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29萬套,海南9000多套,廣東1.15萬套,云南2.3萬套……近日多個省份審計結果暴露出
保障房空置尷尬。一邊是中低收入群體期盼早日實現“安居夢”,一邊是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窘境 。經過幾年“高速”建設保障房進入“產出”高峰,但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民心房”屢遭尷尬。(8月8日《經濟參考報》)
在高房價的大環境下,本應“一房難求”的保障房卻面臨“愁嫁”的尷尬。一邊是中低收入家庭“望房興嘆”,一邊是保障房大量空置,原因何在?
不難發現,空置保障房有兩個特點:一是距離中心城區較遠,配套設施或公共服務不完善。交通等生活成本及耗費在路上的時間成本,還有子女入學、老人就醫等因素,讓低收入人群對這樣的保障房望而卻步。二是房屋質量差,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現象,部分房屋還存在墻體開裂、頂棚滲水等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質量缺陷。這樣的保障房,誰敢???
保障房屬于公益性住房項目,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幾乎無利可圖。在地價低的偏遠地區建保障房,顯然可以大大節省成本。但保障房建了沒人住,會造成資金、土地等資源的浪費。保障房大量空置 ,說到底還是政府工作理念出現了偏差,不能切實考慮百姓的需求。保障房頻頻上演“空城計”,傷害的不僅是政府形象,更是懷揣“安居夢”的民心。保障房建設 ,不能依靠市場來調節,而是政府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考驗著政府“執政為民”的成色。
保障房為中低收入的弱勢群體而建,但現實中從規劃到設計再到建設,鮮見征求過他們的意見,最終空置也就不足為奇了。保障房建設應“以需定建”,在選址前引入聽證制度,廣泛征求民意,提高決策科學性;在建設中避免重量不重質,防止“安居工程”成為“面子工程”;在申請環節適當放寬門檻,讓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更多人實現“安居夢”。本報評論員 韓金惠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