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又是一年秋收時!齊魯大地,谷熟、果香……

2024-09-22 22:44 大眾日報客戶端閱讀 (8382) 掃描到手機

今日秋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

齊魯大地上 糧熟果香農歡笑

圖①:9月19日,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李莊村農民在采摘山楂。(□通訊員劉明祥報道)圖②:農民在滕州市鮑溝鎮一家葡萄種植農場搬運剛剛采收的葡萄。(□新華社發)圖③:郯城縣郯城街道洪福寺村村民在整理采摘的毛豆。(□新華社發)圖④:東營市墾利區的一處大閘蟹加工車間,工作人員對大閘蟹進行分選和捆扎。(□新華社發)

掃碼查看 專題報道

9月22日,農歷秋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在這個禮贊豐收、致敬耕耘的節日里,齊魯大地上,沉甸甸的玉米穗咧開了嘴,黃燦燦的谷穗壓彎了腰,紅彤彤的山楂掛滿枝頭,又大又肥的魚兒擠滿網兜……豐收場景處處可見,豐收喜悅寫在臉上。

濰坊市臨朐縣山旺鎮小黃山下的谷地里,農民一手持鐮刀,一手攥住谷穗,“嚓嚓”兩聲,迅即將谷穗放入身旁的蛇皮袋里。

黃復軍所在的解家河村就在旁邊,小黃山、鵓鴿山繞村而立,這里是“山旺黃金米”的主產區之一,附近土壤有機質含量0.8%-1.2%,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含量高。“我們這兒的小米不愁賣,最近不少人自己開車找過來買。”黃復軍種了30畝谷子,收獲脫殼后三天全賣完了。

民以食為天,糧豐天下安。今年,濰坊市創新實施“百區示范、百園提升、千企引領、千村共富”工程,抓點帶面、連片發展,帶動了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如今,鵓鴿山周邊小米種植面積達2萬畝,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糧食總產已連續10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3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今年,山東糧食生產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夏糧總產達到543.3億斤、同比增加8.48億斤,單產水平居全國夏糧主產省第一,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有基礎、有條件。

正在邁向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不僅糧食供應充足,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優質產品也響當當。

9月21日凌晨五點鐘,天還沒亮,位于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的黃河口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已是燈火通明、車來人往。捆扎車間里,20余位工人熟練地用左手拿起螃蟹,攏好爪子,右手將早已準備好的香草迅速纏繞幾圈、打結,再剪掉多余的香草,一只只螃蟹便成了“縮手縮腳”的“掌中寶”。不一會兒,這些大閘蟹就被裝箱運往全國各地,隔日便能端上餐桌。

“和往年比,今年咱們蟹子的品質更上一層樓。”東營市惠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英澤介紹,受益于今年的光照、雨水等氣候條件,黃河口大閘蟹預計會增產10%以上,每斤的市場價格也比同期高幾元到十幾元不等。

位于北緯37°的黃河三角洲,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成為養殖大閘蟹的理想之地。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協會會長王新軍介紹,截至2023年底,東營市培育黃河口大閘蟹龍頭企業(合作社)20余家,大閘蟹精養面積穩定在7萬畝,產量達7000噸,產值超10億元。

“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在聊城市茌平區肖家莊鎮許莊村的中國圓鈴大棗生態園,圓潤飽滿、色澤瑩潤的圓鈴大棗壓彎枝頭。村民許占樓在這里承包了80畝棗園,在精心管理下,今年每畝產量達到1200斤,而且經過合作社統一包裝銷售,價格穩定在8-10元/斤。

農民增收才是真豐收。為了讓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肖家莊鎮8個有大棗產業基礎的村,聯合成立了棗鄉新村黨委,通過“新村黨委+合作社+農戶+企業”的模式,實現圓鈴大棗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如今,圓鈴大棗的品牌越來越響,行情越來越好,棗農收益翻番,新村集體收入達到103萬元。

“我種山楂10年了,今年預計能收1.2萬斤,按現在的行情,能賣個好價錢。”泰安新泰市劉杜鎮的2.3萬畝山楂林,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聯盟村村民周鑫站在自家果園里,望著這一片片“紅寶石”,滿臉笑意。

