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追尋初心 膠東印記!慶祝建黨百年膠東五市紅色主題探訪活動走進日照

2021-05-11 11:04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132838)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劉延珉 王洪智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

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

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

建黨百年來,

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

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

半島傳媒“慶祝建黨百年膠東五市紅色主題行”第五站帶您走進日照,一起重溫那段崢嶸歲月,一起感受百年變化。

第一站: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

20年收集2萬多件文物,見證抗戰壯麗史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作為日照市第一家國家級非國有博物館,位于東夷小鎮的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全面記錄抗日戰爭史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近日,半島全媒體記者走進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跟隨先輩的足跡,重溫抗戰歷史,感受那段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費盡心血20多年

創建紅色抗戰紀念館

日軍侵華前精心制作的中國地圖、使用的軍刀、在中國出版的畫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浴血抗戰使用的槍支、鋼盔、彈殼、行軍包和望遠鏡……在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內,3000余件(套)承載歷史記憶的藏品,將抗日戰爭那段歷史一一訴說。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山東省第一家私人注冊的抗戰紀念館,也是山東省首家綜合類實物展覽館,這里不得不提紀念館“掌門人”劉軍華的故事。

“發揮抗戰文物豐富優勢,在日照建一座抗戰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全市市民和外地游客,更直觀地了解日照的抗戰歷程和歷史文化,是我多年的夙愿。”劉軍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老物件的興趣越來越大。為了收集到心儀的藏品,他經常騎著摩托車下村,走街串巷收集,也曾去過廢品回收廠。紀念館藏品的收集過程很不容易,也蘊藏著不少感動。劉軍華指著紀念館中一個碩大的石頭地雷告訴記者,當時他在三莊鎮的一個老漢家發現了石頭地雷,說明來意后,老漢以為地雷是個寶貝,說什么也不賣。為此,劉軍華來來回回地跑了好多趟,告訴對方收藏這些只是自己的愛好,收藏這些歷史的印記并不是為了賺錢。最終對方被劉軍華的執著、樸實勁感動,毅然將石頭地雷送給了他,從此劉軍華也跟對方成了好朋友。

記者采訪得知,并不是每件藏品都是“免費到手”。20多年來,劉軍華共收藏2萬多件抗戰文物,對他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支出。藏品價位從幾百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劉軍華的收藏卻是只進不出,常常出現赤字,但他熱情如舊。在所有藏品中,劉軍華對抗日戰爭文物情有獨鐘。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加,他有了建立博物館的想法。2015年6月,劉軍華在日照市民政局登記注冊了“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并于8月31日正式開館。

侵華鐵證觸目驚心

警示后人勿忘國恥

“這面地圖墻是我館的特色墻,墻上共有11張地圖,都是館長收藏來的。這些地圖是當年侵華日軍繪制的中國地圖,把它們放在這里是為了說明日軍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的。”講解員指著一張大阪每日新聞社編纂的《最近の東亞形勢圖解》說。這張地圖上明確標注出了中國的總兵力有多少,飛機有多少架,礦產資源有多少,我國的行車路線、飛機航線在地圖上都標注得非常清楚。當時日本甚至還用不同的物種標注出了不同的地區,比如四川有多少只大熊貓,西藏有多少頭牦牛。“當時有些信息就連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日本卻都知道,當年日本派出了許多臥底到中國踩點繪制地圖,這些地圖就是那批臥底繪制的。”講解員說。

記者注意到,墻上的一張地圖是侵華日軍打仗時用的,在這張地圖上甚至明確標注出了日照地區沿海沿線的重要村鎮,有石臼所、安東衛、夾倉等。“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地圖是戰時必備的工具,而繪制這樣一幅精確的地圖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所以說通過這面地圖墻足以證明當年日軍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的。”講解員說。

