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陽:以人為本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
半島網4月2日訊(記者 梁湘)文明,是城市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靈魂。近期,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專題培訓班在青島市城陽區舉辦,聚焦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采取現場觀摩、專家授課、案例分享等形式,培訓業務知識,交流工作經驗,深入研究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思路舉措,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3月26日下午,培訓班先后到城陽區夏莊街道清暉路社區、流亭街道東流亭社區、城陽區第二實驗中學現場觀摩,詳細了解了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全環境立德樹人等領域基層特色建設路徑與成效。培訓期間,城陽區圍繞文化書院建設作案例分享。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近年來,城陽區聚焦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桿、育時代新人,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以高質量精神文明建設繪就城市幸福底色、提升城市形象魅力,以人為本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自被確定為山東省文化社區建設試點區以來,城陽區著眼于人、落腳于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明實踐基礎優勢為依托,聚焦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精準服務,探索構建文化賦能基層治理新范式。
“城陽故事”閃耀光芒,“五域協同”護航成長
燃聚文明星火,逐光向美而生。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蘊含著推動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道德模范,則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風向標”。2023年,城陽區推薦市級以上道德模范33人,獲評數量、層級取得歷史性突破。2024年,城陽區2人入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1人入選“中國好人”。
“德不孤,必有鄰。”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量變,到質變。城市文明水平的彰顯,需要典型引路、需要榜樣力量,更需要眾人拾柴、聚少成多。近年來,城陽區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持續優化道德模范“選管育用”,建立了“區、街、社區”三級典型挖掘體系。自2017年以來,每天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同步講述一個城陽故事,已講述城陽故事2400多個,累計出版《城陽故事》書7冊。同時,不斷豐富宣傳方式,以“道德榜樣”“身邊好人”事跡為原型,拍攝紀錄片、微視頻等,通過城陽融媒視頻號等新媒體廣泛刊播,已累計刊播道德典型微視頻300余個。如今,“城陽故事”已經成為許多城陽人的日常閱讀“期待”。這些故事,寫的不是名人大家,講的也不是重磅頭條,而是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個普通人:以命相搏勇救7人的“中國好人”“英雄船長”劉世瑜、被居民們親切地稱呼為“山村里的120”社區衛生室負責人孫黎明、堅守“誠信”二字替去世的父親還清40多萬元債務的劉同龍……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并非可歌可泣的宏大敘事,卻像蒼翠大山里流出的清泉,流水潺潺,低聲細語,時刻閃耀著道德光芒。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同樣在于立德。多彩課堂,學校育人主陣地的創新與拓展;愛潤成長,家庭育人基礎的夯實與深化;同心共育,社會育人支撐的多元與合力;e路護航,網絡育人賦能的精準與高效;悅心成長,心理育人保障的健全與完善……2024年以來,城陽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聯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力量,構建起全環境立德樹人“五位一體”生態圈,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數萬名中小學生走進檔案館、博物館,在這里開啟絢麗多彩的“第二課堂”;家庭教育專家走進社區,開展手把手的教育輔導;16個“為小”志愿服務項目,線上線下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近百場;常態化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營造清朗網絡環境;開展“陽光心靈”免費心理健康服務近百場……城陽區正統籌強化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和心理健康等育人環境,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育人格局,為全環境立德樹人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
文明實踐從“有形覆蓋”向“有效服務”深化
日前,城陽區“講述我與文明實踐的那些事”主題活動啟動,文明實踐看所站、文明實踐大家談、“所(站)長說”話初心,活動旨在直觀展示文明實踐基層活力與發展成效,以鮮活案例“原料”推動文明實踐從“有形覆蓋”向“有效服務”深化。
2024年5月28日,全國文明實踐工作培訓會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城陽區在大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近年來,作為全國、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城陽區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將文明實踐工作納入區委重點工作,不斷推動文明實踐與黨的建設、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取得明顯工作成效。建成山東省首家新時代結婚禮堂,倡導“喜事新辦”,以道德模范寄語、書法傳家訓等流程取代傳統環節,為600余對市民舉辦新時代婚禮;在全國首創文明實踐積分平臺和志愿服務“網約”模式,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實現文明實踐工作閉環,解決群眾需求8.5萬個;聚焦“五為”志愿服務,孵化“七幫”等文明實踐品牌;發揮文明實踐綜合體引領示范作用,整合8個街道資源,打造6條展示帶,形成資源流動、互通有無的文明實踐矩陣;創新探索文明實踐夜間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持續滿足市民多元化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志愿者隊伍由文明實踐開展前的7萬人,增加到17萬人,成為城市的靚麗風景,“盡我所能、兼濟天下”在全區蔚然成風……創新文明實踐模式、壯大文明力量、擴大文明實踐覆蓋范圍、放大文明實踐教化功能,城陽區持續推動文明實踐走實走深走心。
以文化人走出“小書院撬動大治理”的實踐之路
當下,城陽區正依托文明實踐基礎優勢,把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建設作為重塑文化生態、賦能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的“關鍵切口”,創新“強基、鑄魂、聚力、煥新”四維路徑,賦能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努力走出一條“小書院撬動大治理”的實踐之路。自被確定為山東省文化社區建設試點區以來,培育高質量特色文化社區品牌30個,市級文化社區試點20個。
強基,三級體系精準供給。搭建“1個區級指導中心+8個街道推進小組+10個精品示范書院”三級體系,建立“文化書院智庫”,立足“群眾點單、政府配餐”服務理念,依托文明實踐“網約”模式,開展“萬戶需求大調研”,形成“老幼青新”課程清單。自試點以來,已開展文化課程服務3200余場次,惠及群眾15萬余人次。
鑄魂,文化基因活化育人。深挖“胡嶧陽傳說”“鄭玄講學”等文化基因,以“傳統文化活化”促進“竹廬書院”“康成書院”等歷史文化書院煥發新生。鼓勵“清暉書院”“后田書院”等現代文化書院,探索“市場+公益”運營模式,創辦“青年夜校”,開設“新市民融入系列課程”,建成全齡段全時段開放式文化書院30余個。
聚力,多元普惠全域觸達。推出“城陽區文化書院課程包”,探索推進“文化書院+圖書館”“文化書院+博物館”等模式,開發“書香城陽”云閱讀平臺,讓20余萬冊圖書期刊、3萬余項視聽資源觸手可及。全面梳理優質文旅資源,打造“文化IP+社區經濟”模式。
煥新,智慧融合共建共治。以“傳統+現代”重塑文化體驗,設立“居民議事廳”,建立“智能社區平臺”,解決養老難、停車難等民生問題,激活“人人都是書院主人”的參與熱情,讓書院成為基層治理的“智慧引擎”。同時,將文化書院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孵化“老少年·潮公益”“陪伴成長-與子同學”等微治理項目,實現“文明治理,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