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半島涂圖丨畫說“三伏”與“三暑”

2024-07-22 12:11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47087) 掃描到手機








7月22日,我們迎來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大暑。


民諺有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又說“小暑大暑,日蒸夜煮”。


“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確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關系?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

它的日期由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共同決定,

所以也被歸為“雜節氣”一類。

“三暑”反映的是暑熱變化趨勢。

前者蘊含著人文時間里的生活智慧

后者主要是自然時間的科學表達






民諺云“夏至三庚數頭伏”,從夏至日開始,數到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開始入伏,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為初伏

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為末伏

兩者之間是中伏。

在“十天干”中,每個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中伏的長短取決于入伏早晚。

經計算,入伏的日子在陽歷7月10日至21日之間。

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則中伏為20天,三伏天共40天;

在18日后入伏,則中伏為10天,三伏天共30天。

今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三伏天就是40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年三伏天的全國平均氣溫看,三伏天長并不意味著這一年要比三伏天短的年份熱


        “三暑”是指哪“三暑”?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三個節氣帶有“暑”字:小暑、大暑和處暑,合稱“三暑”。

“三暑”反映的是暑熱變化趨勢。

從小暑到大暑,暑熱不斷加強。經過立秋節氣,到處暑時,“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的“處”是終止、結束的意思,所以“處暑”也俗稱“出暑”。


如果將入伏和出伏的時間對應到節氣時段的話,通常是在小暑節氣期間入伏,立秋、處暑節氣出伏

也就是說,“三伏”與“三暑”的時段基本重合



兩者有何不同?




“暑”與“伏”的含義不同。

“暑,煮也,熱如煮物也。”既熱又濕,是小暑和大暑節氣的典型特征。

小暑通常是我國全年降水最多的節氣,開始進入“高溫高濕”階段。

大暑通常是我國全年平均氣溫最高、高溫日數最多的節氣,“濕熱交蒸”至此達到頂峰。

而三伏之“伏”主要有兩重含義:

一是說陰氣伏藏;

二是指人的伏藏,“隱伏避盛暑也”。

基于這種認識,民間還衍生出吃伏羊、貼三伏貼等多種飲食習俗和保健傳統。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在五季中屬長夏,

是一年中陽氣達到鼎盛,即將由陽轉陰的時節


這時節養生應尤其注意

防暑、防濕、防寒


老年人要注意保護心臟。此時節降雨多,氣壓偏低,是心臟病高發期。

青年要防過勞癥。夏天出汗多,身體損耗大,而營養、睡眠不足,損大于補。

兒童要防脾胃病。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臟腑功能還不健全,過食冷飲,會影響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會傷及脾胃。


祛暑邪:清涼綠豆湯

清熱方:吃苦味、煲水鴨

祛濕招:運動微出汗、睡前泡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