  日本侵略者繪制的《最近の東亞形勢圖解》。

在館藏文物中,一份蓋有“不許可”大章、刊登侵華日軍抓捕中國俘虜大幅照片的雜志引人注目。據介紹,1937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每日新聞社隨軍記者拍攝了大量日軍侵華照片,為了控制輿論,日本加強了新聞審查制度,陸軍省、海軍省和情報局審查極其嚴苛,一切反映日軍侵華時期燒殺搶掠,被認為有損日軍形象,均被蓋上了不許可印章,嚴禁對外發表。

記者在紀念館內見到了日軍在日照濤雒鎮棧子村駐兵時使用的臺燈,還看到了日軍為侵華在連云港地區修建飛機場、碼頭所繪制的平面圖。當年,日軍在日照地區制造“南湖慘案”時,空投下來的飛機炮彈也被收藏在館內,不過炮彈上面一米多高的部分沒有保存下來,下半部分被南湖鎮的村民拾到后焊上了兩個把手,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水桶。“這些藏品都是日本侵華的鐵證。”劉軍華說。

中流砥柱燃民族希望

浴血奮戰贏抗戰勝利

盡管侵華日軍暴行累累,但是并沒有打倒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軍民發明創造了許多武器,地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日照作為魯南和濱海抗日根據地,也是地雷戰的發源地之一。直到今天,日照陳疃鎮還流傳著一首抗戰歌謠:“青冬瓜,紅西瓜,我到橋頭埋黑瓜,我的瓜兒個不大,鬼子最怕踏了它。小鬼子,騎大馬,橋頭路上踏了瓜,轟的一聲震天響,鬼子人馬開了花。”這首抗戰歌謠描述的就是日照地區人民制作地雷、埋地雷、炸鬼子的故事。

石溝崖戰役活捉了日照地區最大的漢奸并且處死了他,實現了群眾“殺豬過年”的愿望。記者在展柜中看到1944年石溝崖戰役中八路軍使用過的彈藥袋,彈藥袋上有清晰的子彈孔以及血跡。安東衛戰役是抗戰時期發生在日照地區的又一著名戰役。1945年5月21日,八路軍濱海軍區23團1營2連奉命在安東衛一代阻擊日偽軍,經過兩夜一天的激戰,打退了敵人七次進攻,斃、傷、俘日偽軍360余人。在眾多藏品中,一對帶有“抗日救國”字樣的陶制筷子筒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普通人家使用的,體現了全民抗日的決心。當年,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帶領將士們在前線打仗,也在后方帶領根據地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比如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

在采訪當天,記者看到紀念館內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據了解,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建館至今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社會各界人士120余萬人次。截至目前,紀念館已被命名為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日照市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日照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實踐基地等。“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鼓勵現在的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繼續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先輩的新業績,這也是紀念館的最大意義。”劉軍華說。

第二站:甲子山戰役紀念館

三次反頑收關山,紅色甲子薪火傳!

紅色甲子山,薪火永傳承。在山東大地的紅色革命歷史畫卷中,甲子山反頑戰役書寫了光輝燦爛、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濱海地區和日照的革命斗爭翻開了全新的篇章。時至今日,時光已蕩去當年戰爭的滄桑,甲子山區也早已成為風光秀麗的美好家園,但是革命英雄的文韜武略和赤膽忠誠穿越時空,鼓舞著人們砥礪前行。近日,半島全媒體記者走進日照市嵐山區甲子山腳下的甲子山戰役紀念館,尋找烽火年代的紅色記憶。

三次反頑激戰

拔掉甲子山“釘子”

一走進甲子山戰役紀念館,記者迎面看到的是一組八路軍戰士雕像,手中拿的雖然是簡陋的槍支,但是他們斗志昂揚,吹著沖鋒號,給人一種莊嚴振奮的感覺。“抗日戰爭時期,位于日(照)莒(縣)公路以南,方圓幾十里的甲子山區是濱海地區腹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我軍在這里先后發起了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在濱海地區和日照的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紀念館講解員馬涵介紹。

