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人文青島丨那場來自鐵軌上的盛宴——《避暑錄話》中文人關于1935年鐵展盛況的記載,以及鐵路往事

2024-08-05 14:25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11806)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夏季,也是節會舉辦的熱門季節。

啤酒節、演唱會頻頻登上熱門。而在1935年的《避暑錄話》中,就多次提到了當年影響全國的盛會:鐵展會。

作家王余杞在《一個陌生人在青島》中,就有一節專門寫到《鐵展會》,老舍也在字里行間風趣表達了鐵展會對他的影響。

那么,什么是鐵展會?為何如此受關注?一次展會與鐵路與旅游又有什么密切關系?查詢老報紙,遍尋名人記載,采訪文史專家,再現盛會與市民的交集與往事。

“糾結”利弊

老舍對鐵展又怕又愛

“再加上四屆‘鐵展’,乃更傷心。不去吧,似嫌怯懦;去吧,還能不帶皮夾?牙關咬定,仁者有勇,直奔‘鐵展’,售品所處有‘吸鈔石’,票子自己會飛。飽載而歸,到家細看,一樣兒必需的沒有,開始悲觀。由此看來,暑避之流頂好投海,好在方便。”

老舍在《暑避》一文中,再現了鐵展的盛況。當然,也彰顯了一次逛街,錢包“縮水”的窘況。

鐵展會全名第四屆鐵道部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1935年7月10日在青島開幕,為期一個月。這個期間正好與《避暑錄話》的創辦時間重合。青島,又是公認的避暑勝地,所以,全國各地避暑的人都在七八月份擁入青島。

老舍自1934年秋天來到青島,這是他在此度過的第一個夏天。而他的友人,得知他在青島,便投奔于他。“有福之人,散處四方,無福之人,蟄居一隅,寒暑不侵,死不動窩,有福者避暑,而暑避矣;無福者暑避,而罪來矣”。

老舍醉心于寫作,不怎么出門,偶爾因為女兒的央求,出去走走,結果“遇上二三老友,多年不見,理當請吃小館。避暑者得吃得喝,暑避者幾乎破產;面子事兒,朋友的交情,死而不怨,毛病在天。吃小館而外,更當伴游湛山嶗山等處,汽車嗚嗚,洋錢錚錚,口袋無底,望洋興嘆。逝者如斯夫,洋錢一去不復返”。

老舍的幽默,非常接地氣,似乎描述的是大家共同的經歷,比如炮臺已看過十八次,明天又是“早八點兒,看看德國的炮臺,沒錯兒!”

總算打算蟄居在家,不敢去海岸,只能閉門家中坐,連蒼蠅也進不來,既能避暑,又避免再做錢包損失的事兒。可是,

不久,就有信件紛至沓來,于是“只得拿起腿來,而車站,而碼頭,而旅館,而中國旅行社……晝夜奔忙,慷慨激昂,大汗滿頭,或者是五行多水”。

“這還是好的,更有三更半夜,敲門如雷;起來一看,大小三軍,來了一旅,俱是知己哥們兒,攜老扶幼,懷抱的娃娃足夠一桌,行李五十余件。于是天翻地覆,樓梯底下支架木床,書架上橫睡娃娃,涼臺上搭帳篷,一直鬧到天亮,大家都夸青島真涼快。”

這些都算可以應付,唯獨鐵展對錢包的考驗最大,逛一次,“損失”太大。

老舍在《避暑錄話》中還發表有另一篇文章寫到鐵展,是側面描寫,幽默而諷刺。文章名字叫《檀香扇》,是他在電影院里看《塊肉余生》的經歷,講述影院里味道比較大,讓他難以忍受,“鐵展救了我一命”,畢竟他不能堵上鼻子看電影:堵得太嚴,滿有死去的希望;不堵呢,大概比死去還難受,“感謝鐵展!我手中拿著前一天剛買來的檀香扇”,清新的味道和扇風的作用,讓老舍“活”著走出了影院。

那么,鐵展是什么來歷呢?

