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為保潔員設立休息室,“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海報新聞評論員 劉瑞琪
近日,“給保潔員設立休息室”的話題在社交平臺被廣泛討論。起因是有人拍下了大學保潔阿姨的休息室:在廁所盡頭的一個隔間,墻上掛著外套,日用品堆放在塑料凳上,唯一一雙鞋和清潔工具一起塞在凳子下面。于是更多人發現,在學校、醫院、商場、寫字樓,保潔工的休息室有時是廁所的工具間,有時是樓梯間的拐角,有時是服務區的一張臨時床……
保潔員的任務瑣碎而繁重,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下,很少被允許像保安或者其他客服禮賓人員一樣擁有專門的休息區,還可能因此引發一定矛盾。去年,呼和浩特白塔機場的一名保潔人員因在母嬰室吃午飯,被人拍下上傳網絡,隨后被物業公司辭退。保潔員們擦亮了城市,生存空間卻被壓縮進一個1平方米的隔間,這一群努力生活的人,應當得到該有的尊重。
還好,有人看見了他們。在網友們的呼吁和努力下,不斷有人加入進來為他們去申請休息的地方,很多公司和商場開始改變,越來越多保潔員有了自己的專屬休息室。這些轉變證明了改變并非遙不可及,為保潔員們爭取一個和清潔工具們區分開的“獨立人的空間”,這不是福利,而是一種為底層勞動人民尊嚴發聲的權利。
“保潔休息室”長久以來被默認“不存在”,現如今“看見”的力量幫助推動著更多休息室的現身。還要看到,在零工經濟盛行的當下,面臨無處休息問題的不只保潔員們,還有大量存在于城市縫隙里的職業和員工。我國現行勞動法對“安全衛生勞動條件”的表述過于籠統,未能明確休息場所的配置標準,給用人企業留下了模糊地帶。每一位為城市建設努力的勞動者,都應該更有尊嚴地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人們討論的,不只是一間小小的休息室,還包含著給勞動者更多保障的社會期待,更是一則有關城市關懷的社會議題。
在互聯網時代,“看見”本身就是一種推動力,我們在社交平臺按下的每一次轉發,在意見簿上寫下的改進建議,都是在為城市文明增添新的注腳,那些隱形的生存困境,正因千萬次注視而發生著改變。休息室問題的解決,道德層面的關懷只是開始,后續制度上關于勞動者休息空間和時間的權益保障才是根本。目前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已開展實踐,期待這場由網友熱議引發的討論,能推動勞動權益保障從“網絡共情”變為“常態機制”,讓每個辛勤付出的個體都能在城市中尋找到溫暖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