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觀察丨山東大集的變與不變
海報新聞記者 仇晶 張大衛 趙鵬程 姜心源 聊城報道
要論山東人在冬日里的“頂流”生活方式,非趕大集莫屬。在鄉村,大集不僅僅是一個集聚賣和買的市場,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生活符號,是鄉親們的社會交流必需品。
2022年,山東大集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黃河大集。黃河大集按照一年四季主題化打造,設冬季“年貨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豐收大集”,分別對應突出年節年俗、生態旅游、手造貿易、農民豐收節等主題。黃河大集也是給2022年初創建的“山東手造”“好品山東”搭建平臺。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如今,山東大集又迎來新升級。用聊城市民老劉的話來說:“咱的大集也上檔次了!”
2025年1月7日,臘八節,山東在全省協同推進的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讓“草根”出身的大集煥然一新。在保持熱鬧民俗傳統的同時,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載體,與此同時衍生出新的“大集”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趕集。
臘八節早上6點,臨清龍燈傳承人侯少坤帶著20多名龍燈隊員來到聊城臨清市東宛園景區,他們要在運河大集上為群眾獻上精彩的龍燈表演。大集上,人潮涌動,一群平均年齡只有十七八歲的龍燈隊員,耍起五六十斤的龍身虎虎生風。
“現在的大集跟我童年的記憶不一樣了。”侯少坤回憶說:“小時候大集比較單一,就是賣吃的和日用品,現在大集上還融合了運河文化和非遺文化,給了傳統文化展示的機會,讓千年歷史傳承的臨清龍燈在大集上有了新的更大舞臺。”
在大集非遺展區,體驗了面塑和剪紙等手工藝項目的高二學生張鈺堯一臉興奮:“非常有意思!這次體驗讓我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價值和意義。以后有機會我也要加入運河文化的傳播中,讓更多人了解大運河、了解我的家鄉臨清。”
運河大集上,特色項目應接不暇。有臨清駕鼓、馮圈竹馬、廖莊花鼓等非遺表演,運河秧歌、臨清龍燈、新華漁蹺會、獅王爭霸等群體表演,還有什香面、燒麥、捶雞面、托盤豆腐、臨清砂鍋等經典運河美食,更有貢磚、面塑、葫蘆雕刻、竹器、刻瓷等傳統手工藝品……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山東好品,讓大集成為一座露天“博物館”,用最鮮活的方式,守護著齊魯大地的文化瑰寶,讓歷史文脈在煙火升騰中代代延續、生生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三場大集各有特色。黃河大集以黃河文化為根基,通過展示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及民俗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傳統;運河大集依托運河文化,利用運河的便捷條件,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商業環境,彰顯出水鄉的獨特風情;海洋大集以海洋文化為靈魂,將海洋元素貫穿于集市的各個方面,從海產品交易到文化展示,展現出濃郁的海洋氣息。三場大集相互呼應,形成互補之勢,共同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和經濟交流平臺。
大集之變,變的是品類、是項目、是規模、是形態;不變的,是山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接地氣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