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島將在全市布局建設50家“零工之家”
3月27日,記者從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2025年全市就業人才服務工作要點》于日前印發。2025年,青島市將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以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為抓手,全年計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扶持創業3萬人以上,引進集聚首次來青就業青年人才15萬人以上。
3月19日,青島西海岸新區零工之家(人力資源大市場)啟用。
打造青島市就業賦能中心。高標準建成線上線下融合、虛擬現實結合、就業培訓一體的“人工智能+就業”綜合服務體。升級青島市創業賦能中心。強化青島市創業賦能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構建“一個平臺、一部熱線、一支隊伍”全流程、多層次、全方位創業服務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區(市)依托現有資源,打造區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提供一站式就業創業服務。
開展“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擴容行動。繼續實施“社區微業”行動,設立200個左右“就享家”樂業服務站,開展“15分鐘就業服務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融合試點。開展“零工之家”升級擴容行動。出臺青島市“零工之家”補助政策,在全市布局建設50家“零工之家”。開展勞務品牌升級擴容行動。持續赴勞動力密集城市開展跨區域勞務協作對接活動,推動建立“政-校-企”就業合作工作站,全年建成20個地域鮮明、技能突出、知名度高的市級以上勞務品牌。
實施就業服務提質工程。將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首要任務。開發見習崗位不少于1萬個。開展好“1131”服務(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和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等。將支持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重要任務。健全崗位推薦、職業培訓等一體化服務機制,重點關注大齡農民工關愛幫扶。將支持困難群體就業作為底線任務。完善長期失業青年“一人一檔”清單化幫扶機制;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穩妥做好公益性崗位期滿退出銜接幫扶服務。
實施創業服務提檔工程。開展創業素質能力提升培訓行動,創建“理論教學+虛擬實訓+見習實訓”創業培訓課程。擇優選聘創業導師,建立創業導師資源庫。舉辦好創業訓練營和創業能力提升營。完善“以賽促創”機制,常態化舉辦“創·在青島”創新創業大賽。實施大學生創業護航行動;開展“創業陪跑”行動。深入實施高能級創業孵化園區創新發展行動,開展創業型街區建設,爭創更多省級創業街區。以創業“魯滇模式”為樣本,打造創業資源融合互通的“魯+X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省域創業協同經驗。
實施人才引進服務提標工程。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持續強化“青聚英才”人才招引服務品牌,高質量舉辦“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等品牌活動,市區聯合舉辦青島“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動70場。邀請更多在校生參加“高校學子看家鄉”“青雁歸巢”等活動,全市新增“校園青年引才大使”100人,推動青年引才前置化。出臺留學人員創業園管理辦法,聘任新一批海外引才特派員,鼓勵留學人才來青就業創業。舉辦第二十五屆“藍洽會”和“2025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助力海外優質人才項目落地。提升青年人才政策兌現質效,全面鋪開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和一次性安家費“即申即享”。啟用青島市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中心,著力構建檔案管理服務新場景。
實施人力資源配置提能工程。優化打造覆蓋市、區、街、社區四級用工服務專員隊伍,提供“一對一”用工保障服務。突破傳統招聘會模式,持續打造舒心“夜”市品牌,舉辦“家政服務大集”,全市舉辦線上線下招聘1000場以上。建強職業指導隊伍,創新開展“職業指導沙龍”“我和大咖面對面”等特色活動。舉辦第二屆職業指導師職業技能競賽、青島市人力資源服務業從業人員技能大賽,組織開展第三屆山東省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大賽—青島選拔賽,辦好第三屆山東省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大賽和第二屆人力資源服務國際貿易交流合作大會。
3月19日,市民在當日啟用的青島西海岸新區零工之家(人力資源大市場)求職。
實施職業技能培訓提效工程。摸排登記失業人員、未就業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培訓需求,精準匹配提供就業技能培訓信息。全面摸排規上企業需求,引導開展企業崗前技能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培訓和“金藍領”培訓。全年開展補貼性職業培訓5萬人次。就地就近開設技能夜校、公益第一課、社區課堂等各類職業培訓。持續推進“一區(市)一特色”建設,開發、培育具有區市特色的培訓職業(工種)。探索建立職業技能培訓聯盟(聯合體),提高培訓要素利用效率。培育評選市級家政勞務品牌、職業培訓基地和服務明星,鼓勵協會、企業機構等舉辦家政服務業職業技能大賽。加強對簽約備案培訓機構和參加政府補貼性培訓企業的管理和監督,筑牢職業技能培訓安全防控網。
實施就業人才服務“數智就享”提速工程。打造多種“人工智能+就業”場景,試點建設“數智就業”服務區。打造全市就業失業服務推進調度樞紐,構建就業景氣指數看板和人力資源市場數據分析平臺,加大公益性崗位等政策補貼過程監管力度,動態掌握全市就業情況。建設就業幫扶智慧化服務平臺,實現重點人群就業能力提升和幫扶精細化管理。開展“筑中臺建立交”行動,暢通企業、人力資源機構、高校和政府的數據交互通道,推進數據與業務高度融合。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昌威 通訊員 呂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