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東出海記丨海上秋收,別樣新鮮!凌晨出發,一船撈回百余斤大海螺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
戴上頭燈,穿上皮衣、皮褲,四人一條小船,凌晨4點多就從紅島漁港碼頭出發,去海上收獲秋天里的第一鮮——大海螺。進入10月份以后,隨著最后一批蛤蜊運走,海蠣子還未上市,膠州灣里的海螺成了當家海鮮。今年海螺的品質怎樣,收成如何,海上的秋收又有哪些辛苦?10月16日凌晨,記者登上漁船進行探訪。
戴上頭燈,摸黑出發趕往海田
在海上忙碌的漁民,最關注的就是潮水。大海的潮汐規律,決定了他們的作息規律。10月16日凌晨4時許,外面還是一片漆黑,頭頂滿天星光。紅島漁港碼頭,漁民們已經陸續開著三輪車趕到了這里。
“基本上都是這個點起,干了幾十年已經習慣了。”船長趙顯提說,干他們這個活大多都是起早貪黑。其實這個點正是一天當中人最困的時候,他們不得不提高注意力,因為海上作業危險無處不在。
因為船小,擔心停在海里不安全,他們便用吊車把船放在岸邊。如果要出海的話,就用吊車放到海里。
“這么早出海,一方面是因為中午太曬,另外就是能趕上早市。”趙顯提說,一般早晨六七點鐘就回來了,這樣小販們可以在第一時間送到市場里。市民剛起來的時候,就能買到最新鮮的海螺。
小船的長度大概有七八米,沒有地方安裝大燈照明,他們出海作業都需要佩戴頭燈。趙顯提說,捕撈海螺相對比較簡單,并不需要太多復雜的工具。而且,海螺的產量并不高,不像蛤蜊還有海蠣子一樣,一船就能撈回幾千斤,因此一條小船就足夠了。
出海的時候,他們攜帶了兩個筐,用來盛放撈上來的海螺。收拾妥當以后,小船就加足馬力飛速開往海田。
收網如淋“冰雨” ,棉衣、棉帽難擋寒冷
由于船小,海上的行駛速度比較快,不到十分鐘就趕到了海區。“晚上凍得受不了,白天曬得受不了。”船長趙顯提說,在海上干活就是這兩個極端。凌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氣溫算是一天的最低點,至少比岸上低六七攝氏度。
因此,雖然現在是秋天,很多人的秋衣都還沒安排上,他們已經穿上了棉衣、棉褲,頭上戴著棉帽。同時,收網的過程中,需要用水噴淋,他們還在最外面穿上了皮衣、皮褲。
“現在的海水還是熱的,但是被冷風一吹打在臉上就是冰的。”趙顯提說,由于是北風加上氣溫很低,所以他們都提前穿上了厚衣服。而很快,記者就體驗到了“冰雨”的刺激。
由于海螺量比較小,并不像是蛤蜊或者海蠣子那樣使用大型工具捕撈。一般情況下,都是“猛子”潛水在海里捕撈。捕撈上岸以后,按照當日的收成分配一定的比例,一斤差不多9元。
但是,由于近幾年膠州灣出現大面積海星等生物,特許船只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使用地籠網。 因此,養殖戶們可以利用地籠網來捕撈海星以及海螺,這樣成本相對低一點。在海里,地籠都是多個連接在一起。漁民根據海里的坐標,到達附近低點以后,就將一個鐵質的錨鉤扔到海里。在周邊緩慢行駛的時候,就會將地籠網拉起來。
在海里,地籠網比較重,需要借助機器來提升。四個人分工協作,收網、解網放貨、重新綁好、排列整齊。差不多20分鐘的時間,一網海螺就被打撈上岸。
在收網的過程中,一臺水泵一直從海里抽水,對漁網進行沖刷。這些海水濺到人身上,如同“冰雨”一般。一直到早晨太陽出來的時候,海上的氣溫才略有回升。
一天上岸千余斤,產量相對往年減少
記者看到,隨著一個個地籠被提起來,里面主要是海螺,還有一些海星、八帶等等,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魚類。趙顯提說,這會兒海星的數量相對較少,春天是他們大面積出現的時候。
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天色較黑,他們需要開著頭燈。隨著天色漸亮,他們在海里來回忙碌。收拾完一網后,會再次選擇位置,將網重新放置到海里。
從凌晨4點一直忙到早晨7點,終于做完了所有的工作。“你看有些地方數量比較多,證明那里還有一些蛤蜊。”趙顯提說,這些海螺全是野生的,沒有任何人放養。只要灘涂上有蛤蜊或者海蠣子,海螺就會自然生長。海螺捕撈多的地方,基本上蛤蜊比較多。
今年的總體情況是海螺的個頭比較大,但是產量一般。趙顯提說,忙活了三個多小時,現在也就是一百來斤。往年的時候,怎么也能撈個200來斤。
海螺的捕撈期其實比較長,從3月份一直持續到11月份,但是這個時候比較多。原因是從3月份左右開始,他們都忙著在海里撈蛤蜊,那個才是他們的主業。海螺是作為一種副業來看待。蛤蜊一般能出到8月份,海蠣子還要等到11月份。因此,這幾個月他們最重要的捕撈對象就是海螺,產量也相對集中一點。
記者了解到,每天從紅島漁港碼頭上岸的海螺有1000斤左右,是青島的主產區之一。
