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半島聚焦丨氣候到底怎么了?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變化正影響亞洲

2024-07-07 11:07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214486) 掃描到手機

4月中旬開始,中國廣東省10多座城市連續遭遇暴雨、大風、冰雹等多種極端天氣事件。

在亞洲其他國家,近期各種極端天氣事件也頻頻發生。4月17日,位于沙漠地帶的迪拜突降暴雨,一天的降雨量相當于當地平均一年半的雨量。這場75年來最嚴重的暴雨導致迪拜國際機場關閉三日。在南亞,正在舉行大選的印度,上周多地最高溫度超過45℃;孟加拉國、泰國、老撾、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許多地區最高溫度也已經超過40℃。

這一切發生之際,正值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現實似乎在印證著報告中的結論——2023年,受天氣、氣候及水相關危害影響,亞洲仍是世界上受災最嚴重地區。洪水和風暴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高,而熱浪的影響變得更加嚴重。

“如果我們不光看某一個地方的災害,而是放在全球尺度,各地都在頻繁出現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這反映了全球變暖導致極端事件頻發和更強的事實?!敝袊茖W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說。

海表每升高1℃,強對流事件發生次數提高20%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統計,我國今年以來已經出現了13次強對流過程。湖南、福建、廣西、貴州、四川、廣東等地災害影響較重。

4月27日至今,江西南部和東部、福建西部、廣西東北部、廣東等地出現8-10級、局地11-12級雷暴大風和冰雹天氣,并伴有30-50mm/h,局地超60mm/h的短時強降水天氣,其中27日午后,廣州白云區鐘落潭鎮、增城區局地遭受龍卷襲擊。

強對流天氣是指空氣強烈的垂直運動而導致的天氣現象,具有突發性、強度大、歷時短、破壞性強的特點,包括雷暴大風、冰雹、龍卷風、短時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

而龍卷風的分布規律具有平原多于山地,沿海多于內陸的特點。在我國,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廣東為龍卷風多發區。龍卷風主要在夏季和春季發生,其中7月份的發生頻率最高,約占全年總頻次的 1/3。由于常規的氣象探測設備難以對龍卷風的發生發展進行準確監測和追蹤。

“目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地區,海表溫度每升高1℃,強對流事件的發生次數提高20%。因此,至少我們可以說,在熱帶海洋地區,氣候變化和強風暴是有關聯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學者孫劭說。

孫劭進一步解釋道,當地球的氣候系統發生變化時,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也會受到影響。氣候變暖會增加地表蒸發和海洋蒸發,使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這種增加的水汽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水汽供應,促進強對流天氣的形成和發展。

此外,氣候變化還可以改變大氣環流模式,如增加溫度梯度和變化的風場等。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更頻繁和更強烈的氣旋和鋒面的形成,進一步促進強對流天氣的發生。

“近期發生的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睂O劭說。

報告結論“發人深省”:關鍵氣變指標在加速

WMO最新發布的《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亞洲地區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報告強調了全球地表溫度上升、冰川后退和海平面上升等關鍵氣候變化指標在加速,這將對亞洲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2023年,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在亞洲許多地區,海洋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海面溫度的三倍。2023年亞洲年平均近地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從西伯利亞西部到中亞以及從中國東部到日本,均出現了特別高的平均溫度。日本和哈薩克斯坦均出現了創紀錄的溫暖年份。

降水方面,2023年,圖蘭低地的大部分地區(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興都庫什山(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恒河周邊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印度和孟加拉國)、若開山脈(緬甸)以及湄公河下游的降水量偏低。中國西南地區發生了干旱,2023年幾乎每個月的降水量都偏低,而與印度夏季風相關的降雨量也低于平均值。

在亞洲高山地區觀測的22個冰川中,有20個冰川顯示出持續的質量損失。東喜馬拉雅山以及天山大部分地區破紀錄的高溫和干燥條件加劇了大部分冰川的質量損失。在2022–2023年期間,天山東部的烏魯木齊1號冰川出現了自1959年開始測量以來第二高的負質量平衡。

