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真正的科研是把成果種在祖國山海間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6月6日,半島都市報報道了高亞平博士十幾年如一日“深海種草”的故事。在長達14年的時間里,高博士和團隊不斷試驗,成功種植海草超過5000萬株,極大地恢復了淺海的植被系統。這不僅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對于耐住寂寞、堅守初心,把論文寫在祖國深海里的故事,這更是一種對待科研的態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既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頂層設計、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也需要科研工作者們的科研創新。但是,科研工作卻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慢慢探索的過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甚至需要長達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努力,有時候甚至是一個科學家付出畢生精力。但若有所突破,則意味著對人類現實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高亞平博士的“深海種草”即是如此。
雖然說板凳要坐十年冷。但相對于一些“短平快”的科研來說,“高亞平們”的研究是“吃虧”的。從高亞平博士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對于“海底種草”的相關研究,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更難以預測的是,不知道會不會做出成果。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生涯來說,缺少論文就會難以申請項目,沒有項目就少有資金,沒有資金就難以更為深入地進行研究,沒有研究成果就難以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在如此循環往復面前,就會有一些人去改弦易轍,去選擇一些“新奇特”的賽道,看起來“高大上”、聽起來“高精尖”,實際上可能僅是一種炒作的概念。這種炒作概念容易出“成果”。但是,這樣的研究,既算不上科學,更難說得上是對社會做出了啥貢獻。如果說有結果的話,可能也就是一堆論文而已。
然而,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高亞平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們辛勤的付出。只有他們能夠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才會有科技的發展。當然,也希望社會能給“高亞平們”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解決一些“卡脖子”的難題。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會出真成果,出大成果。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