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追鮮72小時|開海第一船拉回上萬斤!海上“叔侄檔”迎來開門紅

2024-09-02 23:01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34652)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曉哲 孫桂東

從出海前的期待到尋找魚群的焦慮,最后再到第一船拉回上萬斤的喜悅……從8月29日開始,半島記者就跟隨瑯琊鎮(zhèn)漁民王金欣和王兵叔侄倆,在雨中出海探訪第一網(wǎng)海鮮的全過程。同時,也記錄了海上捕撈作業(yè)的辛苦與不易。

這趟超過72小時的追鮮之旅,在9月2日凌晨3時許漁船靠岸的那一刻告一段落。叔侄倆駕駛的兩艘漁船也重新起航,繼續(xù)向海上糧倉前進!

點點漁火連成線,趕大集式作業(yè)場面壯觀

書接上回。9月1日開海當天,叔侄倆駕駛的漁船經歷一波三折撒下第一網(wǎng),收獲了2000多斤漁獲。第一網(wǎng)收獲的喜悅里夾雜著對漁獲量的焦慮——應該還可以有更大的收獲。于是他們朝著新的海域進發(fā),沒想到當天凌晨就有驚喜在等著他們。而要收獲這份驚喜,還要經歷天氣等因素的考驗。

風浪越大魚越貴。可漁民背后的艱辛又有幾人知道。

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叔侄倆等到下午2時左右才出發(fā),直奔靈山島附近漁場。

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qū)的漁民而言,剛開海的前兩個月,幾乎所有人都直奔這里。

叔侄倆從胡家山碼頭出發(fā)以后,到了海里不遠處就開始下網(wǎng)。一路上,不停地有木制拖網(wǎng)船以及大型雙拖漁船從身邊經過。他們來回在不同的方向進行拖網(wǎng)作業(yè)。放眼望去,能看到幾十艘漁船都在附近集中作業(yè),“耕海牧漁”也就有了最形象的展現(xiàn)。

雷達顯示屏上就更加明顯:有上百艘漁船都集中在這片海域。船老大王兵說,靈山島附近本身就是漁場,而且離家近,漁民開海當天就都聚集到這里了。

話說起完第一網(wǎng)后,叔侄倆感覺當時所在的海域漁獲并沒有想象得多,于是決定再換戰(zhàn)場。而這個過程第二張漁網(wǎng)遲遲沒有下水。

到了晚上,各條漁船都打開了強光燈,這樣漁民才能作業(yè)。在夜里,漁船上的燈火連成一條線,放眼望去如同岸邊樓宇的燈火一樣,場面非常壯觀。

90后船老大王兵說,白天的捕撈量少,魚類一般在晚上活動。因此,各漁船晚上都會加緊時間作業(yè),盡量白天找時間休息,這樣能捕撈到更多漁獲。

海上雷雨交加,叔侄倆連軸轉

到了晚上7時許,海上的風浪就開始變大。在遠處的海里,都能看到有閃電落下,同時飄起了雨點。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海上的風雨有逐漸加大的趨勢。

但是,船員們手上的活一點也沒有停下。白天還光著膀子干活的船員,此刻都穿上了雨衣,在風雨里忙碌著。

王兵說,對于他們這些常出海的人來說,這些風浪都很小。只要不是風很大,下雨幾乎不影響他們作業(yè)。

“這第一網(wǎng)的收獲不不理想,也就不到3000斤。”王兵還是對第一網(wǎng)的收獲量耿耿于懷。她說,往年開海也是奔這個地方,但是捕撈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他通過對講機跟其他船老大聊天,得知在這一塊海域的收獲都不好,可能是魚群不在這里。

對于漁民而言,海上的漁獲信息基本上都是透明的。哪個地方捕到魚了以后,其他漁民都會趕到這里。由于出海一趟成本很高,王兵也有點焦慮,最終選擇去另外一片海域捕撈。

晚上8時許,經過快速航行,他們來到了距離靈山島南部更遠海域。

下網(wǎng)!