“報告的結論發人深省。2023年是亞洲許多國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出現了一系列極端條件,從干旱和熱浪到洪水和風暴等。氣候變化加劇了此類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而最為重要的是影響著人類生活以及我們生存的環境。”WMO秘書長席勒斯特?紹羅說。

洪水造成最多傷亡,熱浪的影響正加劇

根據緊急事件數據庫的統計數據,2023年,亞洲發生的水文氣象災害中,80%以上是洪水和風暴事件。具體而言,2023年報告的事件中,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遠超其他原因。在印度、也門和巴基斯坦,洪水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事件,凸顯出亞洲對自然災害事件,特別是對洪水的持續高度脆弱性。

2023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傆嬓纬闪?7個命名的熱帶氣旋。這個數量低于平均值,但仍對中國、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等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帶來了破紀錄的降雨量。

2023年5月14日,在北印度洋洋盆,極強氣旋風暴“穆查”沿緬甸若開邦海岸登陸,造成了大范圍破壞,報告有156人死亡。

由于臺風的影響,中國香港天文臺總部在去年9月7日記錄下158.1毫米的一小時降雨量,這是自1884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越南的多個臺站在10月份觀測到了破紀錄的日降雨量。

香港天文臺網站

在2023年11月,大雨導致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發生了洪水。也門同樣出現了大雨,并導致大范圍的洪水。

2023年8月和9月初,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遭受了近幾十年來最大災害之一的災難性洪水,大約40000公頃農村土地受災。

2023年,亞洲許多地區繼續發生了極端高溫事件。日本經歷了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中國夏季發生了14次高溫事件,約70%的國家氣象臺站超過了40℃,16個臺站打破了其溫度紀錄。

在印度,去年4月和6月的強熱浪導致了約110人中暑死亡。在4月和5月,嚴重且持續的熱浪影響了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西至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北至中國南部,且溫度打破紀錄。

報告稱,盡管洪水和風暴繼續造成亞洲最多的傷亡和經濟損失,但熱浪對該地區的影響正變得更加嚴重。報告表示,亞洲國家迅速需要資金來調整經濟并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亞洲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地遭受與氣候相關的逆境,而沒有足夠的手段來應對可預見的災害和氣候變化日益惡化的影響。

上述WMO報告指出,去年以來亞洲各地極端事件發生的大氣候背景是:2023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也是許多亞洲國家)最熱的一年。由于氣候變化和自然發生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相結合,使太平洋變暖,導致氣溫升高。

孫劭認為,面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除了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外,還需要加強適應能力,包括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社區抗災能力等。

此外,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也至關重要。通過加強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和氣候模型的建設,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和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同時,還需要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發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根本上減緩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

山東多地受災,迎接極端天氣應對大考

7月5日下午,受高空槽和副熱帶高壓邊緣西南暖濕氣流影響,菏澤市東明縣、鄄城縣等地突發強對流龍卷風自然災害。

災情發生后,省市縣全面開展救災工作,組織省市縣醫療專家對受傷人員全力進行救治;逐戶排查并及時轉移和妥善安置受災群眾;

抽調專業力量,對居民房屋、基礎設施受損情況進行全面摸底、連夜搶修,道路、供電、用水、通信等已基本恢復。目前,各項救災和生產生活恢復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此前,山東省氣象局7月5日11時發布的重要天氣預報顯示,山東自西向東將有一次大范圍降雨天氣過程,部分地區有短時強降水和雷電。由于此次天氣過程影響范圍廣、累積雨量大、短時降雨強,山東多個部門聯合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和山洪災害氣象預警。

7 月 5 日 18 時 30 分,山東省水利廳和山東省氣象局聯合發布山東省山洪災害氣象預警:預計 7 月 5 日 20 時至 7 月 6 日 20 時,濟南、泰安、淄博、濰坊市局部地區發生山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濟南、泰安、濟寧、臨沂、淄博、濰坊、青島、煙臺等市局部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藍色預警)。

