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飛馳40年末梢變樞紐 青島鐵路見證改革開放巨變
文/半島記者 馬正拓 圖/青島火車站提供(署名除外)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每一座城市的崛起,都與它的交通密不可分。改革開放40年間,青島市的鐵路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對外聯通更加緊密,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客運鐵路從最早單一的膠濟鐵路到如今濟青高鐵、青鹽鐵路即將開通,從鐵路的末端變身為沿海的鐵路樞紐,市區由單一的老火車站,到如今規劃建設了四大鐵路客運樞紐;列車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再到年底將開跑的“復興號”,乘車的環境越來越舒適。乘車票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青島站邁向“智慧車站”,刷身份證乘坐火車很快就能實現。交通條件的改善勢不可擋,城市未來的快速發展正徐徐啟幕。
■車站 2030年,紅島站年出行總量將超2000萬人次
“離海最近”車站幾經擴建
有人說,位于棧橋附近的青島火車站,有著與生俱來的浪漫氣質。很多外地來青的游客一下火車,首先會記住這個中國“離海最近”的火車站。自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以來,一個多世紀里,青島火車站一直見證了青島這座城市的不斷發展和前行。
上世紀初剛竣工時,青島站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筑,紅瓦黃墻德式鐘樓,儼然一座歐洲城堡。40年間雖幾經變遷,但這種整體風格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來。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青島站的規模仍然比較小,站房的主體為兩層樓房,車站主入口有十數級石砌臺階。當時,站內只有一個站臺,搭有鋼結構的雨棚。
隨著青島經濟社會的發展,青島站的客流量日益增大,1991年,增設膠濟鐵路復線工程時,青島火車站也隨之擴建,將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車站北側新修建了大型二層候車大樓,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來風格建造了南樓,新鐘樓增高了3米。
面對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再加上奧帆賽即將舉辦,2006年,青島火車站再次實施了改擴建。“當時是先把四方站和滄口站進行了臨時擴容,作為青島站封閉施工期間的替代。”已經從鐵路系統退休的孫明先告訴記者,四方站由于場地有限,春運客流高峰時,進站往往要在外面排上很長的隊伍。
2008年8月1日,改造后的青島火車站投入使用。站房沿廣場呈“U”形布局,東、西兩側設有進出站口、售票廳、站臺、候車室和貴賓室,南側設端頭出站口。德式建筑風格的鐘鼓樓及售票廳局部再次得以保留,與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特點相適應。站內設6站臺10股道,可同時停靠10趟列車,運能大大提升。
2016年10月1日,青島火車站發送旅客9.3萬人次,創下建站以來單日發送旅客人數的最高紀錄。
隨著青島北站,以及將來青島西站、紅島站等鐵路客運樞紐的投入使用,青島站的客流將會進一步被分流。但是,青島站至今還秉持著這樣的愿景:厚植半島、服務全局、放眼全路、走在前列,建成新時代最美城市會客廳,打造中國鐵路濱海第一站。
四大鐵路客運樞紐并存
根據計劃,年底前濟青高鐵和青鹽鐵路將同步通車運營,青島西站和紅島站都將陸續投入使用。屆時,島城將出現四大鐵路客運樞紐站并存的局面。
2008年以后,隨著青島鐵路客運量連年大幅增長,青島站的運能難以滿足城市需要。并且受地理位置限制,青島站難以擴建,擁擠問題嚴重制約了青島這座城市的長足發展。在此背景下,鐵路青島北站的規劃建設提升了日程。2014年1月10日,青島北站正式辦理客運業務,青島由在一個火車站集中到發,變成了從青島站、青島北站兩個火車站分散出行,進入了“一城雙站”時代。