目前,新泰全市種植山楂4.72萬畝,年產量高達5.28萬噸,年產值超3億元,帶動近2萬農戶共同增收致富。

紅紅火火的產業,帶動農民腰包鼓起來。今年上半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5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3元,同比增長6.4%。

(大眾日報記者 毛鑫鑫 張鵬 楊珂 李廣寅 薛良誠 劉濤) 

東阿縣黃起元村

房前屋后小果園 綠了鄉村富了鄉親 

9月20日,走進東阿縣牛角店鎮黃起元村,街道兩旁的山楂樹上綴滿了青紅色的山楂果。

遠遠望去,黃起元村像是掩映在山楂林中的平原小村。黃起元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尹承榮告訴記者,2021年,黃起元村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整理出來房前屋后的“小片荒”、空閑地。“這些邊角地不種上綠植,就會長出來雜草,經過集體討論,我們選擇了大金星山楂和黃金梨兩個果樹品種進行種植,全村村內道路共種植了3000棵山楂樹和1000棵黃金梨樹。這不,前幾天黃金梨剛剛采收完,有的村民拿去賣了錢,有的則饋贈親友嘗鮮。”尹承榮說。

再過幾天,山楂樹又到了收獲的季節。“每年秋天,這些果樹由村委會聘請專業技術員修枝剪條,日常澆水施肥管理則由農戶自行管理,每戶農戶房前平均有五六棵果樹,戶均增收一千元。”尹承榮說。

仲秋時節,行走在東阿縣鄉村,隨處可見枝頭上青紅相間的大棗、逐漸褪去青澀的柿子、墜彎枝丫的石榴、飽含甜蜜的無花果……近年來,東阿縣圍繞“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助力農民增收”這一發展思路,引導全縣510名村級林長帶領群眾在清理出的街道兩側、村莊周圍、房前屋后、庭院內部、池塘溝渠、宜林荒地荒灘等地塊,因地制宜栽種核桃、山楂、大棗等苗木,農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區域變成花果林。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東阿縣涌現出了‘桃花村’西楊村、‘梨花村’姜莊村、‘蘋果村’郭口村等各具特色的花果村,春季賞花、秋季品果,果樹種植在鄉村綠化中展現出了顯著的生態與經濟效益,有效促進了鄉村的美化、綠化以及農民的增收。”東阿縣林業發展中心主任王艷軍說。 

(大眾日報記者 高田 通訊員 徐濤)

沂南縣廟前車疃村

邊角地微改造 實現“蔬菜自由”

9月20日下午,走在沂南縣蒲汪鎮廟前車疃村,記者發現道路兩側的綠化帶里,除了少量花草,余下的都是一株株果樹或長勢良好的蔬菜。拐進胡同,在幾處房屋中間,小菜園里的絲瓜花開得正艷,旁邊種下的芹菜也已冒出嫩芽。村民牛森正在這片菜園里忙碌著,隔天就是小王莊集,他要將菜拿到集市上去賣,“我家門前屋后的空閑地比較大,種的菜吃不了就去賣,一年能賣萬把塊錢。”

在村民牛玉良看來,僅在房前屋后種菜年收入就能過萬并不奇怪。“村子建設用地面積大概是220畝,村里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摳’出了約40畝的小菜園、微花園。”牛玉良介紹,“我家也在門前的花壇里種了不少應季蔬菜,基本能實現‘蔬菜自由’。”

邊角閑置地成了“生金地”,但村民房前屋后的空閑地面積不一,如何才能保證分配公平?“村里打造的這種小菜園、微花園,我們按照每年每平方米6毛、每畝400元的價格,把集體土地的使用權臨時讓渡到村民手里,村民種菜能賺錢,村集體也有了一部分收入,為后續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了資金支持。”車疃村黨總支書記、廟前車疃村大組負責人崔玉正說,房前屋后“微改造”后,這些邊邊角角的小地塊不僅成了發展“邊角經濟”的承載地,也打造了一處處“微景觀”。

