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評海臨風丨禁止手機入校 管好也要引導好

2021-02-02 16:35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69120) 掃描到手機

半島評論員 高書華

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可見手機的誘惑力之大。過度沉溺于手機游戲,除了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利于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很多家長對手機深惡痛絕。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顯然已經注意到手機給校園里的學生帶來的危害。

其實,早在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便發布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如今,教育部重申這一規定,恰恰說明要徹底改變中小學生在校園過度使用手機的局面并非易事。但即便是“亡羊補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此,絕大多數家長是支持的,有家長甚至覺得制度就是制度,不能羞羞答答!教育部措辭應該用“禁止”而非“原則上不得”。作者本人也是堅定的支持者,孩子上初中時偷著看網文,那些爽文既情節混亂還語句不通,等到發現的時候,孩子不光語文成績倒退,自制力也大減。只能在家里也不讓孩子使用手機,老師布置作業和上網課都在家長監督下進行。

熊孩子偷玩父母手機,把父母幾十萬元的積蓄偷偷打賞主播,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一部手機在手,握住就是一個成人的世界,放任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帶來的惡果不勝枚舉。比如,偷玩游戲、刷手機消遣,分散專注力;再比如,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孩子又缺少辨別能力,很容易被帶偏;而很多嚴重近視、睡眠障礙和身患抑郁癥的青少年學生,都有沉迷手機不可自拔的痛史。對處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而言,他們顯然缺乏必要的鑒別和抵制能力,也不具備承擔濫用手機后果的能力,管控不能缺位。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手機的,與同學、家人、師長、大自然和真實社會生活面對面溝通,給了我們最好的成長;閱讀人類文明精華的書籍,吸收先賢哲人思想的火花,那是最好的養分。雖然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不一定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但最終的目的仍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非將他們扔進無人篩選信息的互聯網世界。

我們這樣說,也不是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智能手機正在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快捷,而且已經深度嵌入孩子的娛樂、學習等方方面面,作為接受能力最強的一代,孩子們已很難適應沒有手機的生活。如何不讓孩子沉溺于手機,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管好引導好,才能將使用手機限制在合理范圍內。

目前,島城的大多數高中和初中,老師都禁止將手機帶進校園,就需要家長管好孩子,別讓他們把手機帶進學校;老師要做好監督,發現偷著用手機嚴肅處理。但由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放假期間老師上網課、布置作業不得不用手機等智能設備,這就要求家長在監督孩子使用手機的時候,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能帶頭看手機。還要注意把握尺度,限制不是禁止孩子玩手機,當孩子取得一定進步時,適當獎勵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疫情過后,也要努力戒除教學中的“手機依賴癥”。因為教育部也明確規定,學校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畢竟,不能一邊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一邊又讓手機成教學和完成作業的工具。

其實,最管用的約束,是來自內心的認可。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能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讓他們內生于心,才會外化于形,真正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