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引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青島"聚才大計"釋放新引力
文/半島記者 景毅 圖/半島記者 孟達
12月的青島,空氣清冷而干冽。忙碌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卻真切感受到了來自城市的溫暖與熱情。
在這個即將告別2019年的月份里,青島獲得一項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的鼓勵: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年度最佳雇主頒獎盛典”上,青島與成都、寧波、無錫上榜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理由是“這些城市在人才競爭中成績亮眼,不僅引得來、還能留得住,人才質量也在持續提升。”
循著這一喜訊,我們回望2019年走過的路,分明讀到了關于人才與青島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故事。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動能,是城市發展最深厚的底蘊。在“學深圳趕深圳”的征途中,視人才為第一資源的青島,在“招才引智”攻堅戰中持續發力:一條條搶人政策、一場場求賢盛會、一項項留才舉措……站在國家戰略發展新起點的青島,從未像今天這樣求賢若渴。
“來了就是青島人”“用一流人才,干一流事業”……一聲聲溫暖和有力的話語,釋放著這座城市的誠意,激發著蓬勃向上的動力。
>>>姿態之變
城市包容性提升——“來了就是青島人”
“現在我每次從上海的家里來青島,都會跟家里人說我‘回’青島了。”青島信聯科創科技有限公司CEO朱沂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2017年7月來到青島組建團隊創業。在這個走南闖北20余年的創業者眼里,青島已經不僅是他現在事業的“家”,更是他愿意親近和用心生活的地方。“在青島,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是‘外人’了。”
朱沂坦言,與北上廣深等城市相比,青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改變正在發生。
朱沂的公司有很多從外地來的同事,最開始申請人才落戶補貼時很不順利,各種證明材料要準備一大堆,備齊了也不一定能通過,其中一個同事先后忙活了半年也沒申請下來。然而到了今年,效率突然一下子變快了,補貼獎勵一個星期就辦下來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正變得越來越多。“前兩天我們一個副總請假去辦落戶,當時擔心上午可能辦不好,干脆請了一天的假,結果出門不到一個小時就回來了,我本以為是沒辦成,一問才知道他用手機提前預約后,帶齊資料到現場后5分鐘就辦好了。”
為了吸引人才,青島可謂“傾其所有”,凡是先進城市做到的服務,都要做到位;凡是符合政策條件的,能給的絕不含糊。
眾所周知,“來了就是深圳人”是反映深圳開放包容氣質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不夸張地講,在深圳10個人的聚會,口音就有可能涉及到10個省市。不過,大家講的雖然是南腔北調,可絲毫不妨礙信息和心靈上的溝通。
作為學趕的目標,青島在招才引智上也向深圳學習,尤其是理念、觀念方面。如今,“來了就是青島人”不僅被青島市主要領導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及,更是寫入了《中共青島市委關于“學深圳、轉作風”機制建設的意見》紅頭文件中,成為自上而下的思想共識:學習深圳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讓各類企業、各類組織、各類人才同場競技、平等競爭,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吸納人才,大力倡導“來了就是青島人”。
過去在網絡上,偶有年輕人吐槽青島工資不高、機會不多、上升空間有限等問題,青島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通過不斷改變,努力回應每一個有志年輕人的期待。
為了吸引青年人才,面向畢業生的就業創業,青島出臺“人才新政”,從落戶、購房(租房)補貼、安家費等方面,給予年輕人更多“優待”。
針對年輕人普遍反映的青島住房成本高的問題,青島實施了青年人才“留青行動”,為符合條件的博士、碩士提供15萬、10萬元的安家費,將住房補貼擴大到本科畢業,對在青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取得全日制研究生、本科學歷,且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分別按照1500元/月、1200元/月、500元/月標準發放不超過36個月的住房補貼。
再比如,簡化落戶程序,全日制本科生、碩士、博士憑畢業證等材料,即可實現“一個窗口”“一次辦結”。在創業激勵扶持方面,可按照項目或人才層次,給予創業項目40萬至1億元不等的補助,并可在一定期限內免減辦公用房租金。
“來了就是青島人。”一句溫暖而樸實的話語卻透射出這座城市包容性自內而外的變化。
>>>思路之變
“要站在未來看人才,增強全市人才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同時也是稀缺資源。當下,全國各大城市正在上演“搶人大戰”,爭相用最優惠的政策、最貼心的服務來吸引人才聚集。在這場大戰中,青島又該如何打出自己的特色呢?