1942年8月9日至13日,國民黨頑固分子、第111師第331旅旅長孫煥彩重組國民黨第111師,并聯合地方頑軍朱信齋、李延修部共2000余人,乘八路軍部隊尚未趕到甲子山區之際,占領了甲子山區,勾結日、偽軍“蠶食”抗日根據地。為了除掉這股頑軍,奪回甲子山區,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政委員會調集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2旅、山東軍區第2旅等部隊,于8月14日發起了反頑戰役,經過5天激戰,將頑軍擊退,取得第一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的勝利。

10月初,頑軍孫煥彩又重整殘部,糾集朱信齋、李延修等共4000余人,于8日再次向甲子山區進犯。八路軍立即組織抗擊,第二次甲子山反頑戰役打響。14日晚,反頑部隊接到山東軍區電令:“因日軍‘掃蕩’濱海,我軍為避免兩面作戰,討頑戰役即日停止。”反頑部隊于18日夜撤出甲子山區,第二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結束。孫煥彩率部再次占領了甲子山區。

為了鏟除孫煥彩這股頑軍,12月16日,山東分局、山東軍政委員會在駐地莒南坪上召開了第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作戰會議,八路軍第115師政治委員羅榮桓、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第115師代師長陳光、參謀長陳士榘出席會議并親自指揮。羅榮桓對這次戰役特別重視,他在動員講話中指出:“這是改變濱海、山東局面的重要一仗,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釘子拔掉!”17日,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5旅、教導第2旅、山東軍區第2旅等部共計1萬余人,對敵發起攻擊。經過14天激戰,第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取得徹底勝利。

不懼犧牲鑄就豐碑

軍民一心眾志成城

為了更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戰場的激烈,記者通過環幕投影+半景畫場景的方式,觀看了我軍浴血反頑、激烈戰斗,最終全殲頑敵的恢弘戰爭場面。“1942年的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頑固勢力,鞏固了濱海抗日根據地。從此日照、莒南、莒縣、諸城地區連成了一片,使濱海地區成為魯東南抗日根據地,也為以后在解放戰爭中發起的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輸送了大量的兵源、物資,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貢獻。”講解員馬涵介紹,三次甲子山戰役,無數先輩們的同仇敵愾、英勇犧牲,軍民一心,鑄就了“紅色甲子山”,樹立起永遠的豐碑。

第一次甲子山戰役,我軍傷亡400余人;第二次甲子山戰役,我軍傷亡100余人;第三次甲子山戰役,我軍傷團政委以下500人,犧牲連長以下148人……這一串串令人痛心的數字,體現了無數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無私奉獻、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山縱二旅四團副團長賴光東就是在第二次甲子山反頑戰役中犧牲的。此次戰役歷時8天,與頑軍戰斗20余次,賴光東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黨員盧迪及其所在的115師曾參加平型關戰斗。1942年12月,盧迪率領十三團參加第三次甲子山戰役,主攻敵師駐地,最終攻破敵人碉堡群,斃傷三百余敵人,配合主力部隊贏得了甲子山戰役勝利。1943年夏,在與日偽軍戰斗中,頭負重傷,經搶救無效光榮犧牲。

在甲子山戰役的過程中,日照、莒南、莒縣、臨沭等縣組織了數千民兵支前參戰,順利地完成了運輸彈藥糧草、搶救傷員、押運俘虜等任務。濱海根據地的人民,還在戰場附近村莊設立了臨時糧站,男女老少齊動手,晝夜碾米磨面,積極支援前線。1942年5月,中共山東分局的減租減息運動,同樣也為甲子山戰役勝利奠定了群眾和物質基礎。戰后,在以羅榮桓同志為首的山東分局正確領導下,山東黨、政、軍、民更加團結一致,展開了整風運動,貫徹了精兵簡政政策;再次深入減租減息,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加強了軍事工業的生產。

