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一粒白菜良種,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
3月21日,青島膠研種苗有限公司育種研發基地,多名技術人員正在溫室大棚內對抽薹的大白菜花授粉。身穿白大褂、頭蓋遮陽帽的郝瑩也在這里。
范作江正在為大白菜花進行授粉
郝瑩只是種苗公司的研發人員之一,當天在基地為大白菜花授粉的還有技術人員范作江和冷愛玲。33年來,數代研發人員接力,培育出的適合春夏秋三季播種的大白菜品種成業界翹楚。實現國內年銷種子220噸,年出口4噸,青島本土的種子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春回大地,白菜花授粉忙
“早上9點就來了。”郝瑩說,“當前是溫室大白菜開花授粉育種的關鍵時期。”
成熟的白菜種子裝網兜里(左)正在晾曬
每天來到基地后,郝瑩會穿上她的工作服,戴上遮陽帽,拿個小馬扎坐在大棚里正抽薹開花高約1米一株株在這里度過冬天的白菜旁。
“為白菜花授粉是一項精細活。”郝瑩說,“整個授粉過程,我們有時還會戴上口罩防止花粉過敏。”
除了工作服、口罩,在郝瑩小馬扎的旁邊還有一個酒精噴壺和棉棒袋,郝瑩的手上還戴著膠皮手套。
“全副武裝,是為了消毒和育種純度的需要。”郝瑩說。
郝瑩將一簇白菜花輕輕握起,右手手持一把小鑷子將白菜花蕊剝離,右手的小棉簽再在小花朵上擦拭,如此完成了人工授粉。
完成一簇花朵的授粉之后,一個小細節引人注目:郝瑩拿起旁邊的酒精噴壺,噴在了膠皮手套上,如洗手一般,將手套搓了兩把,之后再為另一簇白菜花授粉。
郝瑩的不遠處,技術人員范作江和冷愛玲也正忙著為怒放中的白菜花授粉。
山東農業大學畢業的范作江和冷愛玲,已經在膠研種苗公司工作了數年。和郝瑩一樣,范作江完成一簇花蕊的授粉后,將花蕊裝進了一個大大的紙袋內,并用曲別針將袋子進行了固定。
“今天將這個袋子進行固定了,明天或后天,可能還會將袋子剝離下來,進行另一次授粉。”范作江說,“白菜花開的時間有別,一株白菜花要進行數日的多次授粉,才能完成整個過程。”
半年風霜,方成“種”
在溫室的另一壟白菜花旁,同樣忙著授粉的冷愛玲的額頭已經滲出汗水。
“授粉看似簡單,但要不停地重復。”冷愛玲說。
冷愛玲盡管正拿著鑷子和棉棒對她面前的那株抽薹白菜花重復著授粉的動作,但白菜花薹的下端已經結莢。
溫室里,這邊怒放的白菜花正接受技術人員的授粉,另一邊卻是已經成熟被采下掛著晾曬的種莢。這些種莢晾干后,將成為粒粒適合種植或進一步試驗的白菜種子。
21日的棚外,氣溫已高達25℃,多名種植人員正在基地忙著種植新的育種白菜。基地的另一側,已有露天的白菜小苗開始抽薹,這些小苗是20天前種植在室外大田中的。
“小苗是從溫室的苗床上移栽出來的。”種苗公司總經理韓書輝蹲在一株正在抽薹并含苞待放的白菜旁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將這些小苗移栽到室外,目的是讓它們春化中開花,進行另一類的試驗。
“它們開花后,我們要在每一株白菜花上扎上紗網。”韓書輝說,“防止蜜蜂、蝴蝶以及小昆蟲采蜜或啃食后,爬行到其他花朵上導致串粉,進而影響種子的純度。”
與溫室被晾曬收獲的種子一樣,大田中被春化開花而最終收獲的種子將奔赴各地進行種植并大量采種。
溫室中,郝瑩剝下手套,雙手用酒精進行了消毒。她從晾曬種子的網兜里取出幾個種莢在掌心搓開,或黑或褐的種子呈現在掌心。
400多粒白菜種子僅重1克
“掌心里的這些種子大概三四百粒,僅有1克重。”韓書輝說,“這1克種子從育苗到成種,前后要歷經半年時間。”
良種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郝瑩手里的這1克種子,已經基本試驗成型。
“它經歷了數代選育與雜交。”韓書輝說,這批春季的種子今年秋天將在青島的平度、萊西以及河北省、河南省、云南省等地進行試種。種子試種后,他們或親自前往種植地或委托種植戶,對白菜的形狀、大小、口感、耐病性等性狀記錄反饋,來決定種子是否最終登記。
種子的雜交研發,不只是公司的全部。
1992年,青島膠研種苗研究所在膠州成立,之初的研究所盡管只有三五個人,但三五人肩負“振興膠州大白菜”的重任艱難出發。22年后的2015年,研究所升級為膠研種苗有限公司。至今的33年來,已有44名員工和高級農藝師的公司收集保存蔬菜種質資源數千份,雜交及自交技術育出了春、夏、秋播的大白菜品種,其中膠研5869、膠研秋寶、速騰8號成為業界翹楚。
事實是,以前我國種植的優良白菜種子需從國外進口,現在膠研種苗公司研發的優質種子早已在河南、河北、云南、貴州、四川、新疆、甘肅、西藏、吉林、遼寧、黑龍江、臺灣省等地種植走上餐桌,“膠研”白菜種子還出口到了越南、加拿大、墨西哥、柬埔寨等國家,年出口量超4噸,國內年銷量超220噸。
“我們培育的白菜種子,最小成株白菜僅200克,”韓書輝說,“最大的成株白菜重達23斤。”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