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 | 理性思考,是最好的媒介素養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一位52歲的新生邁進了大學校園,一位讀書20年的碩士,在失業4個月后去送外賣,兩件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到底是不是在浪費教育資源,見仁見智。但透過事件背后應該思考的是,網絡世界中,一個人應具有何種的媒介素養,去看待熱搜和熱點?
網絡世界從來不會沉寂,永遠都熱熱鬧鬧,熱搜接連不斷,論爭也此起彼伏。這其實是互聯網高速發展形成的一種環境?;ヂ摼W兼具生產技術和信息傳遞技術的雙重特征,自1994年中國全功能介入互聯網之后,這種影響就已經開始,并逐漸深度介入個體生活,廣泛影響公眾事件。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與生活,不讓網絡世界的熱點所左右,已經是重要的媒介素養。
互聯網的發展,強化了每個人在公共空間表達訴求、觀點的能力,這是網絡的進步。任何事情發生后,人們去品頭論足,這本身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有些人可能在傳統媒體時代缺少發表意見的機會,而現在可能忽然成了“意見領袖”。但是,網絡上的言論也未必都是真實的,要學會對網絡上的事件進行判斷。
要知道,網絡世界的發聲并非全部在秉持公心。受到經濟或者其他利益的多方影響,有意帶節奏、引導輿論,進行媒介審判的事情時常出現。在網絡世界中要增強自己的判斷力。面對熱點言論、熱點事件,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事情真如所披露的那樣嗎?有些言論真的就是對的嗎?背后有沒有人在帶節奏?到底有沒有先入為主的網絡審判,有沒有在斷章取義?有沒有因為自己的判斷力不足,而卷入了網絡暴力之中?
有些熱點事件本身就是“鍵盤俠們”在斷章取義地“指點江山”,他們甚至可能看到一個標題后就會想當然地做出自身判斷,然后義憤填膺地口誅筆伐,可最后發現自己罵錯了,事情根本不是那個樣子。這時,已不是輿論有沒有反轉的問題,而是網絡暴力的問題。
在網絡的世界中,雖然要尊重他人說話的權利,但也要學會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論,如何判斷并做出選擇,這是網絡社會中每個人的媒介素養。最主要的是,不要去做一株墻頭草,隨著熱搜飄搖。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