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即墨:非物質文遺產為版權發展提供文化源泉

2019-06-27 07:15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閱讀 (163264) 掃描到手機

“黃氏烙畫”傳承人黃旭烙畫的“豬”系列。  即墨花邊最新文創產品。

文/圖 半島記者 高曉飛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深厚的歷史積淀為即墨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些非物質文遺產又為版權發展提供了不盡的文化源泉。

任何具有創意性的表達都是版權。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歲月印痕,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歷史見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深挖文化和創新思維,打造版權產業鏈,帶動一方水土或是一個企業的發展,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對祖先和歷史的敬重,也是為城市留住最為生動、最為獨特的記憶。

近年來,即墨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把強化版權管理、促進版權產業發展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來抓,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意挖掘、版權發展,使之成為建設文化即墨、打造文化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田橫祭海節發展版權結碩果

禮炮鳴放,祭祀樂起,擂起戰鼓,漁號獻禮,衛兵就位,恭請龍王,祭祀大禮,載歌載舞……2019年3月16日至18日,15萬人前往青島市即墨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周戈莊村觀看田橫祭海盛典——三天時間,持續延續著人氣爆棚的盛況。

田橫祭海儀式發源于周戈莊村,在當地已經流傳了500余年,是青島先民敬畏大海、“富甲海陬”意愿的完美留存。2008年,田橫祭海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榮膺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現在,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田橫祭海節不斷挖掘文化內涵、注入當地藍色基因,形成自己獨特的祭海文化產業鏈,開發“海娃貝貝”吉祥物、漁家特色旅游產品等周邊產品,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每年都吸引眾多中外游客,以及各地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領域的專家慕名前來,為當地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當地響當當的“版權大咖”。

無獨有偶。對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即墨大歐鳥籠制作技藝,當地政府積極引導,大歐戈莊村圍繞“即墨大歐鳥籠”這一品牌版權,成立了多個鳥籠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研究掌握鳥籠制作核心技藝的同時,培養村莊年輕接班人,依托淘寶等電商平臺將大歐鳥籠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地區,還以“鳥語竹韻”為主題,打造出中國唯一一個以鳥籠為鄉愁特色的民俗民藝文化旅游村,常年開展非遺展示活動20余次,著力打造“京籠第一村”這一品牌。

截至目前,大歐戈莊村開展電商業務的業戶已有70余戶,日均網上發貨300余單,電商年銷售額過千萬元。

62項非遺項目熠熠生輝

田橫祭海節和即墨大歐鳥籠是即墨區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版權產業相融合的一個縮影。即墨政府認識到非物質文遺產為版權發展提供了不盡的文化源泉,版權產業發展則讓“非遺”這塊“活化石”在述說地方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成為當地產業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指導下,即墨區對普查和挖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全面登記,建立起完善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并通過開展系列活動,拉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注重“非遺”版權管理和“非遺”版權產業孵化。截至目前,即墨區挖掘申報了5批62項區級非遺項目。其中,柳腔、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和漁民開洋、謝洋節(田橫祭海節)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墨大歐鳥籠制作技藝、釀造酒傳統釀造工藝等9個項目被列入山東省級非遺名錄;九獅圖、田橫民間故事等28個項目被列入青島市級非遺名錄。此外,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青島即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兩家非遺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青島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7家項目保護單位入選“青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在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即墨區加大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挖掘培育力度。據了解,目前挖掘培育了31名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1人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為山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人為青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區,即墨區重視歷史文脈的傳承,更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對保存完整的代表性項目引導企業建立非遺專題博物館。”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非遺辦負責人姜保國介紹,目前,即墨區已有青島膠東非遺博物館、即墨老酒博物館、即墨妙府老酒博物館、即發博物館等獨立的“非遺”專題博物館。這些場館每年舉辦各類展示、展演活動300余次,讓即墨文化遺產走進大眾視野,與市民零距離接觸,激發了全社會對非遺保護和弘揚的熱情,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相識相知中傳承,在活態傳承中保護,在良好保護中深挖創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成為一項版權產業,更好地走進生活、融入時代,賦予商業模式的創新,帶給‘一方水土’、傳承人和企業更多的可能,這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最好傳承方式。”姜保國表示。

相關新聞

膠東非遺博物館已申請版權登記34項

在即墨區潮海街道,一處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博覽、旅游觀光、產業服務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常常吸引著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士前往參觀。

據了解,這里是青島首個民俗文化產業園、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建筑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2013年6月啟用,2015年正式成為青島膠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成為全省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走進該館,惟妙惟肖的布老虎、制作精致的大歐鳥籠、尺寸大小不一的葛村榼子……眾多非遺項目一一呈現眼前。同時,該館還制作了傳統歷史影像資料片,設立民間文學研究室,建立民間文學電子書庫,青島非遺項目電子書,并招聘12名非遺傳承人(民俗專業老師)入駐園區,采取現場教學、活態展示、生產性保護等形式,常年開展傳承、授課。目前,已開發出餑花、繡花、風箏、魔術、柳腔、剪紙、傳統游戲等50多個實踐體驗項目,100多種文創產品,申請山東省作品版權登記34項,將博物館辦成了一個“非遺教育大課堂”。

青島膠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即墨區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聚區之一。當前,即墨古城的知名度不斷擴大,進即墨古城賞“非遺”成為一種時尚,即墨麻片、葛村榼子、黃氏烙畫等都有專門的門店進行展銷。即墨古城是另外一個。今年春節前后,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刻瓷、花邊、泥老虎、即墨老酒、地瓜酒等20余項傳統技藝類、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即墨古城年貨大集,以“非遺”帶動即墨古城客流量和商業發展。

即墨花邊產品獲“中國公益美術文化創意銀獎”

“可以這樣說,即墨花邊養育了即墨部分地區50年代到70年代3代人的生活,甚至還影響了80年代的部分人。”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華自豪地說,他們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由公司提供材料,由農村散戶負責編繡,給農村女性帶去了經濟來源。

即墨花邊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在即墨長直等地區流行著“小鎖扣”和“繡花”兩種民間手繡工藝,這兩種民間手繡工藝相結合便形成了即墨花邊的雛形。1931年,現“即墨花邊”傳承人王軍外祖父于德和前往煙臺,向歐洲傳教士學習歐洲針法,并被歐洲傳教士贈予一幅歐洲繡品。回到即墨后,于德和結合民間編織、刺繡的特點和歐洲針法,在工種、針法、圖案上不斷創新和改進,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花邊,并創辦了“德記花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行公私合營,于德和進入即墨花邊廠。王軍從小在外祖家長大,耳濡目染下對即墨花邊有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喜歡畫即墨花邊的圖樣,80年代時更是考入即墨花邊廠從事花邊設計工作。但隨著時代發展,花邊逐漸不再是“流行”。1991年,王軍擔憂祖輩手藝失傳,成立了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意在“做成國家的花邊”。

此后,王軍從布料、繡線、花稿等方面不斷創新,即迎合市場又保留即墨花邊獨特元素,目前已經有上萬種規格上千個品種。任華說,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后,他們開發了土耳其等中東國家的市場,目前產品主要銷往歐美、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幾年,國內“文創”“版權”十分火熱,青島國華又開始開發文創產品。目前,青島國華已獲得版權登記40多項,并開發了茶旗、床旗、桌旗、書簽、項鏈、手鐲、耳釘、耳環、手提包等150多種文創產品。其中,手提包還獲得了“中國公益美術文化創意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