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超80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青島如何“走心”又“奏效”
目前,青島有超過80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需要生活、法律、心理等多重保障,有關部門和機構為他們“量身定制”各類服務,體現城市溫度——
護航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如何“走心”又“奏效”
6月20日下午3點,網約車司機陳秉生將車開進李滄區工人文化宮的充電站。給汽車充電的間隙,他在暖“新”食堂吃上了一頓可口的午餐。
在這里,他可以享受到的服務還有15元一次的理發、24小時自助洗車、子女愛心托管托育服務等。如果他想休息,還可以到充電樁旁邊的“惠工家”,消費1.5元休整1個小時,“惠工家”內配備了床、空調、桌椅等生活必需品。
位于李滄區工人文化宮的新業態勞動者綜合服務園,可以享受住宿、就餐、充電、理發等多元服務。
隨著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越來越多。像李滄區工人文化宮的服務生態一樣,從生活、心理、保障等方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全方位護航,這是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探索推進的重要事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青島市總工會的數據顯示,目前青島有超過80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這些勞動者用辛勤付出為大眾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如何向前一步,保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各項權益,是城市一項必須細致解答的現實課題、民生課題。
完善多重保障,新生活“有奔頭”
“累了就蹲樹下、坐路邊,我們都習慣了。”快遞員石昊說。
送餐員王勇,每天騎著外賣車穿梭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卻經常忘記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有時候單手撐車,啃個包子就湊合一頓。
快遞小哥張偉(化名)不愿意花錢網購,他想盡快攢下些錢,做點小生意……
這是很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生存現狀。
長期以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被認為是一種短暫的、臨時的就業形態,其社會認可度、工作穩定性長時間處于較低的水平。與此同時,由于薪資與工作強度高度相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了獲取更多收入,常常最大限度地“壓榨”個人時間用于工作,加之新就業形態多為“利他”屬性較強的服務行業,導致他們對于自身的關注大大降低。
以繳納社會保險為例,大量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為不穩定的收入結構,對此“望而卻步”。《2024年社會藍皮書:中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有半數新業態勞動者缺少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
這一現狀直接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因為其勞動關系的不穩定和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一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發生意外,他們就有可能陷入平臺合作用工企業“賠不起”、新就業群體“保不上”、工傷失能人員“過不好”的尷尬境地。
為此,青島從2021年開始籌集專項資金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保障。目前已籌集591.5萬元專項資金,為16.9萬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贈送互助保障險。此外,還推動了48441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占總參保人數的48%。
網約車司機陳宇從濟寧來到青島,剛來的時候沒有落腳地,就“厚著臉皮”在朋友家借住了半個月。
記者采訪中發現,6月22日下午2點多,在江西路附近的人行道上,一位困極了的外賣小哥,倚著自己的外賣車在樹蔭下休息,滿臉通紅,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
沒有地方可以歇歇腳,沒有居所可以短時間過渡,這是很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一個城市要克服的困難。
為更好破題這一痛點,青島從2021年起在全國創新推出“青島·惠工家”工會“陣地+服務”項目,與社會力量合作為新市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價格實惠、生活設施齊備的集中型職工公寓,并將工會服務送到“家”門口。目前,全市95家“惠工家”已服務覆蓋職工7萬余人。
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從“生存”更好地走向“生活”,也是青島各部門一直在主動破解的困境。
石昊的腸胃不好,最怕吃涼飯,設在臺東的驛站恰好在他的工作半徑內,“忙完就進去用微波爐熱熱飯,飯熱心也熱”。
“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飲水、急可如廁、累可歇腳、傷可用藥、學可讀書、需有工具”,從2019年開始,青島啟動建設工會驛站,直接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生活需求。目前已建成工會驛站788家,累計服務戶外勞動者51萬余人次。
快遞員在戶外勞動者驛站免費領水,清涼度夏。
今年5月15日,青島市首家示范工會驛站揭牌啟用,為勞動者提供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的飲水、用餐、休息等基本服務和法律援助、健康體檢、心理輔導、就業招聘、學習閱讀、溫暖關愛等服務,積極解決勞動者“關鍵小事”。今年全市還在部署建設24小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服務驛站,以常態化的服務護航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折射城市溫度。
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的心理咨詢師為家政從業人員授課。
此外,為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疲于奔波,無暇顧及自身健康狀況的問題,青島升級打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健康體檢中心,為他們“量身定制”部分體檢項目,如考慮到快遞小哥、外賣員行走路程長、頻繁上下樓,專設了對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的檢查;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存在久坐、飲水不足等情況,專設了針對頸椎、腰椎及泌尿系統的檢查。