在風雨未停時,叔侄倆果斷作出決定。

王兵和叔叔王金欣是兩條漁船拉動的雙拖網(wǎng)。雙拖網(wǎng)就是兩條漁船并排行走,拉動一張大網(wǎng)。兩條船輪流起網(wǎng),一條漁船分揀完成以后,等到另外一條漁船起網(wǎng)以后,再重新下網(wǎng)。

這次放下的是王金欣漁船上的拖網(wǎng)。網(wǎng)下水后4小時左右才能揭曉結果。

而另一邊,王兵的漁船正在進行第一網(wǎng)漁獲的分揀。雖然漁獲不算太多,但是分揀工作也不輕松。“最重要的就是保鮮。”王兵說,他們需要第一時間將漁獲分類放到冰塊里,保鮮的程度越好,越能賣個好價。

一般情況下,整個分揀工作就要三四個小時。剛收拾完漁網(wǎng),另外一艘漁船就要起網(wǎng)了,他們就要隨時做好放網(wǎng)的準備。

漁獲爆網(wǎng)!一船撈回六七千斤

接近晚上12點,叔叔王金欣的漁船開始起網(wǎng)。

收網(wǎng)也是技術活,需要七八名船員通力配合。這是一場爭分奪秒,務必做到嚴絲合縫的配合,是與大海的搏斗。

只見船頭兩名船員在掌握左右絞盤,船尾收網(wǎng)的船員中則有一人通過吹哨子跟他們溝通。嘗嘗短短的哨音代表不同的含義,他們必須了然于胸,否則一個差錯都會帶來不可想象的后果。

不說別的,就看收網(wǎng)過程中不斷變換使用的各種繩纜,以及需要精準掛在不同位置的鉤子,都讓人眼花繚亂,需要船員們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

終于,經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這一網(wǎng)終于被拉到了船上。當漁網(wǎng)打開,鮮活的魚兒從漁網(wǎng)里涌出,進而充滿半側的甲板時,船老大王金欣的心才放下,皺了一天的眉頭才終于舒展開。緊接著顧不得更多的喜悅,趕緊組織著對這一船魚進行加冰保鮮、分揀。

“這一網(wǎng)不錯,要不然今晚要賠錢。”王兵在對面船上,焦急地看著網(wǎng)兜浮出海面。看到收獲頗豐以后,他也大大舒了一口氣。

“有魚的地方,大家都來這里,收獲也會很好。沒魚的地方咋努力也不行。”王兵說,從往年的情況來看,開海的前兩三個月,收獲都不錯。尤其是前幾天,一網(wǎng)撈上來上萬斤也是常有的事。如果遇到大的魚群,甚至能撈上來兩三萬斤。

9月2日凌晨1時許,原本輪到王兵的漁船撒網(wǎng),但是他的網(wǎng)不小心發(fā)生破損。他仔細詢問了船員,得知修好最快也得半個小時。

為了能第一時間趕回家,他們決定放棄這一網(wǎng),爭取第一船靠岸,能賣個好價錢。

于是我們此次的追鮮之旅將提前幾個小時結束。

2日凌晨3時許,兩艘拖網(wǎng)船正式停靠在瑯琊港。此時岸邊已經聚集了十多個等待選魚的商戶和個人。

上岸就被搶,收獲4斤3兩帶魚“巨無霸”

由于是提前靠岸,當漁船在碼頭上停穩(wěn)后,第二網(wǎng)漁獲還沒有分揀完成。從凌晨1時許漁獲上岸時,船員們就一刻不停地將魚按照種類分筐裝好。

在上岸前,船員還需要根據(jù)漁獲的大小進行二次分揀。尤其是帶魚,個頭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其“身價”幾何。

一條“巨無霸”帶魚自己就占了一個筐,一上岸就吸引了圍觀者的注意。“300塊一斤,要著吧!”有人喊出了價格,大家聽了更是嘖嘖稱奇。原來在當?shù)赜袀€不成文的規(guī)矩,那便是帶魚的價格隨著重量水漲船高,1斤多的帶魚100元一斤,2斤多的200元一斤,以此類推。曾經就有人釣了一條8斤多的帶魚,賣到了1200元一斤的天價。

雖然圍觀者居多,但船老大一家人都很開心。

王金欣的愛人還舉著這條帶魚開心地拍起照來,“看,不打彎的大帶魚!”

結果她手一滑帶魚差點掉到地上,旁邊人驚呼,“千萬別弄破肚子!”

看來都是懂行的人。

漁獲陸續(xù)上岸,有的甚至沒等上岸就有了主兒。來買魚的商販講究的就是一個眼疾手快,搶到心儀的一筐魚,討價還價,過秤裝車,一套流程下來行云流水,絕不拖沓。

而即便是這樣,由于漁獲量太大,整個卸船的過程也持續(xù)了3個小時左右。從凌晨的天黑一直干到天蒙蒙亮。

王兵他們的漁船算是比較早到港的。當他們收尾之時,陸續(xù)有其他漁船靠岸卸貨,整個瑯琊港碼頭上也熱鬧了起來。

停在他們對面的漁船,漁獲甚至更多,前甲板兩側都被魚裝滿了。其他漁船的收獲也都不小,可謂都是滿載而歸。

開海“頭茬鮮”也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貴:有一家的小個兒帶魚甚至能賣到5元錢一斤,對面一家的大鲅魚則講價到18元一斤就肯出手。商販拿下漁獲大頭,剩下的普通市民也能從中淘到自己心儀的漁獲,滿意而歸。

追鮮手記

“總是要對下一網(wǎng)有信心!”