據了解,極端天氣造成山東省多地受災,部分地市出現10級以上雷暴大風天氣,災害程度超過設備設防標準,全省10個地市、21個區縣電力設施不同程度受損。

災害天氣發生后,國網山東省電力第一時間啟動省市縣三級應急響應,立即進入應急搶險戰時狀態,累計出動搶修隊伍37支、人員553名、搶修車輛170輛,按照 “水退、人進、電通”“先復電、后搶修”原則,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取發電臨時復電、現場搶修復電、“先復后搶”梯次復電等方式,迅速開展電網搶修。

結合各地受損情況,國網山東電力統籌調配搶修資源,對受損較為嚴重的菏澤東明地區,緊急就近從濟寧、聊城、棗莊調撥21支配網搶修隊伍、13臺發電車連夜馳援。截至7月6日7時,山東電網受損地區恢復供電進度超八成。

針對涉及城市運轉的民生客戶、大中型小區及高危用戶,國網山東電力加大供電保障及隱患排查力度,堅決防范次生災害。同時,國網山東電力加強災后特巡,通過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開展輸變配電設備巡視檢查,重點檢查桿塔基礎受損、導地線斷股、螺栓松動、銷釘缺失、金具磨損、間隔棒脫落、水淹配電室等情況,及時開展搶修消缺。

據國鐵濟南局消息,強降雨后,濟南鐵路物流中心濰坊特鋼專用線內積水沒膝,貨運人員冒雨貨檢,確保貨裝安全;邯濟鐵路公司嚴格執行落實“防、避、搶”防洪工作舉措,發揮工、電、供綜合管理優勢各專業聯勞協作,一體化做好防洪防汛巡視檢查。

濟南供電段抓住雨停間隙,對接觸網設備進行步行巡視,全力確保接觸網設備運行安全;濟南車輛段客車檢車員對車下重點設施設備進行檢查,精檢細修保證客車安全。

在濟南/濟南西/淄博/兗州/聊城工務段,聞“汛”而動、以雨為令,清理危樹、雜草,加強易積水地段的設備檢查,進行徒步巡查,及時疏通排水,清理淤泥雜物,確保汛期運輸安全。

在濟南/淄博/臨沂車務段,增開進站通道,增加工作人員和青年志愿者,組織旅客快速進站,站臺上加強旅客乘降組織,增加廣播頻次,做好旅客車票退改簽工作,加強聯系防護,高效完成列車解體及編組作業,確保列車運輸組織安全有序。

據山東省應急管理廳發布消息稱,當前,山東省已經進入主汛期,據預測,7-8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 2-3 成,可能有臺風北上影響我省及鄰近海域,黃河中下游、漳衛河、沂沭河、大汶河均可能發生較大或超警洪水。

為切實做好近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山東省減災辦、省安委辦7月5日發布了關于做好近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立足于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切實壓緊落細各項工作責任,強化監測預警和信息共享,持續開展風險隱患排查,迅速開展搶險救災,加強值班值守和應急救援。

目前,據山東省氣象臺信息,7月6日6時37分解除暴雨黃色預警。但未來三天山東仍有較強降雨,7月6日白天到夜間,半島地區天氣陰有雷雨或陣雨轉多云,魯南地區天氣多云轉陰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7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并在會上發布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介紹,為科學認識與把握氣候變化規律、有效降低氣候風險,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面向政府決策、公眾服務、行業用戶和科學研究,自2011年起連續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年度報告,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以翔實的科學監測數據,系統反映全球和中國氣候變化的新事實、新趨勢,以期為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在持續。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海洋熱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創新高,南極海冰范圍再創新低。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2023年,中國年平均氣溫、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末端退縮距離、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等監測指標均創下新高。

一、大氣圈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中國氣象局全球表面溫度數據集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2℃。

2023年,亞洲區域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報告使用1991~202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0.92℃,是1901年以來第二高值;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84℃,為1901年以來的最暖年份。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重。1961~2023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中國極端高溫和極端強降水事件趨多趨強,極端低溫事件總體減少;北方地區平均沙塵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近年來達最低值并略有回升;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

