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中山路一號"見證青島歷史 記錄城市百年變遷

2013-06-25 07:5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不知在多少城市里會有一條叫做“中山路”的街道,也不知道在這些街道上都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然而在青島的海邊,卻有著一座見證著歷史的“中山路一號”。穿過百年的迷霧,如今的它依然在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而幾乎整個20世紀,中山路一號都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即便是忽略了細節,也足以令人回味 。

  1910~1914 “人富人窮,上下沉浮”

  1910年對德國建造師羅克格來說是充滿期待的,這一年他承接設計的青島福音教堂(今江蘇路基督教堂)即將完成,而他的另一件作品——青島俱樂部又要開工了。

  “這個俱樂部就是現在的中山路一號,當時中山路還叫斐迭里街,俱樂部就修在街口最南段的位置,對著棧橋,望著前海。”文史學者魯海介紹說,這座完全按照德國風格設計的二層建筑最初被命名為青島俱樂部。據記載該建筑于1910年5月開工建設,1911年10月完工。之后迅速成為僑居青島的德國高官及上層人士的社交場所。不過那段歷史卻十分模糊,因為有文件顯示早在1904年,該處便被定為修建俱樂部的地址。

  但相對之后上演的故事,這些有爭議的細節已經不再重要了。

  對于遷居此地的殖民者,這座有形的建筑成為他們漂泊心靈的寄托。1913年底的一份《青島時報》曾這樣評價道:“(青島俱樂部)作為商人、政客、衛戍部隊和巡洋艦隊軍官的聚會中心,在殖民地的社會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以無拘無束和愜意的形式,促進了殖民地各界人士之間的日常交流和相互了解。”每至夜晚節慶,這里的歡慶往往通宵不絕。

  然而建成三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塊孤懸海外的德國殖民地,很快被日軍攻陷。1914年11月9日的下午,在為大約70名在戰斗中陣亡的德國士兵舉行了葬禮之后,傳教士衛禮賢整個晚上都在這個“氣氛壓抑”的俱樂部度過。在經過了早晨和總督以及恭親王告別,上午援救戰俘,下午送葬的痛苦的一天之后,他在日記里寫下了“主使人富人窮,上下沉浮”。這也是我們目前能看到的,關于這個德國俱樂部在被徹底改變命運前的最后文字記錄。值得一提的是,俱樂部的設計師羅克格也在這次戰斗中被俘,后被押往日本度過了5年的牢獄生涯。

  1914~1949 戰火中的“安樂窩”

  日占時期的俱樂部運營情況似乎是一段空白,可知的是當時這里并沒有停業。在德國人走后,這里又改名成了國際俱樂部。

  “是一個會所,理事長是英國人,但主管是我父親,交得起會費的人都可以進來玩。”由于父親曾在這里工作,幼年的魯海得以了解俱樂部內部的結構:“會所的廚房、酒窖在地下室,有個升降梯把菜傳上來。一層有餐廳、酒吧、交誼廳,二樓有圖書館、閱覽室,還可以打臺球、打橋牌,后來還加蓋了保齡球館、壁球館……”在以后的很長時間里,國際俱樂部一直繼續著這樣的溫情和奢華。但和以前不同,成員增加了很多中國人。其中既有成功的本地商人,也有前清的流亡官員,甚至還有山東大學的教授。1935年,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在此宴請了來訪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而為了拍攝《劫后桃花》,劇作家洪深還在這里宴請過影后胡蝶,類似的故事還有影星李麗華來此而引發交通擁堵。

  1938年日軍再次入侵青島時,但歐美會員的特殊地位使得這里躲過一劫,這里的英文雜志也讓人們有機會了解到更加真實的戰況消息。

  然而,當日本偷襲珍珠港后,這座樓房的歌舞升平被徹底打破了。“日本和美英宣戰后,在青島的那些歐美人都被抓到江蘇路上了,俱樂部一下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些‘軸心國’的成員還來玩。1943年,日本人把這里徹底征用了,當時青島市偽市長趙琪也是這里的會員,他協調了一下把會所遷入了迎賓館,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又搬了回去。”

  1949至今 凝固的建筑,不變的守望

  到了1949年,被新政權解散的國際俱樂部由中蘇友好協會取代,“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中蘇友誼,我們在樓里辦講座、搞展覽、放蘇聯電影。”88歲的聶希文退休以前曾擔任青島文化局的副局長,搞地下工作出身的他不僅參與了青島的解放,之后還擔任了中蘇友好協會青島分會的副秘書長。直到“文革”開始,他一直在這里工作。而這段時間里,除了蘇聯學者來此參加舞會外,茅盾等人也在這里舉辦過文藝講座。然而場面更大的莫過于1953年,青島市12萬市民參加的“斯大林逝世追悼大會”。中蘇交惡后,這里又變成了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的辦公室。對許多老青島來說,在那里看電影的記憶至今也是一段愉快的享受。而對于60后的青島“土著”王音來講,1976年來這給《按既定方針辦》的配音經歷則記錄著自己的懵懂青春。如今的中山路一號,已經成為一座美食餐廳,繼續書寫著他多彩的一生。

  斐迭里街、靜岡町、山東路、中山路,一百年來這座建筑門前的道路不斷地變化著名字,而它的鄰居們也一個個被時間埋葬。它曾注視著穿梭往來的德國軍官,也曾接待過懷念舊日的遜清遺老。他曾看著殖民者來了又去,也曾經歷過革命的疾風驟雨。不久前的夜晚,他定然還親眼目睹了那位名叫“棧橋”的老朋友是如何在暴雨中垮塌的。一百年的時間里,人們不斷賦予著它新的使命,它也從無怨言地默默接受,像一個守望者一般記錄著這座城市的風雨變遷。而他自身的浪漫與溫情,也因這份堅守而穿越時空,不曾腐朽。 文/20世紀初,從棧橋回望中山路一號中山路一號舊照,攝于1912年9月23日。(德國聯邦檔案館提供)中山路一號內部(壁爐)施工場景。

  德國工程師阿道夫·維博于1898年至 1901年服役于德國海軍三營,退役后建造了總督府 、中山路1號等青島德式建筑的內部壁爐,前排中為維博。記者 孫英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曹海霞]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青島 歷史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

商訊

公告>

樓市動態

更多

頻道推薦

山東 | 青島

互動

社區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