四個月伏季休漁期結束,漁民們對于開海季充滿了期待。“90后”漁民王兵的漁船花了近300萬,抵押貸款了100多萬。

對于出海捕魚的漁民而言,都需要夫妻兩個人一塊干——漁民出海捕撈,漁嫂在家賣貨。

王兵給記者算賬:他的兩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加上家里的各種支出,一年就要十多萬。還有其他一些費用加上,全家一年的收入就指望開海這幾個月。尤其是開海的前幾天,漁獲豐富,能真正多掙一點。

可以說,對于開海,一家人全都充滿了期待,也做足了萬全的準備。

不過,海上捕撈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他們第一網(wǎng)的捕撈量并不高,王兵略有失望,心里也充滿了不甘。

直到第二網(wǎng)爆網(wǎng),收獲滿滿的時候,叔侄兩個人臉上才有了笑容。但是到第三網(wǎng)的時候,漁網(wǎng)又發(fā)生了損壞,兩個人也覺著有點遺憾。

早晨6點多卸完貨以后,叔侄兩個人并沒有休息,直接駕駛船只再次出航。在趕往漁船的途中,他們會吃一頓早飯,然后緊接著投入下一輪捕撈作業(yè)中。

王兵說,趁著開海這幾天,他們得加緊時間作業(yè),希望每一次都能滿載而歸。

“總是要對下一網(wǎng)有信心!”

這或許是在海上真正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看淡一切困難和結局的豁達。

在記者跟隨王金欣、王兵叔侄從準備到出海的這段時間里,記者也能真切感受到他們這份豁達是如何煉成的——就在這短短的72小時里,他們從充滿期待的喜悅,到出現(xiàn)故障后的焦慮,到經歷風雨的淡定,再到收獲的喜悅。

這是到藍色糧倉里撈鮮,最終變成市民餐桌美味的追鮮之旅,更是高度濃縮的漁民的一生。

他們就是在這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里,劈波斬浪,只為滿載而歸。

在這個過程中,船上的船員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戲稱自己來自“地球村”,天南地北的客,要在孤獨的大海上彼此配合、彼此相信,最終成就了那份餐桌上的鮮美。

他們中有女兒在蘭州上大學的父親,也不懂女兒到底學的啥專業(yè),就掛念著女兒能有好的出路;他們中也有從河南來的老船員,每年開海必然來到這里,從中原的黃土切換到大海的蔚藍,在風浪里討生活;他們中還有人在船上養(yǎng)了一條狗,那也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個伴兒……

老楊是船員中的一位,老家河南,在船上除了收網(wǎng)之外還負責給大家做飯。曾經開過飯店的他,手藝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記者吃的第一頓船餐小雞燉土豆就出自他只手。

2日凌晨5點多,就在兩艘拖網(wǎng)船收拾停當準備再次起航之時,老楊帶著他的行李跳下了船,這讓記者吃了一驚。“本來就是打算試試的。這一天下來發(fā)現(xiàn)真干不了。”

原來老楊也是一名老船員,曾經在石島出海20年。后來因為心梗修養(yǎng)了兩年。覺得身體好得差不多了,今年他跟同鄉(xiāng)一起來到青島,打算再試試還能不能干老本行。

從頭一天上午上船,到下午放網(wǎng)、收網(wǎng)、分揀,后半程幾乎沒有得到好好休息的他,覺得身體還是無法支撐船員的高強度,最終還是決定下船。但看著同伴還在收網(wǎng),他又跳上船給相處僅一天的同事們再搭把手。

深聊之后才知道,他想來干船員,也是為了給家人們多掙點錢。這次來為了省高速費,他甚至開著車從老家拉了一車水果到青島。回去之后,他說再找新的活干唄。

同樣是一份人生的豁達之意。

2日凌晨6點多,收拾完一切,修理好漁網(wǎng)和船上的設備,王金欣、王兵叔侄倆帶著兩艘船又一次沖向了大海里。他們跟船員一樣,沒有道別,甚至沒有多看岸上的人一眼,目光早已堅定地投降了大海。而當天,他們捕撈上岸的第一船海鮮,就能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人們甚至不知是誰捕撈上岸的,更不知道他們背后的艱辛。

嘗鮮不識撈鮮人。但,百姓的餐桌因為他們的努力而更加豐富,他們也從中謀得更好的生活。

“總是要對下一網(wǎng)有信心!”追鮮之旅上,還有這句話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