193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第四屆鐵道部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在青島市立中學校內舉行,這是青島承接舉辦的一次全國性博覽會,規模空前,參觀人數眾多。為紀念此次在島城舉辦的鐵展會,《青島晨報》連續出版了多期“第四屆鐵展特刊”,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特刊發刊詞中寫道:“鐵展之主要目的,在于提倡國貨,調劑生產,振興實業,發展路務。設立名產館,名產館陳列之展品,系以每一種貨品為單位,集全國鐵路沿線各地同一種貨品于一堂,以鑒別其品質之精粗。”

盛會盛況

全國矚目,人數眾多

“鐵展會今年在青島舉行,市立中學門外搭上一座立體式的牌樓,兩所大樓分設了各鐵路所陳列的各館。

大門外擺滿了汽車,馬車和洋車;公共汽車搖擺著龐大的身軀,嗚的一聲開來,吐出一群人,一群人便向大門里擠。

擠近一座樓,侭依著路線在一間屋里繞來繞去,繞完了一間又一間,然后上樓,又是一間一間地繞,再繞下來。”

這是王余杞在《避暑錄話》發表的文章,名為《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的“鐵展會”章節,對鐵展的參展人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王余杞作為北寧(北平—遼寧省會沈陽)鐵路局的職員,在1935年的夏季,來青島就是參加鐵展會,他的主要任務是籌備“北寧館”。從籌備到展覽結束,半年的時間里,他受邀參加了《避暑錄話》的12人作者團,與洪深、老舍、趙少侯、吳伯簫、王統照、臧克家、王亞平、杜宇、西蒙、孟超、李同愈等,一起寫作投稿,十期副刊,他用標題《一個陌生人在青島》貫穿始終,講述了在青島的所見所聞,以及游覽的經歷,為青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鐵展便是其中之一。

為什么第四屆鐵展選擇在青島舉辦?

鐵展舉辦的目的,就是為了推銷國貨,畢竟在沒有網絡購物的年代,鐵路是商品運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是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人們對各地的特色產品知曉甚少。

“為喚起商人注意,增加商貨運輸,改進鐵路營業發展,調劑國民經濟供求平衡起見,惟有舉辦全國鐵路沿線出品貨品展覽會之一法,以巡回展覽辦法,分期在各大商埠各大都市舉行,以實物圖表,表示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物之標準‘產量及運輸方法’價值,以及利益把握,其結果,自必促進各埠商人之營業”,這種方式可謂一舉兩得。

于是,上世紀30年代,國內各主要鐵路沿線的重要商埠,開辦了大宗物品展覽會,前后共舉辦了四屆:分別是1933年4月10日至5月10日的第一屆上海鐵展會,1933年10月10日至10月30日的第二屆南京鐵展會,1934年5月20日至6月30日的第三屆北平鐵展會,193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的第四屆青島鐵展會。

1936年,本來打算在西安舉辦第五屆鐵展會,然而由于日軍侵華,未能舉辦。

因此,1935年的青島,備受矚目。

炎熱的夏季,綠樹紅瓦、碧海藍天的青島,本來就是游人向往的避暑之地,再加上一年一度的展會,更是讓這座屹立于祖國東方的城市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暑假的市立中學擁有較多的校舍和寬敞的校園操場,活動空間和條件環境優越,自然成為第四屆“鐵展會”會址首選。人群紛至沓來。

史料顯示,此次“鐵展會”每天開放時間是上午9點至下午6點,共設膠濟館、京滬滬杭甬館、平漢館、津浦館、正太館、北寧館、隴海館、平綏館、奧漢館等11個展館,陳列商品52300余件,2150余廠家參展,參觀“鐵展會”的島城市民和外地游客共計59萬余人次,營業額30余萬元。為吸引外地游客來青參觀,膠濟鐵路還專門推出優惠的折扣票價。

琳瑯滿目

空手而來,滿手而歸

“穿的戴的,吃的用的,金的銀的,綢的緞的,方的圓的,花的素的……一堆堆一層層在眼睛面前晃過,映進腦筋里,分不出精粗,分不出優劣。

熱鬧!——然而這就有了效果:

遺老罵遺少:‘你們總愛用洋貨,你們看看這些國貨,哪點比洋貨差!’”

鐵展會上,顯然更受歡迎的就是各色貨物。正如展會的工作人員王余杞所說,“逛售品所本是逛鐵展會的最大目的,因為在那里可以買得更便宜的東西……理論上是鐵展會附設著售品所,而實際上則是售品所繁榮了鐵展會。沒有售品所,鐵展會只好關門!”