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砥礪前行再譜新篇

“看著現在日照嵐山區的新城新貌、甲子山的美麗風景、黃墩百姓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牢記,甲子山的革命先輩們為我們付出了血汗,我們在和平的新時代不能忘記過去,要牢記歷史。進入新時代,我們仍需繼續發揚甲子山紅色精神、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講解員馬涵介紹,作為日照市首個戰役題材的紀念館,甲子山戰役紀念館總投資1600余萬元,占地9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年可接待游客20萬人次。為更好地還原這段歷史,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黃墩鎮黨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籌備工作。前期,他們前后經過10個月的時間,通過走訪百歲革命老前輩、老民兵,采集了大量的革命故事,搜集了甲子山戰役中的抗戰實物200余件,影像視頻近千個,讓歷史重現。

  甲子山紀念館存放了不少抗戰時期的老物件。

  這個茶缸見證了英雄兒女們的崢嶸歲月。

歲月悠悠,昔日硝煙彌漫的戰場,現在早已成為美好家園。郁郁蔥蔥的甲子山區,坐落著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村落,山上瓜果飄香,林下野花遍地。山間公路盤山而上,果園、茶園、藥園點綴其間。歷經滄桑的甲子山,一年四季風情各異,在保留山村風貌的基礎上,甲子山還打出“鄉村旅游”“林下康養”兩張新牌,紅火的“槐花節”“采摘游”“山茶香”吸引很多游客。在當地黨委帶領下,傍山而居的村民,靠著甲子山中蘊藏的“綠色密碼”,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下元一村

歷史可歌可泣,今朝蝶變富民!

這里有古村滄桑源遠留長,這里有革命烽火紅色記憶,這里有黨旗引領山村蝶變,這里更有鄉村振興綠水青山。正是憑著“敢為人先、干就干好”的下元精神,在黨的領導下,日照市濤雒鎮下元一村從一個“不如牛圈”的山村,變成現在的美麗鄉村樣板。近日,半島全媒體記者走進下元一村,尋找村子蝶變騰飛背后的密碼。

英勇事跡流傳至今

崢嶸歲月奏響壯歌

“下元一村位于日照磴山北麓平緩地帶,千百年來,下元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富足的生活。早在元代,官府就在這里設立了下元鋪,修筑了一條貫通村子的南北古商道。在源遠流長的村史中,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歲月,這種紅色基因流傳至今,鼓舞著下元人砥礪前行。”在下元一村村史館中,講解員鄒宗敏向記者講述了下元人英勇的革命事跡。

見證時代變遷的村史館。

記者在村史館中看到,下元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他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贊歌。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在對日照進行掠奪的同時,還派出大批所謂傳教士,潛入城鎮鄉村,籠絡地痞流氓、勾結反動當局,橫行霸道殘害百姓,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槍殺無辜農民,從而引發了“日照教案”。“日照教案”是當時山東發生的影響力較大的教案之一,在近代日照反抗外來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的槍聲揭開了中國軍民全面抗戰的序幕。1938年2月,日軍的鐵蹄踏進了日照,日照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3月,國民黨東北軍第57軍第112師為討伐偽軍劉桂棠部,進駐到日照南部碑廓一帶。該師中已建有中共地下工委。第112師下屬667團團長萬毅就是中共特別黨員,中共112師地下工委負責人伍志剛(書記)、谷牧也在萬毅團部。這年夏天,中共112師地下工委委派第667團3營負責黨務工作的趙志剛、李欣、王國棟3人去日照下元一帶發動群眾抗日,并著手發展黨組織。不久中共下元特別支部成立。中共下元特別支部成立了具有統戰性質的群眾團體——日照縣抗日民眾聯合會,吸引大批愛國青年和進步人士參加。1938年11月,在中共下元特別支部的基礎上,在濤雒區丁家官莊成立了中共日照臨時縣委。12月,中共魯東南特委領導下的中共日照縣委成立,中共日照臨時縣委移交了工作。此后,中共日照黨組織發揮著領導抗戰的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天膽書記”敢想敢干