青島北站是中國鐵路的“四縱四橫”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節點,青榮城際鐵路、青鹽鐵路、膠濟客專等鐵路線在這里匯集,地鐵1、3、8號線也在這里換乘。北站采用東、西雙向廣場設計,站場14臺18線(含正線),站房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雨棚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投用以來,客流量日益攀升,最高單日發送量已經超過了4.6萬人次。
兩大新站各擔重擔
紅島樞紐站位于紅島經濟區河套街道匯海路以南,環膠州灣高速以北,近期為濟青高鐵(青太客專)與青鹽鐵路的交會站,遠期為規劃中的國家濱海高鐵與歐亞鐵路大通道的交會樞紐。站臺規模為10臺20線,同步建設長途站、出租車、公交車、地鐵站,實現各類交通出行方式的無縫隙換乘,打造立體化、現代化陸路綜合樞紐。紅島站是未來整個大青島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依托濟青高鐵、青鹽鐵路,紅島站將形成濟青一小時通達、省內“兩小時交通圈”,實現1小時到達連云港,3小時通達上海的大交通網絡體系。預計到2030年,紅島站年出行總量超2000萬人次,出行高峰值為8800人次/小時。
青島西站為青島至連云港鐵路主要停靠站,站房6萬平方米,站場6臺14線,具備始發終到功能。是集鐵路、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身的“零換乘”交通樞紐,建成后將成為青島聯通環渤海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通道,從青島西站出發至北京方向,可經濟青高鐵接入京滬通道。未來,從青島西站出發可2小時到達京津冀地區,3小時到達長三角地區,建成后可滿足西海岸新區近期2025年旅客出行量375萬人次以及遠期2035年旅客出行量500萬人次的實際需求。
■鐵路 鐵路里程將達666公里,增長75.5%
青島市交通運輸委有關人士介紹,改革開放初期,青島市境內只有膠濟鐵路、藍煙鐵路,鐵路發展較為緩慢。1991年興建了膠黃鐵路,1995年開通。2003年12月建成膠新鐵路并投入運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南海便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完成了膠濟線電氣化改造、膠黃復線及電氣化改造、膠新鐵路等工程。“十一五”期間,鐵路建設進一步提速,新建鐵路57公里,電氣化改造165公里,鐵路密度進一步增加,增強了半島城市之間鐵路聯系。新建了膠濟客運專線,完成了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膠黃鐵路復線及電氣化改造工程。
“膠濟客專線的建設,是青島鐵路提速的重要一步。”鐵路部門有關人士介紹,2007年到2008年底,雖然青島已經開行了動車組列車,但既有膠濟鐵路,只有高密到即墨等部分區段能夠滿足時速250公里動車組的全速運行,其它區段,動車組只能跑到時速200公里。
2008年年底,膠濟客專線正式運營后,既有膠濟鐵路改為了貨運專線,使山東省經濟的這條“黃金通道”真正實現了客貨分離,進一步釋放了運輸能力,形成區域內1小時交通圈,構筑半島地區城際客運網絡,滿足山東省東部地區快速增長的客貨運需求。
近年以來,青島市鐵路建設迎來了高潮期,累計新建鐵路168公里。青島客運北站建成投入運營,成為我省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站;青榮城際鐵路建成通車,與膠濟客運專線、太青客運專線等銜接形成山東沿海地區通往全國各地的快速客運網絡;海青鐵路建成通車,與德龍煙、黃大、膠黃、青連鐵路形成一條貫通南北的沿海大通道;膠新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極大緩解其運能運力緊張矛盾;青鹽鐵路、濟青高鐵相繼開工建設。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將開通青鹽鐵路、濟青高鐵、董家口疏港鐵路,建成濰萊高鐵等鐵路項目,鐵路里程將達到666公里,增長75.5%。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作為國家鐵路網沿海鐵路的重要一環,隨著北段青島至鹽城,南段南通至上海鐵路的建成,將形成自煙臺經青島、連云港、鹽城、南通直達上海的東部沿海鐵路通道,青島由昔日的鐵路末端變為鐵路樞紐。