過去一提招才引智,就是政府部門今年又辦了幾場活動,會上簽了多少個項目;組織了幾場招聘會,有多少人投了簡歷……似乎招才引智都是政府的事,而用人單位參與引才用才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而如今,這種引才的思路正在轉變。
就在上個月,青島接連舉辦的兩場人才盛會,青島引才的“招數”有了明顯變化。
在“藍洽會”(青島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前期,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通過線上平臺與海外項目團隊有了“初見”,期間即時對接、密切追蹤,感情逐漸“升溫”。此次“藍洽會”則讓本地企業與人才項目“一拍即合”。
而在首屆中國·青島國際人力資源高峰會開幕式的同時,人力資源產品展、青島HR創新項目評選會、產品路演與交易……一場場人才與智力的交流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企業、人才和項目真正成了“主角”。以會為媒,搭建平臺,促成企業與國內外高端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間產品與技術的供需對接、項目與資本的深度融合。
“要站在未來看人才,增強全市人才活力。”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強調,要“學深圳、趕深圳”,站在城市未來發展高度,立足青島產業基礎,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把組織工作與人才工作、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人才成長與企業成長結合起來,超前謀劃、前瞻布局,主動發現、培育、引進頂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據了解,截至目前,2019年青島市集聚各類人才22.4萬人,人才總量突破205萬。“高精尖”人才集聚優勢明顯,在青各類院士155人(駐青及長期在青院士34人、聘任院士26人、柔性引進院士95人)、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選602人。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連續8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前十強……
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中,有一個數字格外令人欣喜:青島對青年人才吸引顯著增強,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達到48.6%,同比提高8.6%。
此前,脈脈聯合京東發布《2019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報告》。在這份榜單的“畢業生去向熱門城市”排行中,青島排名全國第8,北方城市中僅次于北京。
大學生求職平臺梧桐果發布的《2019屆中國校園招聘報告》顯示,在2019屆中國985/211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城市中,青島排名第五。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來。人才思路的轉變正讓青春之島的底色盡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平臺之變
“讓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一開始確實不適應,正在慢慢調整,我覺得青島還是有很多機遇的。”從北京來青島工作已有三個月的王寧(化名)告訴半島記者。
8月中旬,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王寧,通過參加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社會招聘考試,成了光大理財子公司的員工。王寧介紹,像他這樣,從北京、上海、濟南等地“投靠”青島的不下百人。
9月底,光大銀行全資子公司——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光大理財”)在青島舉行光大理財新產品發布暨戰略合作啟動儀式。這標志著國內股份制銀行首家理財子公司正式亮相。作為光大銀行財富管理戰略轉型的核心板塊,光大理財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0億元,注冊地在青島,主要從事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發行私募理財產品、理財顧問和咨詢等資產管理相關業務。
這也標志著青島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全國又一個擁有理財子公司的城市。事實上,這是青島金融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2014年青島獲批全國唯一的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以來,青島圍繞財富管理先行先試,在發展模式、實現途徑、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缺少“大塊頭”,也是青島這塊金融改革試驗田的心病。
毫無疑問,青島此次迎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重量級選手。而它給青島帶來的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吸引人才的“平臺價值”,越來越被青島這個城市所認識到。
光大旗下理財總部的到來,讓金融人才看到了青島。在業內人士看來,光大理財總部的落地,對青島金融業的“磁吸效應”已經顯現。
“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外界看到了青島招攬人才的實力和誠意。”青島某金融機構一位負責人說,他們通過獵頭到京滬挖人,不但自身更有底氣了,獵頭和外部人才的熱情度也明顯高漲了很多。
正如王清憲書記所說:“真正的人才,決不會只滿足于青島給他們一套海景房來看海。他們需要的是干事創業,是自己創造創新的價值實現。”
人才來青島并不是為了海景房,必須有產業,有事業。真正讓年輕人留下、讓人才青睞青島的,一定是工作平臺,一定是成長空間。
平臺和發展機遇,是海內外人才對青島的最動心之處。
對此,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深有感觸:“青島是一塊適合金融機構發展的寶地。我們將理財公司落子青島,讓不少原本駐京的理財專家千里迢迢奔赴青島,就是看重了青島當前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和良好發展勢頭。”