山村搬遷華麗蝶變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這是記者走進下元一村時的感受。村民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為農服務中心、村民文化中心、衛生所、超市、小學、幼兒園,村內配套完善程度,讓人感覺置身城市。但是在之前,下元一村卻是一個“連牛圈都不如”的地方。原下元一村位于天臺山東坡上,當時的村子管理混亂,民風渙散,人居分散,吃水難行路苦,老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凝聚力非常差。接近2000畝山場林場不能有效利用的同時,還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樣窮苦的環境下,十里八鄉流傳著“寧進把牛汪不進下元莊”的說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把牛汪就是牛圈的意思。”講解員鄒宗敏向記者解釋說。

“2007年的時候,我與村里25位黨員反復琢磨,為了改變舊村面貌,決定借著新農村建設政策的東風,將下元一村搬到現在的地方來。”村書記黃慶林介紹,當時搬遷經籌阻力重重。經過七個月零兩天的時間,下元一村的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打造了山東省土地增減掛鉤第一個試點村。2008年春節前,全村人喜遷新居。記者采訪得知,村子搬遷時,下元一村集體賬上只有90萬元左右,資金缺口近千萬元。一名上級領導了解村里實情后,對黃慶林說“老黃你真是天膽”。自此,黃慶林有了“天膽書記”的稱號。“有群眾信任,有黨的好政策,我就有這個膽。”黃慶林說。

  社區廣場是居民休閑好去處。

新村建成后,黃慶林帶領村民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提升村容村貌,建設了1.3萬平方米綜合廣場,對村莊水、路、電、訊等基礎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實現村內大街小巷通柏油路面,戶戶通硬化道路,鋪設排水、排污管道1.17萬余米,安裝路燈80盞,高標準綠化新村3.5萬平方米。此外,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綜合服務功能,推行社區化管理服務,建設完成了集便民服務室、衛生室、幼兒園、警務室、超市、黨員活動室等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高標準建設了街心公園,購置安裝健身活動器材,進一步改善文體娛樂活動條件,真正做到讓群眾日常購物、一般性看病、文體娛樂、幼兒上學、學習技術、糾紛調解、一般事務辦理”“七不出”社區。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森林鄉村”“山東省美麗休閑鄉村”“山東省美麗宜居村莊”……在村史館內的一面墻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牌匾。這些榮譽背后都是下元一村蝶變騰飛的密碼。據了解,村子從半山腰整體搬遷后的十幾年時間,村子爭取上級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全村1500畝林場、700畝土地上,100多萬棵樹苗在山間、道路兩側、房前屋后生根發芽。

據黃慶林介紹,村莊搬遷后利用舊村址復墾的600余畝土地,已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綠茶,建設了綠色環保有機生態休閑農業,并打造了“下元青”綠茶這一遠近聞名的知名品牌。著眼于農業生產的有機化、生態化,下元一村規劃建設了占地100畝的有機水稻示范基地,并向周邊輻射帶動農戶發展水稻1000畝,主要生產有機高鈣、富硒大米,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優質大米生產基地,目前,濤雒大米已被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認定。依托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開發建設下元一農業生態觀光園,引導村民發展種植茶葉和發展旅游。目前,下元一村已經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不斷發展壯大的二、三產業,成為下元一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按照上級“保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要求,村兩委帶領村民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多方面籌措資金,加大投資,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造了一個接待設施配套、旅游環境整潔舒適、食宿標準高、游客放心的旅游環境,為村民找準了一條致富增收的好路子。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2016年,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日照市頭號重點旅游項目——投資百億元的“東方太陽城”落址天臺山,僅土地、山場租賃一項,每年村集體收入可增加100余萬元。緊接著,“天臺山田園綜合體”項目也落地,下元一村又為集體增收、群眾增富發展一條新路徑。如今的下元一村像一輛快車,正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