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減負 期待更給力的“下半場”
半島評論員 高書華
2月18日,山東省教育廳就《山東省普通中小學規范辦學十五條規定(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聚焦規范辦學,一是覆蓋面廣,涉及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作業量、睡眠、日常教學、招生、考試等內容;二是要求具體,比如要求學生掌握1至3項運動技能,學會1至2項藝術技能;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個小時,初中生不少于9個小時,高中生不少于8個小時等等。而在備受關注的作業方面,意見稿規定教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評改作業。
可以看出,“十五條”是真正要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無論對家長還是學生,都是利好,尤其明文規定不再將作業和家長綁在一起,要求老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將家長從繁重吃力的批改作業中解放出來。
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地方的中小學生家長承擔了一部分老師的“職能”,不僅是“家庭教師”,還必須是“全科教師”,各科作業都需要家長批改、簽字。對很多家長來說,小學階段的作業還好對付,初中階段就勉為其難了。何況家長還要面對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無法抽出時間來教孩子和批改作業。時間一長難免矛盾激化,也就不難理解江蘇一名小學學生家長在群里怒斥老師并且退群的舉動了。應當說,“十五條”規定老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是讓教書育人的任務回歸校園,回歸教育的本質。
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無論是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還是給家長減負,仍處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中高考還是指揮棒,家長們的焦慮很難通過一次規定的出臺而迅速消失。一面是健康快樂成長,一面是“唯成績論”,對家長來說,如果不能緩解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競爭焦慮,即使各種減負能在學校不打折扣地執行,也難免會有人自行加碼以期“堤內損失堤外補”。如此一來,孩子的負擔并沒有減輕,甚至還將導致家庭資源與財富之間的比拼。
我們欣喜地看到,“十五條”里設立了“不能設重點班,合理均衡配備師資”的規定,以及對于緩解教育資源不平衡起到的積極意義。
更讓我們欣慰的是,島城教育部門一直在合理均衡配備師資方面先行先試,不斷做著有益的探索:推進集團化辦學,增加優質基礎教育學位供給,帶動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立30個教育集團;2020年將34所中小學升級成市級實驗學校,充分發揮實驗學校的改革、創新、實踐、示范、引領作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全市教育教學質量等等。
教育改革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只有深入改革以升學率為核心的教育評價體系,才能真正為學校減壓、為老師減負,讓孩子開心、讓家長寬心。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配套工程,“十五條”在這條道路上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讓我們期待更加給力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