二、水圈

全球海洋變暖加速,海表溫度和海洋熱含量再創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續上升。1958~2023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呈增加趨勢,且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加速;2023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再創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2023年達到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1993~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4.0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23年,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較常年值偏少5.7%;其中,西北諸河和東南諸河流域分別較常年值偏少13.3%和10.8%。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9年回升,2023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6米,已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水位。

三、冰凍圈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處于高物質虧損狀態。1960~2023年,全球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1985年以來冰川消融加速。2023年,全球參照冰川處于高物質虧損狀態,平均物質平衡量為–1229毫米水當量,為1960年以來的最低值。

北極海冰范圍呈顯著減小趨勢,南極海冰范圍再創新低。1979~2023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4.1%。南極海冰范圍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1979~2015年,南極海冰范圍波動上升,2016年以來海冰范圍以偏小為主。2023年2月和9月,南極海冰范圍分別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為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小值。

中國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趨勢。2023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平衡量(–1291毫米水當量)為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退化明顯,1981~2023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 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20.2厘米;2023年多年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為260厘米,是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四、生物圈

中國植被覆蓋整體穩定增加,呈現持續變綠趨勢。2000~2023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平均NDVI為0.371,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10.6%,是200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

中國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蘭、沈陽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楓香樹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早。

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2000~2023 年,西南巖溶區秋季植被指數呈顯著增加趨勢,區域生態氣候狀況穩步向好。1973~2023年,中國沿海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2023年已基本恢復至1990年水平。

五、氣候變化驅動因子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分別為417.9ppm、1923ppb和335.8ppb,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青海瓦里關大氣本底站溫室氣體濃度呈上升趨勢。1990~2022年,瓦里關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2022年,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達到:419.3 ppm、1979 ppb和336.5ppb,與北半球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

中國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年平均值波動增加;之后,均呈波動降低趨勢。2023年,上甸子、臨安和龍鳳山站氣溶膠光學厚度較2022年均略有降低,其中上甸子和臨安站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氣候到底怎么了?

南方暴雨不斷,北方持續高溫,多地超40℃。

北方高溫頻現的原因是什么?南方暴雨為何下得早、下得久、下得猛?今年夏天會不會比去年更熱?今年下半年,全球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這會對我國氣候造成什么影響?

北方的熱和南方的雨頻頻登上熱搜。廣東的網友說,雨下個不停,廣東進入“萬物皆可發霉”的狀態,往年6月廣東早就炎熱難耐,今年的涼爽很反常。而河北的網友說,“初夏的空氣就熱得吸一口都燙肺”,還有網友說,大自然好像搞了一部空調對著南方吹,把空調外機裝在了北方。今年我們國家的氣候到底怎么了?這樣正常嗎?

專家解讀:

的確是這樣的,網民比喻得非常貼切。首先,全球變暖是一個大背景。其次,去年5月份開始,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對次年的氣候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因此,今年“南澇北旱”的特征非常明顯。黃淮地區的高溫,是因為受到了西風帶暖高壓的影響,降水相對來說比較少,地面的輻射就非常強烈。高壓比較強,并且持續維持在這個地區,就導致了黃淮地區氣溫偏暖。

今年北方是不是熱得特別早,特別猛?和氣候變化有關系嗎?

專家解讀:

我們大概統計了最近幾十年中國高溫發生的情況后發現,每年高溫天氣最早出現的時間不斷提前,并且發生頻次增加、綜合強度增強、影響范圍擴大。從去年年底開始,國家氣候中心就開始對今年的氣候做預測,我們總的結論是,今年的高溫熱浪仍然會非常突出。

2023年是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今年會超過去年嗎?

專家解讀:

近9年是1850年有全球氣候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9年。對于中國來說,近8年也是我國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8年。因此,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是很明顯的。

高溫如果成為常態,我們應該怎么來應對?

