無法完全消耗。如何將桑葚完全利用?除了采摘外,村兩委開始引導村民摘下桑葚向外出售,在出售不了的情況下,村兩委在村里成立茶葉公司,收購桑葚深加工制作成桑葚干出售,做茶飲。

如此一來,一個依靠桑樹形成的采摘、出售、桑葉茶和桑葚茶制作的產業鏈在村里形成。

當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了,村容村貌在中莊扶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馬路變寬了,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山頂。

■延伸 實踐“萊西經驗” 小山村大放異彩

依托植樹改造青山、留住青山,是中莊扶村讓村民的錢包鼓起的第一步。利用好青山,使得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是中莊扶村的長遠規劃。

當這里的春天花開飄香、秋季碩果累累之時,村兩委有了一個大規劃:他們要利用這里的“花”和“果”,將仙足山和大架山打造成一個風景區,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拉動村民收入。

一個村要打造風景區,這在劉樹江等老人看來“實現不了”。“村有多大能耐,要打造風景區?”劉樹江笑說,“小打小鬧行,打造景區我們壓根就不信。”

在一些村民的質疑聲中,村兩委按照規劃,開始往山上修路、引水、打造葡萄長廊、統一規劃果桑園、石榴園等采摘園,之后又種植了云霧茶園,先后在兩座山上建成仙客廣場、居仙亭、悅然亭等景點。當一個個景點建成時,這個由鄉村自行打造的“萊西仙足山景區”開始開門納客。

此前,記者到中莊扶村采訪時,中莊扶村黨支部書記董言杰正帶著村干部在山上對一片空地進行新的規劃。“我們準備在這片草地上種植竹子。”董言杰右手指著前方說,“這一片山,未來將打造成一個竹林,形成一個新的景點。”

一個位于兩山不遠處的村莊,從昔日禿山到后來披綠,從發展林業樹木到發展經濟樹木,從發展特色樹木再到形成集采摘、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集體經濟產業鏈,中莊扶村的生態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明星村。村民家中有冰箱、空調、汽車,在這里成為現實。

村民富了,村容美了,在村兩委看來,所有村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僅不能丟,而且還應不斷學習和升華。為此,村里專門在村委大院設置了道德講堂。“不但給村民講課,還要給孩子講課。”董言杰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應當從娃娃抓起,讓孩子自小學會尊老敬老。

3月6日,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到萊西市調研時強調,“萊西經驗”的本質是農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了組織群眾、凝聚群眾、領導群眾的核心作用。要深化拓展新時代“萊西經驗”,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振興。

“實際上,這些年我們帶領村民上山植樹,誓讓禿山變青山,就是以多年前開始倡導的‘萊西經驗’作指南。”在董言杰看來,村兩委和村民一道守住了綠水青山,才讓村民真正有了眼前的金山銀山,“萊西經驗”在中莊扶村不但得到了實踐,而且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