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曉魯|“字”觀山東兩會:“新”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3日訊 9.4%,這是2024年山東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長率,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這一數字,是山東精準支持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鮮明注腳。
事實上,今年的山東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是代表委員們談及最多的高頻詞之一。無論是與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的內在動力創新,還是新質生產力聚焦的新要素、新模式、新產業、新動能,這些豐富多樣的“新”,正在成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著力點和新的增長點,備受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感受到過去一年山東結合自身基礎和條件,引導全省各地各領域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努力。2024年,山東新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35個、居全國首位;數字經濟撐起“半壁江山”,規模占比超過49%;關鍵軟件產業規模躍居全國首位,浪潮海若、瀚海星云等大模型拔節生長。
面對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山東舉全省之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階段性的成就,成為山東逐“新”的底氣。正因此,當“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下功夫、求實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2025計劃中時,亦成為眾望所期。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動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時不我待。其中,打通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尤為重要。梳理山東2025年工作重點,既有對科技創新“最初一公里”的謀劃設計,也有對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細致考量。
在“最初一公里”的謀劃設計上,山東提出實施120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大模型、先進芯片、固態電池等核心技術瓶頸,加快水動力平臺、深地觀測等大科學裝置預研建設,建設基礎研究特區,完成省重點實驗室重組等。
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地見效上,山東提出用好科技大市場和“山東好成果”發布機制,新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擴大“撥投貸”“先投后股”試點,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等。
只有將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產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顯然,山東謀深慮遠,落子千鈞——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全面向“新”,一定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