“以前村子最難清理的就是房前屋后的垃圾堆,我們保潔公益崗幾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打掃效果也一般。現在打理門前屋后的地塊變成自家的事,人人都講衛生愛干凈,門前變干凈了,村居也變美麗了。”廟前車疃村保潔公益崗李長君說,通過開辟小菜園和微花園,村里全員都參與進來,共同打造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 

(大眾日報記者 王思晴 通訊員 畢泉奇 王忠洲)

肥城市喬界首村

微型處理站來解污水治理難 

9月21日,走進肥城市安臨站鎮喬界首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園畫卷中。

“以前生活污水到處淌,現在都收集起來利用了,家里干凈了,村里也沒臭味了。”在村民喬學賓的家中,水泥地面一塵不染,餐廚廢水由房后引出,洗浴水、洗衣洗漱水由院前引出,分別經支管網導入污水收集池。

“我們采取簡易處理+集中拉運資源化利用的模式,來處理生活污水。”喬界首村黨支部書記喬洪良介紹,這種方式由預處理單元、二級生態凈化單元、三級生態強化凈水處理單元和收集利用儲水池構成。

近年來,肥城市按照因地制宜、尊重習慣、生態循環、分類施策的治水思路,采取分散處理、納入管網、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等治理模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吞”進去的污水,經過多道工序,“吐”出來的再生水,能繼續發揮余熱。在肥城市儀陽街道周王墓村,該村根據地形特點,在全村最低點建起一座100立方米三級沉淀池,使管網內污水自然流淌、集中收集,污水經過凈化處理后就近用于灌溉生態苗圃,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利用。

實現“廢水”變“肥水”,肥城市精準聚焦發力。針對集中拉運運維費用較高的問題,實施資源化利用方式對設施提升改造,運營維護費僅涉及電費和潛水泵、軟管等老舊設施更換和維修,全年運維費用僅為680元左右,較之前減少4720元,大大降低了運維成本。

“我們以污水減量化、分類就地處理、循環利用為導向,對PH、COD、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指標開展跟蹤監測,監測結果均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泰安市生態環境局肥城分局局長有保龍說,目前,肥城已全面完成轄區內586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大眾日報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肖明媛)

巨野縣泗興屯村

有了管理服務平臺 指尖守護農房安全 

“你快來看看,俺家堂屋門前出現一道裂縫,以后還能繼續住人嗎?”9月18日,在巨野縣田橋鎮泗興屯村,村民王光新攔住了正在走訪的巡查員于德江。

王光新所住的房屋已有20余年房齡。于德江旋即進屋,仔細觀察裂縫并拍照記錄。雖然于德江有多年建筑施工經驗,但為了得到更專業的處置意見,于德江通過手機上的“農房建設管理服務平臺”App,與正在輪崗值班的建筑工程師郭鼎連線,將拍攝的問題部位通過平臺實時共享。

“拍一下房屋基礎,再看一下裂縫附近”“到屋內再看一下”……在于德江的遠程操作下,郭鼎很快匯集到所需信息,心中也有了答案:“根據視頻顯示,房屋基礎并未出現不均勻沉降,房屋結構整體安全,初步分析裂縫是梁下應力集中造成的,不存在安全隱患,暫不需要處理。”郭鼎建議在裂縫處貼監測紙,隨時觀察裂縫發展的情況,如有變化,及時報告。

農房建設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的住房安全。巨野縣積極探索農房建設管理新模式,打造“農房建設管理服務平臺”,涵蓋視頻指導、房屋管理、線上巡查、線上咨詢、工匠管理等功能,實現全過程記錄、全過程巡查、全過程監督。

為了確保問題得到專業處理,巨野縣由熟悉施工安全、結構安全的數據庫專家“坐診”,縣鎮平臺即時互動,實時查看農房施工現場或既有農房現狀,從專業角度給出明確、具體指導意見。鎮街成立服務平臺配套隊伍,每個鎮街至少配備1名技術人員,吸納村“兩委”人員或建筑工匠為巡查員,成為平臺延伸到村居的“觸角”。

今年以來,巨野縣利用農房建設管理服務平臺,指導農房施工440余次,評估既有農房疑似隱患5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