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不放鞭炮,不用那么糾結
青島大家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傳統節日里的舊的內容被更新,新的內容被添加進來,都是勢所必然。
南之/文
2020年1月1日起,青島市內三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以及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的建成區,將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其他區市可劃定本轄區禁放區域。
這也意味著,即將到來的春節將沒有響聲的陪伴。
“爆竹聲中一歲除”,沒有了“爆竹聲”,過年會不會少點什么?這“歲”應該怎么除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與春節有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拿著這個問題去問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得到的回答會很不一樣。
比如,50后、60后的關鍵詞里一定會有餃子,有白面饅頭,有新衣服,有春聯,條件好的會有壓歲錢和鞭炮。壓歲錢是以分計的,鞭炮也是論個的。
80后的關鍵詞里,還是會有春聯、鞭炮、新衣服、壓歲錢,但大都已經不再有白面饅頭,餃子也變得稀松平常,畢竟,在他們的童年時代,白面饅頭已經不是稀罕物,餃子也不再是過節時才吃,新衣服也不再是過年時才添置那么一身。
90后的關鍵詞里,鞭炮已經不再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對于城市里出生的90后們來說,甚至春聯也不再是春節的必需品,因為很難在防盜門上給它找到合適的粘貼位置。新衣服早已激不起他們的興趣,但壓歲錢則是多多益善,因為有了壓歲錢才能買更多心儀的玩具、漫畫書或去玩網絡游戲。
至于00后以及更小的孩子們,如果不是家長主動提出來帶他們放幾個鞭炮,很多孩子恐怕早已忽略了鞭炮的存在。
每個人的春節記憶都不一樣,每一代人對春節元素的側重也不一樣。上一代人認為必不可少的,在下一代人那里可能早已無關緊要。
如果你跟一個00后、10后的孩子講“不放鞭炮就沒有年味兒”,他一定會用異樣的眼光打量你,像看外星人一樣。因為,在他們眼里,壓歲錢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可以敞開了玩網絡游戲,這個年就更完美了。
不是一年不如一年,也不是年味兒變淡,而是人在變,是變化了的人對年的訴求在變。
時代不同,物質條件不同,生活環境迥異,思想觀念和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各異,出現這樣的差別其實并不奇怪。
寫到這里,筆者突然想起了懷舊金曲——對不同年代的人群而言,懷舊金曲的范圍也不盡相同,而且,他們普遍認為只有他們的“金曲”才是“金曲”,別人的“金曲”都是“嘔啞嘲哳難為聽”的東西。
實際上,所謂“金曲”,就是每個人年輕時尤其是二十歲前后聽習慣了的歌曲。
堅持鞭炮不可或缺者的堅持,類似對年輕時習慣了的“金曲”的不肯放手——那噼里啪啦的聲音,不是炸響的火藥聲,而是留在記憶里的情懷。
情懷這東西一定要有,但如果一味固守,尤其是為固守而拒絕改變,甚至是阻止改變,恐怕就有被時代邊緣化的危險。
這一點并不難理解。
比如,拜年時磕頭也曾是春節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項目,屬于傳統習俗的一種,但如今即使是在最偏遠的鄉村,也已鮮見。沒有了磕頭,但口中的恭喜依舊,臉上的笑容依舊,心中的祝福依舊,那么,拜年的精神內核就仍然是在的,拜年的習俗就仍然是活生生的。
這樣的變化無所謂好壞,只要生活在其中的人覺得開心就好。所謂習俗,原本就是約定俗成的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到舒服的做法或規則,時代變了,訴求變了,習俗自然也要隨之而變。在鞭炮問題上,也是如此。
西方的圣誕節不放鞭炮,人家照樣過得熱熱鬧鬧。中國的中秋節,也不放鞭炮,可每年到了這個日子,家家戶戶照樣忙不迭地或買或做月餅,游子歸家,親人團聚,共享團圓。
其他的,諸如上元賞花燈、端午賽龍舟、臘八喝粥等等,也都沒有鞭炮,但也都主題鮮明,有滋有味。像七夕之類的節日,更是因為被賦予了新的內容而有了新的活力,但它顯然也與鞭炮無關。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傳統節日里的舊的內容被淘汰,新的內容被添加進來,都是勢所必然。
告別鞭炮,遠離危險、隱患與噪音,還天空一片澄凈,街道一片整潔。帶著愉快的心情,將精力投向親朋好友,投向大集、廟會,投向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與文化場館,過一個環保年、安心年。同時,將環保種進孩子們的心田,未來生發出的,必將是新的民俗,新的情懷,新的關于年味兒的記憶。
作者簡介
南之,時評作者,青島市南區拔尖人才。作品多次獲得省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