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蛋殼陶!膠州黑陶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劉錦波講述制作工藝
膠州黑陶是龍山文化的標志性作品,因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 ”,也被稱為蛋殼陶。其輕薄的器壁,素潔的色澤,雅致的造型,被譽為“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 ”,代表了當時中國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
膠州黑陶在近日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月2日,記者來到位于膠州灣畔大沽河省級旅游度假區內、膠州市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孔子六藝園內的黑陶藝術館,采訪了膠州黑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劉錦波。
黑陶藝術館內
“揭秘”蛋殼陶制作,修胚至最薄處0.1毫米
走進孔子六藝文化園的黑陶藝術館內,里面滿是劉錦波的蛋殼陶作品,進門“C位”的作品是一件三層的蛋殼陶,像俄羅斯套娃一般,由三個造型完全一樣只是大小不同的蛋殼陶套在一起,雕刻的鏤空處能看到薄薄的陶胚,從表面看如同黑巧克力般,難以相信這是陶器。
藝術館的西邊是供學生體驗黑陶制作的研學地方。體驗研學的地方有約20個位置。“到研學旺季,周末或暑假寒假,這里的座位都滿了,一天最多能接200個學生左右。我們從2017年至今已經接待了二三萬名研學的學生了。”劉錦波的大徒弟孫樹君介紹。
劉錦波
劉錦波正坐在陶輪前開始制作陶胚,他的大徒弟孫樹君揪了一大塊泥,同時又端了一盆水供其使用。泥在劉錦波的手里格外聽話,轉眼從圓柱型變身成像杯子一樣的容器。劉錦波手上蘸滿水,讓手保持濕潤的狀態,接著再將手伸進陶胚的內壁不斷塑形,慢慢將泥往上拉,不知不覺中一個花瓶就“變”出來了。“這個陶胚再晾干1-2天就可以進行修胚了,這個過程比較驚險,有時一刀不慎就讓作品毀了。”劉錦波說。
蛋殼陶如何制作而成?劉錦波說,“雖然膠州三里河文化遺址出土了蛋殼黑陶,但工藝卻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因此我按照以往的工藝摸索。最后我摸索出來的做法是:先做一個陶胚,曬1-2天將水分曬干,再進行修胚,把外層的坯體都需要一層一層地刮掉,最里面的一層才是最后要留下來的成品。之后再由我妻子進行雕刻。目前我的技藝算比較成熟了,但是由于很多不確定性,蛋殼陶的成品率不到10%。”
“我的目標是將蛋殼陶做到30克以內”
1969年出生的劉錦波,從小在“泥堆”里長大。 “從我爺爺那一輩就開始做陶,我父親也是在村里做陶。那時做的陶都是以實用為主,盆盆罐罐。從小我就在泥旁邊長大,家里人做陶器時,我揪一塊泥玩。”劉錦波說,在這種耳濡目染下,十來歲就能給家里幫忙了。
20歲的劉錦波子承父業,繼續家庭作坊式的工作,在家做陶的盆子及花盆等。“1989年我就開始在家做陶盆,等到1992年我結婚了,妻子和我一同制作陶器,那時人們的經濟水平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各種金屬盆也越變越多,用陶盆的人開始變少。”于是,他開始轉變思路,將陶從實用品變成藝術品。
1992年,劉錦波和妻子劉秀云北上分別學習陶藝和雕刻。學成歸來后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就這樣夫妻同心,共同經營陶藝工作室,做一些陶器。
“學習陶藝的人都知道蛋殼陶,它在我們這些手藝人心中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很多手藝人都嘗試過制作蛋殼陶,但是都失敗了。它像有魔力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我,就有了想做蛋殼陶的想法。2000年,我決定放棄工作室的所有業務潛心做蛋殼陶。”劉錦波說,這一嘗試就是6年,很多次想放棄,但最后都堅持下來了。
沒有收入,看不到希望,每天都12點以后睡覺,這樣的日子劉錦波度過了2000多天。“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蛋殼陶的制作方法,很多人也嘗試了,卻失敗了。我感覺一點都看不到希望,生活的重擔也壓在了我妻子身上。但是好在有很多在精神和經濟上支持我的朋友,每當想到這些我就充滿動力,下定決心一定要做成蛋殼陶。”
蛋殼陶
經過6年的時光,用了近20噸泥料,第一件蛋殼陶終于面世,同時也是1:1復刻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劉錦波介紹,膠州三里河出土的蛋殼陶已有四千年歷史。“蛋殼黑陶高柄杯于1974年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膠州三里河文化遺址出土,現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絕世佳作”。蛋殼黑陶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薄如蛋殼,比普通的黑陶器具薄了百倍,最薄的地方0.1毫米。
2022年,劉錦波申請了切尼斯世界紀錄證書“世界上最薄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目前他做的蛋殼陶重量基本上能保持在30多克,“我的目標是將蛋殼陶做到30克以內,再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2024年12月底,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孔子六藝文化園膠州黑陶制作技藝榮登名錄。消息傳來,劉錦波為之振奮,覺得自己這些的努力沒白付出。
帶著孩子來體驗的他們,迷上黑陶而拜師學藝
“手藝需要傳承,在傳承中才能發揚光大。從2017年我收了第一個徒弟,到如今已經收了8個徒弟了。同時我的兒子也算是我收得最早的徒弟,他跟著我學習做黑陶已經10多年了。”劉錦波說,當時兒子大學的專業是工科類,想到未來黑陶的傳承可能后繼無人,于是就讓兒子回來跟著學習黑陶,目前在上大學的女兒專業是設計專業,未來也想繼續從事黑陶有關的行業。
蛋殼黑陶的發展壯大,既需要手藝人傳承技藝,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支持。近年來,劉錦波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一傳統工藝表現出了巨大熱情,喜歡上了蛋殼黑陶。“不少公司將黑陶作為年終獎或者伴手禮送給員工或顧客,今年銷售量不算多,也有100多萬元,前幾年銷售額多的時候達到了二三百萬元。如今馬上到春節了,又到了旺季,最近加班加點準備黑陶作品。”
他的大徒弟孫樹君是1981年生人,2017年帶著孩子來到黑陶藝術館體驗黑陶,沒想到父子倆都喜歡上了黑陶。“之前我打零工或者從事建筑行業。孩子特別喜歡黑陶,我經常帶著他來玩,慢慢自己也喜歡上了,就決定拜師學藝了。剛開始學習的半年都扶不住泥,現在可以做一些筆筒、花瓶等作品了。雖然學習了7年了,但是離做蛋殼陶還遠差很多。蛋殼陶需要拉胚時就做得很均勻,再修胚就簡單很多,這需要非常強的功底。越學習越發現師父很厲害,現在我在這做的黑陶伴手禮基本上能賣100元-500元。師父的蛋殼陶價格要貴很多,一萬多元算便宜的。”孫樹君說。
像孫樹君這樣因愛好而拜師學藝的還有32歲的張健,他是3年前陪孩子一起來玩,喜歡上了黑陶而拜師學藝。
目前,劉錦波已經與青島大學、青島工學院等諸多高校進行蛋殼黑陶進行文化分享交流,同時,作為膠州市作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孔子六藝文化園為他開設黑陶藝術館,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來欣賞蛋殼黑陶“四美”、體驗黑陶制作、傳承陶瓷文化。除了有研學課外,劉錦波還接受學員, “僅在這里學習的學員一年就有兩三百位,一般學習時長為一個月,基本功能學會。”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 實習生 史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