強化心理服務,心里話“有人聽”
事情都過去好幾天了,順豐小哥徐子龍仍然感到“郁悶”。
“我都在電話里跟客戶說過很多遍了,海鮮容易變質,可他非讓我下午再送。”徐子龍說起自己的遭遇,情緒有些激動。“最后真變質了,他又讓我‘背鍋’,要不是為了掙錢,真想跟他吵一架,大不了不干了。”
徐子龍的煩惱,很多快遞員都有。
客戶們各有各的性格、習慣、脾氣,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下,也很難兼顧所有人的訴求,矛盾因此而來。
“有人希望派送前電話聯系,有人卻覺得被打擾;有人要求放到代收點,有的人卻質問你為什么沒有送貨上門。”林林總總,就好像在“開盲盒”。“更讓人憋屈的是,被罵了,還沒法還嘴——為了生活嘛,被投訴了,吃虧的還是自己。”徐子龍說。
不順心的事不僅來源于工作。
徐子龍每天早上7點趕到位于芝泉路的站點,要到晚上7點之后才能回到城陽的家,一進家門,除了睡覺什么也不想干。孩子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父親卻常常缺位,家里人嘴上不說,埋怨都寫在臉上。
時間一久,心理再強大的人也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負面情緒積壓在心里,徐子龍覺得自己“要崩潰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自己的站點聽了一堂團建放松和心理疏導服務講座。授課的是職工心理健康服務講師團的老師,講座最后,老師留下了聯系方式,為有需要的勞動者免費提供一次心理咨詢服務。
“這可是市級工會,搭理我一個小快遞員嗎?”抱著這樣忐忑的心態,徐子龍來到了職工服務中心心理健康服務陣地。
陣地心理咨詢師張麗瑩至今記得她第一次見到徐子龍時的樣子:他剛從工作中脫離出來,身材高大卻有些佝僂,雙手局促地握在一起——這是防備的姿態。
交談之初,他的話很少,大多數時候,是張麗瑩問一句,他答一句。
“首先,被投訴并非你的問題,不要將責任全部歸到自己身上。”張麗瑩平靜、舒緩的聲音讓徐子龍慢慢放松下來,她輕聲慢語地為徐子龍分析不同處理問題方式的利弊,傾聽徐子龍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瑣事。在張麗瑩的引導下,徐子龍的話多了起來,一開始緊緊縮在椅子上的身體慢慢舒展開來,談話中也有了笑聲。
“心理咨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一次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可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者的問題,但能通過這項工作,讓他們知道這些在別人眼中的小事,也有人愿意傾聽和關注。”張麗瑩說。
職工心理健康服務講師團是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心理健康問題專門打造的。除了“一對一”咨詢,心理咨詢師們也根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新特點不斷改進心理服務方式。
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鞏斐說:“在中年女性集中的家政服務業,大家對于家庭問題更加關注;而在快遞、外賣行業,主要是為從業者建立身份的認同,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更多的新就業形態從業者能消除對心理咨詢的‘恥感’,并且能將其作為一種健康咨詢和發展咨詢,賦能他們人生發展。”
“心世界·新天地”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是青島打造的又一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心理服務陣地。通過電波,每天可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免費提供心理知識普及、舒緩身心、心理測評等心理服務,目前已服務4355萬余人次。
健全法律保障,“煩心事”有人管
隨著新就業形態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其表現形式也呈現出日益復雜的趨勢。
以外賣行業為例,由餓了么、美團等頭部企業為上游,向本地企業分包派單業務的情況已經成為常態。一方面,由本地企業管理一定片區內的騎手,并以公司的名義對上游企業負責,減輕了頭部企業對數量龐大的騎手隊伍的管理負擔;另一方面,因為有了“公司”層面的管理,也能夠有效約束騎手和快遞員的行為。
王勇(化名)曾是某公司某站點(以下簡稱“A公司”)的一名“專送”騎手。
2024年春節前夕,王勇被站點拖欠工資,他選擇通過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投訴了這家公司。李滄區總工會職工法律服務中心接到線索后,第一時間委托山東海劍律師事務所律師羅丹卉為王勇提供法律服務。
終于,在3月的發薪日,公司為王勇補齊了拖欠的工資,避免了進入成本更高的仲裁和訴訟環節。
不難看出,當前,在以外賣、快遞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中,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勞動關系難以認定、勞動者與“平臺”權利義務關系不夠明晰等問題仍然廣泛存在。
“平臺”“公司”在勞資關系中占有壓倒性的“解釋權”,而由于勞動者普遍法律意識不強,一旦發生爭議,勞動者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一些勞動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為哪家公司服務,而法律服務帶來的高成本,也為他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帶來困難。
同時也應看到,新就業形態的流動性顯著高于其他行業,企業基于對勞動者突然離職而導致用工“空窗期”的擔憂,也不免采取扣押工資以約束勞動者離職等措施。
平臺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沖突并非孤例,只有從根本上明確新就業形態勞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企業也應明確,勞動者與企業并非對立關系,通過和諧、合理的勞資關系,營造出一種可預期的職業期待,才能更有效地穩定員工隊伍,為企業帶來更健康、更長久的發展動力。
為此,市總工會不斷加強勞動法律監督實體化陣地建設,在全市各區市、鎮街設立法律服務機構,同時建立由100名工會法律干部,300名維權律師及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000名勞動爭議調解員、普法志愿者及企業工會干部組成的“131”核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隊伍,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
每一個努力奔跑的勞動者,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快遞員、外賣員的整日穿梭,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的悉心付出,房產中介、網紅主播的踏實付出都構成了我們這座城市的鮮明底色,有他們,城市生活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便捷順暢。
城市“多走一步”,主動擁抱這些奔波在城市之間的勞動者,既是城市的溫度所在,也能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答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