鐵展會舉辦期間,會場內外,每日島城市民和外地游客人流涌動,摩肩接踵,盛況空前。往來于市內各區的公共汽車增加班次,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人們手中大包小包,各種商品,目不暇接。

“售品所中包括了南方北方的貨物,各種貨物適合著各色人等的心。也許是長住在青島的,他們看見了些市場上不常看見的東西,驚于新奇,他們要買;也許是寄居在青島的,他們看見了些故鄉的出品,如見故人,依依不舍,他們也要買。買就買,本來是帶了錢來買東西的,可是,這就往往是超過了原來的預算”。

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曾說,青島市區人口僅25萬,“加外地來的人約有五萬,共計不過三十萬人口,與售款相比,每人平均購買一元以上,很能普及到一般商民,這種現象,實不易得。”

實際上,展會上每人至少逛過三次,更何況其中有小孩或老弱者不能到場,又除去中間陰雨數日的耽誤,每人平均已經逛過三次,“可見鐵展會管理得法,布置優美,處處能引人入勝。一方面可以表示本市人民愛護鐵展,愛用國貨的熱心與興趣,若非人民真有這種熱心與興趣,何以能看一次又一次,流連而不忍去呢?這是很可為我們安慰的”。

而此次鐵展會另一個亮點是旅游收入。

“青島為中外人士避暑之地,外人來會參觀的,竟有一萬數千人之多,本市外僑,總計不到兩萬人,每人平均參觀,并且購買物品很多。從前我們舉行集會展覽,外國人多不來參觀,此次獨能吸引許多外賓。”(《青島晨報》1935年8月9日)可以說,是民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展示的良好機會。

展會上都賣什么貨品呢?

展覽館設有售品所,所出售商品包括各地的名優產品,如山西竹葉青酒、汾酒,上海的鋼精壺、鍋、絲綢、布料、襪子、鞋……特點是全為國產品,沒有任何洋貨。每天,人流涌動。

漢口、上海兩地出產的綢緞和金華火腿;天津國貨公司出產的毛巾和布匹;北京玉行商會出產的玉器工藝品;京滬滬杭甬館出售的臉盆、手電筒、服裝。物美價廉、種類繁多的各種商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推崇,銷售火爆。

逛展會前,市民和游客可以領到膠濟館特別刊印的《鐵道部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膠濟鐵路物產一覽》,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宣傳冊頁,《青島平民報》還給貨物分了類:“此次各館展覽品為數極多,分類陳列,一目了然。查此次展品分類,各館大概按相關部門頒布之普通貨物分等表分類辦法,劃分五類:一、礦產類;二、農產類;三、森林類;四、禽畜類;五、工藝類。各項貨品各有規范,標明名稱、價格、產地、運貨等級等項,此項記狀,對工商各界,極為有用。”

因此,王余杞眼看著人們空手而來,滿手而歸:

“懷里抱著,腋下挾著,手里提著,臉上流著汗,嘴里喘著氣,碰著人還不住爭相夸耀:

‘你看,我買了樣頂便宜的東西!’

那神氣和自一處廟會里歸來一樣。”

為了讓展會更加豐富,“鐵展會”組織方在展場內設立電影放映室,每日下午2時至5時放映鐵路沿線城鎮地理風光電影紀錄片,旨在對鐵路沿線城鎮的旅游資源進行宣傳推介。同時也為了吸引游客的駐足,展館各顯其能。膠濟鐵路館給博山煤礦做了一個模型,使人可以看到礦下采煤的場景,旁邊展覽著許多黑得發亮的煤塊。津浦鐵路展館有谷子地模型,用瓶子裝著優質小麥、玉米、谷子。(南)京滬鐵路局展館還有風景模型,如南京中山陵模型等。

這一次全國性的展會,為青島會展經濟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命運交織

一個人,一座城,一條鐵路

“1935年夏,舊友盧嵩庵偕家人來青參加鐵展會,其夫人帶兩個孩子住在金口二路(今金口三路)王媽那間屋子,約一個月,至(夫人胡絜青)生產(8月16日生下長子舒乙)才走。”

