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青島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的決議。規劃中提出對于13片歷史街區,既要整體保護也要小單位搞活,構建出七大類多層次的綜合保護體系。
部分歷史街區成片被拆 會議上,市規劃局局長王亞軍作了關于《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的報告。王亞軍說,1994年,青島成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名城保護工作中做出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建設缺少歷史傳承,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風貌特色逐步消失等。
市人大城建環資委員會發布了相關調查報告,島城南部臨海的中山路、八大關等歷史街區較完整地保存了城市建設初期的空間格局,但偏北的館陶路、黃臺路等歷史街區,保護力度較小,甚至成片拆除。同時,部分保護區域年久失修。另外,歷史城區和一些保護街區存在比較嚴重的私搭亂建行為,加劇了居住環境的惡化。
數量由10片增至13片 “規劃編制前,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市域范圍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素普查。”王亞軍說,從工作內容來看,規劃突出青島城市特色。提出“老城區重在做優做美,延續青島百年歷史文脈,彰顯山海城特色,著力加快城區改造提質和內涵式發展。”
規劃明確了規劃范圍是青島市行政轄區范圍,與城市總體規劃范圍一致,陸域面積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2240平方公里。按照“全面保護、真實保護、完整保護、合理永續利用”的原則,構建出自然環境、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工業遺產、歷史文化村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七大類多層次的綜合保護體系。與原有規劃相比,本次規劃將歷史文化街區由原有的10片擴大至13片。
整體保護,小單元搞活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要保護整體自然環境格局和自然要素,包括山體、水系等;保護文物古跡,包括已公布的515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06處歷史優秀建筑,以及1500余處尚未公布的其他文物古跡;保護9處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村落;保護4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王亞軍進行解讀,“13片歷史文化街區依山傍海連續分布。街區核心保護區內建筑采取分類保護與更新措施,除必要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街區建設控制地帶內,嚴格控制各種新建、擴建活動。”同時,各歷史文化街區結合自身功能特點,采取“小單元、漸進式”的保護更新模式逐漸恢復街區活力。具體分為文化、旅游、商業功能為主的街區,旅游、療養、居住混合街區。
剩余5.2萬黃標車將盡快淘汰 半島都市報4月29日訊(記者 朱薪雨 實習生 王玉珠) 在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市人大城建環資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慶武作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
記者從會上獲悉,2014年,市區空氣PM 2.5濃度降至5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6% ;二氧化硫濃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1.5%;重污染天數降至9天,同比減少60%。同時“十二五”以來陸續更新4000余輛公交車,累計淘汰黃標車10.6萬輛。加快推進污染企業搬遷。另外,設置了26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1處大氣綜合監測站和2處路邊空氣質量監測站,在全省率先實現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全覆蓋,數據實時向社會公布。
劉慶武介紹,根據山東省和青島市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文件要求,到 2016 年,環境空氣中PM 2.5、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15%。“從近兩年空氣質量狀況及變化情況看,2015年和2016年,島城二氧化硫可以達到省市規劃目標,PM 2.5、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三項指標要達到規劃要求存在較大難度。”
如何治理島城大氣污染?劉慶武介紹,應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將資金和政策集中投入到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低能耗低污染產業上,逐步實現經濟增量綠色化。全面實施產業布局調整,以老城區企業搬遷、石化區搬遷和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騰出環境空間。
扼制機動車尾氣污染,盡快全部淘汰青島市剩余的5.2萬輛黃標車,逐步擴大黃標車禁行區。加快油品升級步伐,盡早在本市銷售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另外,島城還將建立大氣污染源清單,摸清大氣污染源底數,實行動態化管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