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刀"醫生,何時走出灰色地帶
文/張淳藝
在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條件下,讓基層患者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必須暢通規范的制度渠道,不能任由“飛刀”游走于灰色地帶。一方面,會診管理規定亟待修訂,另一方面,需完善多點執業配套措施。
前不久,山西某醫院的一起手術引發高度關注。從北京天壇醫院來到該醫院對患者進行神經外科支架植入手術的醫生,在收取患者家屬準備的1萬元現金時,被家屬錄像并舉報。涉事醫生和該醫院幫忙收錢轉交的醫生均被停職。由此,關于飛刀醫生的討論再次火熱。(1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對于基層醫院來說,遇到復雜病例時往往要尋求上級醫院專家的幫助。按照現有制度體系,患者和基層醫院有兩種選擇,一是通過院際會診的方式邀請外地專家來會診;二是聘用醫生到基層醫院開展多點執業。但在現實中,這兩條道路都不好走。
首先,目前醫生外出會診仍沿用2005年7月1日起施行的《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根據規定,“會診中涉及的會診費用按照邀請醫療機構所在地的規定執行,會診中涉及的治療、手術等收費標準可在當地規定的基礎上酌情加收”。邀請醫療機構大都位于三四線以下城市,收費標準普遍不高,與受邀而來的著名專家教授的勞動價值不匹配。其次,醫師多點執業自2009年試點以來,一直沒有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尷尬。這背后,醫生擔心多點執業會被“穿小鞋”是主要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醫生選擇了第三條路——“飛刀”,利用周末或者休息時間,飛往外地做手術,由當地醫院醫生從中協調,收取患者一定的“勞務費”。這種曲線方式似乎是各取所需,于患者而言,緩解了基層地區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省去舟車勞頓和異地就醫的花費,對醫生來說則增加了收入,且不用驚動所在醫院。
不過,“飛刀”涉嫌非法行醫,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醫生私底下走穴,往往做完手術就走,對于術前檢查、術后護理缺乏控制,難以避免一些未知風險,從而影響手術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飛刀費”是醫患之間自行協商,往往高于規定的手術費。這就注定了飛刀費洗脫不掉坐地起價、借機斂財的污名,容易成為醫患關系惡化的導火索。
存在并不意味著合理。在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條件下,讓基層患者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必須暢通規范的制度渠道,不能任由“飛刀”游走于灰色地帶。一方面,會診管理規定亟待修訂。會診費用不妨改為“按照被邀請醫療機構所在地的規定執行”,從而充分體現參與會診專家的勞動價值。另一方面,需完善多點執業配套措施。打破醫生和醫院的隸屬關系,將醫生職稱晉升、福利待遇等逐步與醫院分離,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才能真正為醫生解除后顧之憂,推動多點執業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