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方面,青島在全國率先組建人才創新創業生態聯盟。該聯盟開創“線下+線上”人才服務新模式,推動人才鏈、產業鏈、技術鏈、資本鏈“四鏈統一”,為人才發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優質服務。就像王清憲書記所說的,“讓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聯盟通過市場化運作,有效整合法律政策、招才引智、孵化載體、項目服務、金融投資、培訓咨詢等社會資源,設置6個專門委員會提供“線下服務”。同時,聯盟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青島人才政策電子詞典、重點創新創業平臺地圖、重點產業全球人才地圖、重點人才供需服務平臺等4個云平臺提供“線上服務”。
今年以來,青島以平臺思維打造“全鏈條”人才集聚平臺,在人才集聚的“質”和“量”上尋求突破,上演“搶人”與“留人”的加速度賽跑。
>>>高度之變
“用一流人才,干一流事業”
今天的青島,正處于新的歷史方位,站在中國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發展的最前沿。青島要肩負起國家戰略,打好打贏15個攻勢,走好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歸根到底靠大量優質的、與青島資源稟賦相匹配的各類人才。而對于天下有志之士,站在國家戰略風口上的青島更是千載難逢的舞臺。
“這一年來我們一直在中國各個城市尋覓合作,最終選擇青島,不僅因為我們與青島公司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利于項目盡快落地,更因為我們看好這座城市——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濃厚氛圍、廣闊的產業前景,以及對國際公司開放的態度吸引了我們。”David William博士是英國Zenotech公司的創始人,與青島賽普克有限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約后,雙方將合作建設中英云仿真計算中心項目,將全球領先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海上風電領域的風場計算和排布,降低風機能源損耗。
今年以來,青島集聚各類人才20.4萬人,人才總量已突破205萬,其中,155名院士、587名“泰山學者”專家等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組成的高層次人才方陣,已然成為助推雙招雙引攻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智慧大腦。就拿院士這類頂尖人才來說,他們都是行業的領軍人物,一個院士項目的引進往往能輻射帶動一個產業。
頂端、優質人才的起用,帶給城市的是更高水平的發展,正如王清憲書記所說的“用一流人才,干一流事業”,而高質量的城市發展,自然也需要高質量的頂尖人才參與建設,高端人才帶來新技術,激發新產業,催生新經濟,從而提升城市品質,引來更多的人才入駐,最終形成人才興旺、經濟繁榮的良好局面。
在“國家戰略”引領下,青島平臺機遇充分釋放,青島與人才深情相約,資本與項目深度對接,全國人才、資本、項目浪潮涌動黃海之濱。
在首屆中國·青島國際人力資源高峰會上,千余人力資源產業專家智力、上下游企業機構集聚青島,新技術、新服務、新產品深度對接交易,項目與資本激情碰撞。
一天后,在“藍洽會”上,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等世界知名院校的113名海外高精尖人才攜項目、技術來青島尋覓“合伙人”,80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5.4億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座承載著青春夢想、創業激情、成功渴望的青青之島正在釋放著人才新引力。
記者手記
人才與城市 彼此支撐才能相互成就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大專生即可落戶、為符合條件的碩博士提供10余萬元的安家費、將住房補貼擴大到本科畢業……今年以來,青島頻放大招,以各種優厚條件,迫不及待地向人才拋去橄欖枝。
人才爭奪大戰背后,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逐,它們爭的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奪的是創新創造的前置條件。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美好藍圖的實現,仰仗于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城市發展越來越依靠人才,而人才價值也需要擺在競逐的舞臺上展現出來。
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從來都是稀缺品。青島在激烈角逐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濃厚氛圍正在形成。在招才引智的實踐中青島深刻認識到,相關產業配套、城市生活便利性、對創新創造的寬容度、職業發展前景等等,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重要的因素。
城市求賢,君子擇城。城市如何對待人才和人才怎樣回饋城市,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人盡其才,才算引才成功。青島爭搶的不只是人,更是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產業轉型升級、增速換擋、去舊育新需要人才要素支撐。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產業方興未艾,能力素養如何對接產業發展需要,如何匹配城市發展前景,何嘗不是城市向人才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城市讓我更美好”與“我讓城市更美好”,唯有彼此支撐才能相互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人要有志氣,城市要有方向。人之所以能為才,在于做對了選擇、遇到了伯樂、足夠的努力、充分的價值。城市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同樣在于明確了方向、覓得了人才、提供了平臺、受益于反哺。如今的青島與人才,正走在一條相互吸引、相互激勵、相互成就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