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光盤”才是最時尚的面子
文/王學義
餐桌浪費,看似只是一個“不良習慣”,其背后卻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受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糧食安全的緊迫性更為凸顯,如何杜絕餐飲浪費,也成為一個全民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島城很多市民和商家在餐桌“光盤”方面都做得不錯,這非常值得欣慰。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也說明,雖然近幾年青島市區餐飲店的數量逐年增長,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餐廚垃圾收運量的增速同比下降。以市南區為例,2015年和2016年,城區餐廚垃圾產生量每年增長20%,而在2018和2019年,增長率縮減到7%。
這反映了青島市民觀念的積極轉變。一方面,消費者更愿意打包了。過去很多“浪費得起”的主兒認為打包沒“面子”,而如今在更多人看來,“光盤”才是時尚的“面子”,浪費才最沒“面子”。另一方面,商家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主動將菜量分為大小份,提醒食客適量點菜、走時盡量打包等。如此結果顯然是一種多贏:剩菜還能吃,消費者的血汗錢沒浪費;廚余垃圾減少了,商家能節省部分人力;環境污染也減輕了。
不過,在一些地方,婚宴及商務接待等領域浪費現象依然嚴重。這里面,牽涉私域的應加強宣傳、引導,關乎公款接待行為的則應予以規范乃至嚴懲,充分體現制度的剛性。如何把工作做細、做實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已將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列為一類項目,正在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可見,通過立法來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已在積極進行中,今后將出臺更明確、更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立法反對浪費,保障糧食安全,勢在必行。而具體到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應該將“節約”二字刻在心頭。只有對糧食保有敬畏心,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在面臨重大考驗時,我們才能真正把飯碗端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