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處是故鄉|買福貼、對聯,備年貨……“大家長”帶著倆小伙兒留膠州過大年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靜
一張床、一鋪炕、兩間房,三個不同年代人的外鄉人在膠州臨時組成了一個小家庭。52歲的張秋奎、35歲的呂鴻,25歲的王嘉豪,三個人分別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三人在漁船上工作,租住在膠州市九龍街道大洛戈莊,眼下,為響應政府“就地過年”的號召,三個人共同決定,春節不回家,在膠州就地過年,買福貼、對聯,備年貨,三個人也要好好過個年。
“大家長”帶著倆小伙兒
52歲的張秋奎來自黑龍江省穆棱市福錄鄉光明村,從事漁業已經有10年了。多年東奔西走,海上風吹日曬,飽經風霜,52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幾歲。他與同住的呂鴻、王嘉豪組成一個臨時小家,三人同吃同住,相互照應。三人中,張秋奎的年齡較大,是這個小家的“大家長”。平日里,三人在屋里的取暖,由他來負責。
“老家還有兒子,今年28歲已經結婚成家了。”張秋奎說著這話的時候笑嘻嘻的。他說自己在老家的牽掛比別人要少,老家的父母已經去世,他單身一人,唯一的牽掛兒子已經成家立業。自己就安安穩穩掙錢攢錢。他所在的漁船負責海上收貨,收到的貨就拉到岸上,平時一出海就是二十幾天,上岸后休息四五天準備下一次的出海。
“干這行是累點兒,但比別的掙錢多,可以給兒子攢下點兒錢,自己也可以攢點兒養老。”張秋奎打算,趁著自己現在還能干,多干幾年。
“廚師長”負責一日三餐
35歲的呂鴻來自吉林省雙遼市雙山鎮,從事漁業也已經6年了。最近一次出海回來是1月7日。“現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了減少流動,就不回了,家里人也都理解。在這里過年也不耽誤過完年出海。”
呂鴻有個女兒,今年11歲,想孩子的時候就通個視頻電話。“現在手機視頻都很方便,不能一塊過年,至少也能看見臉,說說話。”呂鴻在一艘7人的漁船工作,常常一出海就是兩個多月。在海上打漁的生活是枯燥的,用他自己的話形容是“吃飯、睡覺、干活”。“活急的時候24小時連著干,然后再休息四五小時。”呂鴻說自己在船上負責“拉繩”,因為是捕撈船,比收貨船待在海上的時間要長,任務也比較重。“在船上很累,所以上岸后,常常就是歇著,休整一下。”
呂鴻(左)與張秋奎(右)展示新買的春聯
由于春節不回家,這次休息的時間比較長,比較擅長廚藝的呂鴻就常常琢磨做吃的,煮茶葉蛋,挑戰各種菜式。“我們三個吃飯,常常六個菜。”被稱作“廚師長”的呂鴻樂呵地說。
95后首次在外過春節
1996年出生的王嘉豪來自遼寧省凌源市前進鄉。雖然年紀小,但從事漁業也已經有7年時間。雖然常常在外工作,但以往都是回家過年,今年情況特殊,他決定留守膠州。
爺爺奶奶已經80多歲,對這個大孫子很是牽掛,叮囑王嘉豪多買點兒好吃的。父母常常打電話。處在熱戀期的女朋友也常常微信視頻。“想家肯定是想的,尤其爺爺奶奶年紀這么大了,但疫情防控也很重要,再等等吧。”王嘉豪說,等過了年,疫情過去了,女朋友就要從遼寧老家來膠州了。
95后王嘉豪今年將第一次在膠州過春節
雖然船上工作辛苦,但王嘉豪還是很喜歡,一年工作兩季,休漁期的時候可以回老家。“趁現在年輕,多干點兒,多賺點兒錢,后面要在膠州買套房。”王嘉豪笑著說。
福貼對聯餃子,春節啥也不能少
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開始忙年。雖然只有三個人過年,張秋奎、呂鴻、王嘉豪也決定“不湊合”。雖然是平房,但也打掃得干干凈凈,煤爐取暖,屋里暖乎乎的。
呂鴻與張秋奎整理春節的春聯與福貼
過年的儀式感也不能少,他們早早地買了對聯與福貼,也準備了一些年貨。“對聯要過些天再貼,福貼也準備好了,餃子肯定也要包,備點兒好菜,喝點兒小酒,一塊過年!”呂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