老舍的記錄,是他在青島的點滴生活寫照,而舒雨出生時,則是國家命運動蕩的時期,也是老舍離開青島的日子。

其實,上世紀30年代老舍與鐵路的交集,也從側面見證了彼時青島城市的滄桑經歷。

1934年秋,老舍和妻子胡絜青、女兒舒濟登上了膠濟鐵路的列車,彼時的他辭去“校風保守”的齊魯大學教授職務,接下了國立山東大學的聘書,接下來,他將度過一生中最理想的日子。邊教學邊寫作。1935年的鐵展舉辦時間,正是他們全家到青島將近一年,也是他最忙碌的一年,畢竟還增加了接待友人來青的工作。

平靜的日子在1936年被打破,這年的7月,軍閥的擠壓和學校內部的學潮,迫使趙太侔離開山大,原齊魯大學校長林濟青接任。雖然林濟青曾三顧茅廬聘請老舍繼任教授,“鐵骨錚錚”的老舍拒絕了,寧可靠稿費維持生計,也要與朋友共進退。

而這一年的秋天,老舍曾在膠濟鐵路,送走了好友、也在山大任教的蕭滌非。

蕭滌非本來將要和中文系畢業的黃兼芬結婚。就在婚禮舉辦那一天,突然被校方無理解聘,不得不在結婚當天離開青島南下。就在火車站,老舍右手拎一根文明棍,左肋下夾著一本書,前來送行,而他也是來參加蕭滌非的婚禮的:“這是我送給你們的結婚禮物。”蕭滌非接過一看,才知道是剛剛印出的老舍新著《牛天賜傳》。老舍成了蕭滌非“婚禮”上的唯一來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上的炮火,擾亂了青島的寧靜。

母親在北平音訊全無,妻子正懷有身孕,老舍心急如焚,加上“在青朋友紛紛送眷屬至遠方,每來辭行,必囑早作離青之計”,他“輒不成寐”。這一年的8月1日,天降大雨,胡絜青產下女兒舒雨。老舍看見青島市民紛紛外逃,“路過旅行社,購車票者列陣,約數百人”。兩天以后,海浪似乎預知了青島的命運,順著風勢,肆意撲到馬路上,導致“馬路成河”,而“乘帆船逃難者,多沉溺”。慘不忍睹!這場暴雨還有慘禍,是臺風侵襲導致。

8月9日,好友紛紛離開,靠投稿賺稿費來養家的老舍沒了用武之地,只得決定回到濟南,回到齊魯大學。

就這樣,老舍離開了青島,而這座城市曾是他的最愛,“我,黃鶴一去不復返,來到青島,住在青島,死于青島,三島主義,不想回去!”(《避暑錄話》刊載的《丁》一文)。不過,感情還是輸給了時局。8月13日,老舍到達濟南,“淞滬戰役”爆發,“青島或亦難免風波,家中無男人,若遭遇事變……果然,十四日敵陸戰隊上岸”。是年的8月14日德縣路事件爆發,日本又開始為侵占青島找借口。老舍如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托朋友將家眷送到濟南,終于1937年8月15日晨,冒著大雨,在濟南火車站接到了妻子和孩子。

膠濟鐵路送來了老舍,送來了參加鐵展的游客,也于1937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逃難者。

列車在車軌中前行,穿過了一段漫長的歲月。

膠濟鐵路始建于1899年,東起青島(舊稱“膠澳”),西至濟南,全程395公里,是山東省首條鐵路,也是中國最早的鐵路之一。

1904年6月,膠濟鐵路全線通車,彼時的德國侵占青島,利用鐵路深入山東腹地,掠奪資源。期間,遭到了沿線民眾的頑強抗爭。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也霸占了膠濟鐵路。如此無理的行為,引起了國人的不滿,也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并于1922年年底,奪回青島主權,膠濟鐵路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這樣的背景下,膠濟鐵路在恢復中前行,鐵展會的舉辦,無異為膠濟鐵路的發展,注入了無盡的活力。

如今,正值旅游旺季,半島全媒體記者發現,抵達青島的車票經常被搶光,加上啤酒節的舉辦,一票難求。與當年的鐵展會一樣,人們為一場節會乘風而來,他們在膠濟鐵路上,穿梭在歷史的煙云與現代的繁華之間,感受著青島獨有的韻味。

鐵路,軌道,與一列列疾馳的火車,正在與每一位的旅者訴說過去的故事,創造全新的記憶——

與你,與我,與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