有的養殖戶會收購,養到春節賣好價錢
“海螺個頭很大,就是量有點少。”早晨7時許,小船快速駛回紅島漁港碼頭。前來收購的商販介紹,膠州灣的蛤蜊就很肥,這些海螺又是吃蛤蜊長大的,肉質、口味方面不用說,市場上也非常認可。
商販說,這些大一點的海螺,一斤能賣到20元左右,小的海螺價格就要便宜點。商販清理了一下,所有的海螺數量加起來100斤左右,還有一些少量八帶。大一點的海螺,有不少都是直接送到了市場銷售。不過,也有一些被送到其他養殖戶手里,放到吊籠里進行暫養。
“海螺怕熱不怕冷。”趙顯提說,養殖戶們買回去以后主要是養到春節,備戰年貨賣個好價錢。
“今年的產量并不多,收益相對一般。”趙顯提說,這個活一個人干不了,他們四個人一起出海,光是人工費就得一千多,再加上油錢等費用,算下來掙不了多少。不過,海螺算是養殖蛤蜊的一個副產品,能給漁民帶來增收就可以了。
依靠經驗遠遠不夠,學習最新養殖知識
記者了解到,除了每天需要出海以外,他們還需要輪流在海上看護灘涂。趙顯提說,一般是三天一個班,吃住都在上面,主要是海灘面積比較大,需要有人專門看護。
看護的漁船一般都停留在養殖區,用錨固定在海里。船頂有監控設備,養殖戶通過手機,遠程就能看到海上的畫面。不過,船上也必須有人守著,否則也可能會遭遇問題。如果遇到風浪較大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回碼頭。
“在海上看灘,看似輕松其實也挺難熬。”趙顯提說,除了每天早晨忙活一陣,偶爾出來觀察一下海面,剩下的都是自由支配時間。比較幸運的是他們離岸邊很近,都有手機信號,他們會在船上聽收音機或者看視頻來打發時間。
不過,晚上一個人待在上面還是有點難熬。尤其是遇到風浪較大的時候,漁船隨著波浪左右晃動,躺在狹小的船艙里根本睡不好。船艙里空間比較小,待上一天還可以,時間久了也會煩躁。
“夏天、冬天最難熬。”趙顯提說,夏天外面的氣溫非常高,船里沒有空調只有一個小風扇,遇到桑拿天,待在外面太曬,待在里面悶熱。冬天能稍微好一點,船上有個小火爐,船上厚衣服還能抵擋下來。
對于平時忙碌的漁民而言,在船上還是有了難得的休息時間。“我們最喜歡看的還是養殖類的書籍還有雜志。”趙顯提說,海上養殖不僅僅是個體力活,也得懂技術,要不然很容易賠進去。
他舉例說,這幾年膠州灣里的蛤蜊收成還行,但是受海星的影響,海蠣子的產量并不穩定。有時候花了大價錢撒苗,最后的收益卻沒多少。
“很多書籍都是從網上買來的,現在不學不行。”趙顯提說,現在養殖也越來越科學化,依靠傳統的經驗遠遠不夠。作為養殖戶,他們也希望學習一些知識,然后能更好地養殖。同時,他們也希望了解現在最新的養殖知識、銷售知識,尋找更多的致富手段。
漁民50歲左右為主,60歲以上陸續退出
今年62歲的趙顯提,已經在海上討生活30多年了,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漁民。“再過兩三年就干不動了,就要轉行了。”趙顯提說,出海是個體力活。一般情況下,干到64歲、 65歲左右就干不動了。一方面是起早貪黑太累了,年紀大了在海上有風險。另外一方面,出海都是幾個人一塊干活,年紀大了體力就跟不上了,一塊出去容易扯人家的后腿。所以,一般到了年紀以后,他們就陸續轉行做其他的工作。
紅島漁港碼頭的負責人趙宇昌說,現在的漁民基本上以五十歲左右的為主,年輕人沒有愿意干的。一些猛子的收入比較高,還有三四十歲的小伙加入。像他們這樣的養殖戶,大部分都是這個年紀。
趙顯提說,海上的生活比較辛苦,一年到頭基本閑不住。他們一般要干到元旦左右,春節期間能休息。過了正月十五,他們就陸續開始捕撈海蠣子,然后是蛤蜊、海螺等等。一年忙下來,基本上都是高強度運動。尤其是冬天,海上濕冷,即便穿著厚衣服,寒風也能吹進骨頭縫里。因此,他們或多或少關節都不舒服。年紀大了以后,慢慢也就干不動。趙顯提說,未來他們這些老人退出以后,養殖漁船的規模也會進一步縮小。不過,對于村里的年輕人而言,現在就業的選擇多了,也是一件好事。
- 別樣國慶節丨放棄休假,用熱心和細節服務游客,游客直呼“太貼心了” ;巡邏勸阻不停歇,免費幫消毒包扎,他們成棧橋“暖心風景線”
- 互動H5丨家門口,別樣風景!以一種想不到的方式,在咱生活的城市耍起來
- 半島V視|放棄休假,堅守棧橋!巡邏勸阻不停歇,來看這群大學生的“別樣國慶節”
- 【視頻】“來了青島就不想走!”超愛老城區,游客來青島體驗別樣浪漫
- 半島V視 | 不管事大事小,我們有求必應!救援隊駕沖鋒舟幫老人撈回魚竿
- 青春小匯演,別樣大思政
- 長圖站丨回顧百年,領略品質之城別樣魅力!青島紅色旅游線路入選全國“五十強”
- 青島足球百年史話?丨昔日馳騁綠茵場,今朝做起針線活!曾和金志揚做隊友的他,踢出別樣人生
- 半島V視 | 一船海蜇上萬斤!青島黃山社區漁民大豐收
- 桂東出海記丨大豐收!黃山海蜇開捕,一船最多撈回上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