專家解讀:

短期來說,我們要提前做好預判。比如說,高溫對人帶來比較大的影響是熱射病。長期就涉及氣候變化適應的問題。比如,要在整個規劃、城市的設計,以及一些生產生活的布局上做好相應的謀劃。

有網友留言說,民間有一種說法是“龍年水大”,這種說法是真的嗎?歷史上龍年的天氣是不是也是雨水多?

專家解讀:

并沒有確鑿證據支持“龍年水大”的民間傳言。我們大概做了一些統計,1961年以來,一共有14年極端日降水指標比較強,除了2012年這一年以外,其他年也都不是龍年。此外,氣候變暖整體來說有利于水汽的增加,一般來說,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大氣中水的含量就會增加7%。所以水汽增加以后,造成降水的影響概率可能也會加大。

今年汛期的氣候形勢如何?哪些地方防汛抗旱的形勢比較嚴峻?

專家解讀:

今年汛期,整個東部可能要高度重視大的強降水,區域性的洪澇過程會比較多?,F在的防御重點主要是在南方,到了7月中旬,隨著雨帶的北漂,從華北到東北要更加關注會不會發生更多區域性的洪澇事件。同時,高溫熱浪仍然會大面積地影響中國。相對來說,北方地區防洪抗旱的基礎能力要弱,我覺得還是要高度重視。

大家會感覺現在極端天氣這么多,比如,內陸城市出現了龍卷風,沙漠里都在發洪水,就像是地球生氣了一樣,地球變得不可控了,還能恢復到以前嗎?可逆嗎?

專家解讀:

從國際研究的角度來說,大家很關注氣候臨界點的問題。目前大概全球有18個氣候的臨界系統,一旦到達了某一個閾值,它可能就不可逆了。比如說,珊瑚礁白化。實際上珊瑚礁是對溫度最敏感的一個系統,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1.5至2攝氏度,珊瑚礁就會消亡,就到了不可逆的狀態。比如,還有北極海冰、北大西洋溫鹽環流,亞馬遜熱帶雨林,這些都屬于對氣候非常敏感的系統?!栋屠鑵f定》提出來要將這個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內,力爭1.5攝氏度這么一個目標,實際就與剛才說的這些敏感系統有很大關聯。盡可能控制在它的范圍下,就不會帶來不可逆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研究中是否找到了我國氣候變化的新規律?

專家解讀:

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和評估,還是發現一些規律。比如說,在農業方面,中國的溫度帶是在不斷地往西往北移動,過去在某些地區只能種一季稻,可能現在可以種雙季稻。再比如說陜西的蘋果,原來主要是在陜南種植,現在實際上它可以到陜北種植了,蘋果適于種植的范圍擴大了。積溫帶西擴北移,對北方一些地區農作物的種植是有利的。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告稱,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拉尼娜或將登場。這兩個現象會對我們國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專家解讀:

我們預計大概在夏末初秋可能會進入一次拉尼娜的過程。對中國的影響一般都是發生在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開始的次年,影響也會更大。拉尼娜一般會帶來北方夏季的降水,特別是東北降水偏多的情況,但是拉尼娜對冬季的影響,要看高緯度的冷渦是怎么發展的。中高緯度環流系統的影響,對冬季氣候的影響更顯著。

送走偏暖,迎來偏冷,會不會對全球變暖能夠有一些降溫的作用?

專家解讀:

離我們最近的拉尼娜事件,發生在2021年至2023年,雖然海溫在變冷,但全球整體氣溫仍在持續上升,并且上升幅度甚至抵消了海洋降溫的影響。

人類能控制住這樣劇烈變化的氣候嗎?

專家解讀: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了溫室效應的增加,帶來了氣候變暖,這是主要原因。自然因素,比如說太陽活動,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它起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未來的一段時間,溫度還會不斷上升,之后它可能會持續持平。系統的變化是緩慢的,它是有慣性的,即使我們現在實現近零排放,它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們比較有信心,因為大家對保護地球已經形成了共識,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變革性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有信心提前實現目標,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新華社、澎湃新聞、人民網、新華社、經濟觀察報 文字整理/王琳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