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遺失麥粒不到3克!新機械首次上陣,減損率明顯降低!記者直擊小麥減損收獲現場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
新型收割機從金黃色的麥田中駛過,地面上只剩下短短的麥茬,只見專業技術人員伏地開始數麥粒,“每平方米損失的麥子加起來不到3克”……
6月11日,全市“三夏”生產暨小麥機收減損現場推進會議在大場鎮召開,記者在大場鎮陳家小莊村的麥地觀摩了我市首次引入的新型收割機的小麥減損收割作業,聽專家算減損賬。
現場測量機械收割成果,一畝麥地損失僅約一斤
“君看大麥熟,顆顆是黃金。” 大場鎮陳家小莊村一望無際的田中滿是金黃的麥穗,風吹過麥浪,沉甸甸的麥穗隨風擺動,5臺三米多高的谷物聯合收割機伴著轟隆隆的響聲從麥穗上走過,有的麥稈屑和麥殼被揚到空中,慢慢撒落,地面上只剩下短短的麥茬。
稱麥子,算損失率
上午9時,隨著一聲令下,5臺聯合收割機奔赴麥田,開展機收減損演示。據了解,今年青島市首次引入凱斯聯合收割機入青作業,該收割機減損率可降低到0.5%。“小麥‘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時節不等人,這季麥收趕得早、收得好,打下的麥子籽粒飽滿,預計畝產增到1000斤左右。”來不及停頓片刻,忙得親自駕駛收割機的青島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接受完記者采訪,又趕緊駕駛收割機進入另一壟麥田,繼續著機收作業。
找損失的麥子
從事農機化25年的朱憲良,是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的高級工程師,他拿了一個用鋼筋焊接的寬50厘米,長2米的鐵框,把它放在機械收割過的麥茬上,他因腿部有疾,不便蹲下,跪在地上將一些浮在上面的麥稈移走,地面上只剩下麥茬和一些麥殼,他仔細地摸索著損失的麥粒,扒拉了一會才找到幾個麥粒放入一次性紙杯內。“一平方米很難找到多少麥子,幾乎沒有。”他將紙杯去皮稱重,損失的麥子重量很輕,加起來不到3克。
朱憲良說:“今天經過我們測量的麥收機械,一畝地大約損失一斤,損失率大約在0.3%,2024年農業部作業質量要求的總損失率小于等于1.8%。比之前的機械損失率低,是因為現在的裝備比較先進,所以能夠大大減少損失。”
現場還有一臺滅茬機、一臺缺口圓盤耙、2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兩架無人植保航空器……農機手駕駛小麥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簇簇成熟的麥穗順著傳送帶進入收割機倉,小麥收割、麥穗脫粒、滅茬還田、機收減損等作業環節一氣呵成。
一萬多畝麥地,5天就能收完
姜永戰之前需要用15臺機械作業才能收完1萬畝麥田,今年從6月10日僅使用7臺機器,不分晝夜,5天就能收完。“今年使用6米寬幅的機械來收割,既能降低損失率又能提高效率,我們用的機械一天一臺能收400畝地,小型的一天一臺僅能收100多畝地。”姜永戰說。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大型機械的使用,青島同富勤耕農機合作社共有200多臺農用機械。姜永戰是一名優秀的農機手,從耕田到播種、收割,再到農機的維修保養都很在行。2008年,對“單打獨斗”感到吃力的姜永戰帶領26名成員成立了合作社。他帶領大家積極承擔新區“一噴三防”、深耕深松農機作業、小麥玉米社會化服務等項目,為周邊百姓進行綠色防控農機作業6.5萬畝,節本增效160萬元。
現場照片
“這兩年區里搞‘三社一司’改革,土地托管水平越來越高,更有利于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經營。”姜永戰說,今后將繼續抓好技術改造,積極推廣農機新機具和新技術,更好地改進機械性能,不斷拓展合作社的服務范圍,讓西海岸新區的“糧倉”更加殷實。
減損率每降低0.1%,相當于多種3000多畝地
夏糧豐收,全年不愁,夏糧生產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仗。“今年全市350多萬畝小麥長勢非常好,面積、單產、增產將實現三增。減損就是增收,全市的減損率每降低0.1%,糧食就可以增收300多萬斤,相當于多種了3000多畝地。”
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負責人董彪介紹,今年西海岸新區三夏生產工作,自6月初開始,8日-10日達到收獲高峰期,預計20日全部完成。截至目前,新區夏收面積已達90%,預估畝產349公斤以上,夏糧生產工作豐產豐收已成定局。秋糧種植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預計月底前播種全部完成。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全市冬小麥自6月7日開鐮收割,眼下青島麥收由西南向東北加速鋪開、由零星收割轉向大面積集中收獲,預計6月下旬初基本結束。截至6月11日17時,全市冬小麥已收獲109.79萬畝,麥收進度超過三成。
全市已收小麥109.79萬畝,麥收進度超過三成;全市預計投入聯合收割機6500余臺,組建54支應急搶收隊成員1200人,建成烘干中心、烘干點95個,配備烘干機198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