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灼言丨“無人”如何更“有為”

2025-02-05 16:49 閃電新聞閱讀 (1951) 掃描到手機

蛇年春晚上,穿著花棉襖、轉著花手絹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看呆了觀眾。雖然去掉了皮膚,但是這場“賽博秧歌”中,那柔美的舞蹈和轉手絹的嫻熟,讓觀眾驚嘆不已,與以往印象中的機器人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大年初二,泰山景區首次試運營“登山助力機器人”,該外骨骼機器人可幫助游客攀登,并適用于登山、健身等多個領域,登泰山也變得“科技感滿滿”。

去年,泰山的“智能挑夫”同樣很“吸睛”。這個“智能挑夫”是一只機器狗(四足機器人),從測試結果初步判斷,這款機器狗可以完全適應泰山景區80%以上的路況,足以勝任“挑山工”的重任,贏得了國內外網友的點贊,甚至得到了外交部的官方推介。

生產車間里,機器人的工作有條不紊;出國旅游,一部快譯機就可以解決找翻譯的難題;網購平臺上,虛擬主播可以24小時無間斷服務消費者;醫療領域,AI輔助閱片診斷正在逐步推廣;在一些城市的公路上,無人駕駛公交車接送乘客安全有序……

如今,AI主持人、AI面試官、AI伴侶、無人駕駛出租車等“無人”的力量,正在真實可感地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場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在對其培育壯大方面,山東做出了積極嘗試,努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目前,山東已有人工智能骨干企業近1000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近兩年人工智能產業年均增長30%以上。一些領軍企業的典型成果十分亮眼。比如,浪潮云洲“知業大模型”獲評2024年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工業智能創新應用典型產品”;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自主研發的工業大模型COSMO-GPT,成功入選工信部“2023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名單”。

同時,在智慧家居、生產制造、醫療等領域已有20多個大模型處于開發應用階段。比如,濟南正持續深入開展“AI泉城”賦能行動,打造數字先鋒城市;青島在智能家電、智能制造、智能硬件等領域形成先發優勢。

由“制造”向“智造”轉變,山東從供需兩端發力,對產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從供給側,山東深入實施模型產業“雙百工程”培育行動。以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業,打造“100+”優秀行業模型/場景模型為目標,推動建立大模型產業人才基地和產業集群。從需求側,山東舉辦全國首場“生成式人工智能+制造”供需對接活動(化工專場),推動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動。

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的山東,正在讓“無人”更好地為人服務。

2024年,人工智能技術因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雙重認可,不僅彰顯了AI在科學研究中的潛力,也預示著它在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AI能夠模擬甚至超越人類的智力勞動時,人類的工作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新面貌?我們每個人又該如何面對這場智力勞動的工業革命?

比如社會安全方面,前段時間,AI技術因冒牌“雷軍”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不當言論,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AI安全性及倫理性的討論。再如就業問題,像機器狗代替人力擔任泰山挑山工,也讓公眾對傳統行業和從業者表示擔憂。

人工智能是時代發展、人類進步的產物,其帶來的挑戰不可避免,但是也應該看到,機遇與挑戰并存。說到底,人工智能是個工具,只不過相較于傳統工具更“聰明”一些,如果擔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停止開發應用,未免有因噎廢食之嫌。

像泰山挑山工這樣的傳統勞動行業,雖然代表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本質上還是說明,落后生產力局限了文旅發展。從長期來看,以“機器換人”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科技造福人類的一個表現。

盡管人工智能在更多行業“大展身手”,但是,類似“神化AI”或者“AI威脅”的論調還是言過其實。畢竟,人工智能的創造權、使用權還是掌握在人的手里。歷史與實踐也反復證明,技術的進步會讓一些工作崗位被替代,但必然催生新的就業機會。

比如,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無人機廣泛應用于農業、公安、測繪、交通等多個領域,無人機操控員變得十分搶手,據測算,目前我國無人機操控員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

像這樣巨大的人才需求,無疑很好地回答了“機器換人,人該往哪里去”的問題。其實,機器人和人類在工作中各有優勢。機器人適合執行重復性、高精度和高風險的任務,而人類則更擅長處理復雜多變、需要創造力、情感溝通的工作。“機器換人”后,讓人類能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更擅長的領域,意味著將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此,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好準備,擁抱變革,開拓就業創業新空間。比如,勞動者應主動學習更多新技能、新知識;用人單位、教育培訓機構主動規劃,提高人崗適配度;政府也要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為新興行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我們也應“善假于物”,既要讓人力跟上科技的進步,更要讓科技始終為人所用。

文/李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