■列車 列車已經公交化,開跑“復興號”
隨著青島鐵路和車站的變遷,市民出行時乘坐的列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島運行的還是蒸汽機車。”中鐵濟南局集團公司青島客運段成都車隊書記姜兆蓓,當時剛剛從藍村車站調至青島客運段工作,他清晰地記得,當時膠濟鐵路上運行的全是蒸汽機車,車速只有40公里左右。從青島到濟南,慢車要跑上一整天,快車也得8個小時左右。
隨后,隨著我國車輛技術的進步,列車陸續更換成了內燃機車,但是車速提升不是很大,正常車速也就七八十公里。無論是蒸汽機車,還是內燃機車,車上的設施條件很差,配備有鍋爐,列車工作人員中有專門燒鍋爐的,供給熱水和取暖。“經常缺熱水不說,冬季車廂的溫度也始終上不去。”姜兆蓓回憶,后來膠濟線實施了電氣化改造以后,逐漸開行了電氣機車,列車燒水、取暖等,都依靠電力供應,出行環境才有所改善。
2007年,青島開行動車組列車,市民往返青島和濟南之間,不僅時間縮短了,乘車的舒適性也提高了。到2009年8月,濟青間開行的動車組就達到一天運行19趟,實現了公交化運行。隨后,青島站又陸續開通了往返北京、上海等地的高鐵列車,乘坐動車組列車出行,成了青島市民出行的首選。
到2014年7月1日全國鐵路大調圖時,青島站始發終到的58對列車中,高鐵有22對,動車15對,普速列車21對。高鐵列車的數量首次超過了普通列車和動車。
為了給下一步列車提速打下基礎,今年12月5日早上6點20分,中鐵濟南局集團青島客運段的首趟“復興號”列車,由青島開往北京南。與“和諧號”動車組相比,“復興號”車體更寬更高、乘坐舒適性更好,車廂內的設施也更加人性化,每兩個座椅就有1個插座,每3個座椅有2個插座,插座上還有USB接口。車廂內的光線亮度高低不同,座椅上方有閱讀燈,亮度和色溫都可以手動或自動調節。
另據了解,濟青高鐵和青鹽鐵路上目前按圖運行的也是“復興號”列車,預計等本月26日開通后,市民在更多車次上都可乘坐“復興號”。
■票證 明年將試點電子客票,可“刷臉”乘車
鐵路和車站的變遷,也帶來了乘車票證的改變。改革開放以來,鐵路票證、購票以及驗票方式也經過了四代變遷。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市民乘坐火車需要徹夜排隊,當時的火車票是硬板票,車票票面始發站、到站經由地和席別等信息都是預先印好的。售票時,售票員根據旅客需要拿出相應車票,用簡易的砸票機將年、月、日打印在車票上,并用膠水在車票背面粘貼小紙片標上車號、座位號。硬板票時代,售票員賣一張票需要5到10分鐘。
1996年10月起,青島站開始試行計算機客票發售,“軟紙票”開始代替“硬板票”上崗。售票時,軟紙票可以現場打印,淡粉色紙質車票上印有一維碼,票面日期和編號均由電腦打印完成。有了計算機聯網售票,售出一張票的時間大約為40秒,比上世紀80年代快了15倍;越來越多的車票代理售票所(點)開到家門口。
2007年7月開始,磁介質火車票加入“車票大家庭”。車票的硬度高了,有了二維碼的防偽圖案,車票正面印有動車組圖案,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熱敏信息,利用磁介質記錄票面信息,而且可在自助檢票機上使用。2012年火車票全面實行實名制,票面上增加了旅客的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
2011年1月19日,“12306”購票平臺出現在人們面前,旅客不用再跑到售票窗口排隊等候,隨時隨地都可通過電腦、手機訂購火車票。2017年年底,隨著青島站“智慧車站”建設的不斷推進,青島站增設了人臉識別安檢系統,旅客只需將票證放入閘機,就能直接過檢。
預計到2019年,鐵路電子客票業務將開始試點運營,旅客互聯網訂購車票之后,到達高鐵站,無需換取紙質車票,直接可持二代身份證等有效身份證件,通過進站口和驗票閘機直接乘車。同時,在絕大多數一線二線城市,也即將開通“刷臉”進高鐵站,即使旅客沒有帶身份證,在“刷臉”快速通道對著“人臉識別”系統看一眼,就可以直接進站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