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談|山東外貿增長“流量”背后的大通道
□孫源澤 常青
8月20日,中共山東省委“中國這十年·山東”主題新聞發布會,就構筑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作了介紹。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而對于地處東部沿海,身為“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和節點的山東來說,高效貿易通道很重要。
2012年,山東外貿進出口值為1.55萬億元,而到了2021年已達2.9萬億元,量級幾乎翻倍。特別是今年,前七個月進出口總值已達1.89萬億元,超越2012年全年水平,5、6、7三個月更是連續刷新外貿進出口歷史紀錄。增長的外貿“流量”,離不開山東近年來著力構筑的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來“承載”。
這條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具體是什么樣的?我們不妨從東西兩個方向來看。
首先,向東看。山東瀕臨日韓,是中國與日韓貿易的“排頭兵”,與韓國最短航距不足200海里,所以山東就從密切與日韓貿易處著手,推進與日韓重要港口間自由通航,打造了一條擁有“海運價格、空運速度”獨特優勢的中韓“海上高速公路”。
這條“高速公路”有多快?
舉個例子:通過與韓國主要港口的“多港聯動”,現在威海與韓國的仁川港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8小時的經濟圈”,在威海生產的韓國汽車線束產品,在當天下午下了生產線就可以“搭乘”傍晚從威海發船的貨輪發往韓國仁川,而整個航運過程不會超過8小時。
這樣高效的貿易通道,無疑會對與韓國間的貿易產生莫大的助益。所以,山東與韓國貿易額從2012年的約1780億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約2700億元,貿易增長近千億。
然后,向西看。面對廣袤的歐亞大陸,山東在2018年整合全省歐亞班列資源,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歐亞班列統一運營平臺,推動“齊魯號”歐亞班列三年來的開行量分別突破1000列、1500列和1800列大關,取得累計開行超5500列的“好成績”,穩居全國前列。
截至目前,“齊魯號”國際運營線路已達52條,可直達“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54個城市,成功構筑起東連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這幾年,伴隨著一列列“齊魯號”歐亞班列的發出,壽光的蔬菜、海信的電器、濰柴的機械等眾多“山東好品”走向了歐亞各國。同時,德國的啤酒、俄羅斯的面粉、大豆等“舶來品”,也因“齊魯號”走進了山東老百姓的生活。
山東的國際大通道為什么如此“出圈”呢?
首先,山東在體制創新上下了“苦功夫”。“觸動利益是比觸動靈魂還要難的”,但是改革如果不觸動利益就如“隔靴搔癢”。山東大力破解阻礙貿易流通的體制壁壘,深入開展“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推動改革邁向“深水區”。
以水運為例,山東擁有3300公里漫長海岸線,港口眾多,但曾因盲目競爭,重復建設,在從大做強的轉折點處止步不前。2019年,山東七港口完成整合,各港口定位功能得到明確,突破原先屬地限制,實現優勢互補,互為支撐,港口群優勢逐步顯現。
整合3年以來,依托一體化發展新平臺,山東港口加大與船公司合作,海向增航線、擴艙容、拓中轉,新增外貿航線229條,航線數量和密度穩居北方港口首位。
其次,山東用好高能級開放平臺引領高水平開放。當前,山東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等一系列國家級高水平開放平臺在山東匯聚,利用好這些平臺,不但有助于進一步打通貿易堵點,更有助于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以山東自貿試驗區為例,作為當前山東落地的開放水平最高的開放平臺,山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所在的濟南、青島、煙臺三市也是山東進行對外貿易的核心城市,這就為山東利用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打通貿易領域的堵點提供了契機。
山東自貿試驗區成立三年來,山東利用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共形成189項創新成果,其中4項被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簡報推廣,17項首創性探索獲國家部委認可,87項在省內復制推廣,2021年,區內實現進出口3843.3億元,同比增長39.4%,高于全國自貿試驗區9.9個百分點,在占全省萬分之7.6的土地上,創造了全省13.1%的進出口額,帶動全省對外貿易效果顯著。
“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通”,在描述山東貿易特點時,大家常常會引用這句話。過去十年,山東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充分發揮這一貿易特點,將自己打造成了“雙循環”內外銜接的重要樞紐。
隨著RCEP的生效,以及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凸顯,山東高端制造競爭力越來越強,山東外貿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這對貿易通道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貿易通道建設,當久久為功。千川江海闊,風好正揚帆。面向未來,提速大通道,山東對外開放將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