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面對面|種糧年入二百萬 農民主播帶貨忙!青島書寫鄉村振興“高分答卷”
9月28日,宋江富的創業項目,西海岸新區大村鎮的工廠化平菇栽培現場。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好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青島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76.34%,比2010年提高10.53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國(63.89%)12.45個百分點、全省(63.05%)13.2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來自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單產、總產均創近十五年新高。
10年來,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的同時,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作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給出了高分答卷。
機械化助農業增效增收
眼下正值“三秋”生產關鍵時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今年47歲的姜永戰每天都穿梭于田間地頭,忙著收割玉米,同時為接下來的小麥播種進行耕地、施肥、旋地等準備工作。
2008年,姜永戰牽頭成立了青島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專門針對當地農業種植特點,引進并探索改良農機具。此后,依托合作社不斷積累的農機優勢,姜永戰的業務也逐漸從農機銷售維修延伸至糧食種植,流轉的土地面積從幾百畝增加到3600多畝,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老農人”,在他看來,這十幾年間,機械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是傳統糧食生產最大的變化。“今年秋播計劃播種3600多畝小麥,別看這么多地,全程都是機械化作業,估計四五天就能干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生產效率,機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擔著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風險。今年,姜永戰新購入了一套100噸級的糧食烘干設備,加上此前的設備,總處理能力達到230噸。“以前來說,糧食收獲季最怕下雨。因為沒法晾曬,很可能耽誤收獲,甚至影響糧食品質。”姜永戰坦言,糧食品質直接影響著收購價格,很多農戶辛辛苦苦幾個月,往往因為收獲季的“天公不作美”,而導致收入大打折扣。而如今,有了烘干設備,不管是小麥、玉米、大豆、稻子,機械收割脫粒后直接進烘干機,縮短晾曬時間,提升糧食品質。“糧食品質穩定有保障,糧所都等著收。”
在機械化的加持下,像姜永戰一樣的種糧大戶正在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讓農民成為這個時代奮斗者隊伍中的耀眼一員。“種糧不是暴利行業,但是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收獲。”姜永戰說,相較小農戶種植,規模化種植使生產成本得以大幅降低,畝均產量和播種面積均可以提高10%,以自己合作社流轉的3600多畝土地為例,全部進行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一年下來,純利潤可以達到200多萬元。
鄉村振興帶來最好機遇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日新月異的同時,返鄉創業的氛圍也日益濃厚。
2012年,已經擁有一家經營穩定的勞務公司的宋江富在家鄉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村鎮宋家村開始二次創業,創辦青島綠色家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嘗試工廠化杏鮑菇生產,改變當地菌菇產業由于種植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競爭力弱的狀況。談及返鄉創業初衷,他坦言,起初更多是出于回報家鄉,然而這十年來,隨著項目的發展,他越來越意識到,農村創業環境正在不斷優化,只要勇于創新,鄉村產業大有可為。
“以平菇為例,由于低溫生長條件限制,傳統栽培模式下,夏季無法生產。”宋江富說,瞄準這一市場空白,他帶領公司團隊自主研發了“隧洞”恒溫節能送風設備,建設運營了全國首家工廠化平菇栽培項目,實現了平菇生產的“全年無休”。去年,企業營收達到1.8億元,凈利潤突破千萬元。在宋江富看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創業項目得到越來越多政策和資源關注,而創業的根在于創新,這也正是涉農企業前所未有的最大機遇所在。
采訪中記者發現,作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青島的鄉村正在成為年輕人創業創新、施展拳腳的大舞臺,為振興家鄉注入更多“內生動力”。今年35歲的郭甜甜便是其中一員。跟不少年輕“農二代”一樣,出生在青島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霞溝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她,大學畢業后選擇去大城市打拼逐夢,然而一次幫助老家鄉親銷售水果的經歷,改變了她的想法。
“我們村家家戶戶種植櫻桃、杏,因為我以前從事文化策展行業,資源多,父親經常讓我幫助村里拓展銷售渠道。”郭甜甜說,水果不耐儲,以前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村民們辛苦收獲的水果經常因為滯銷爛掉。當時,直播電商興起,于是郭甜甜瞅準了機會。
2017年,她成立青島樂榕商務會展有限公司,轉型電商行業。2020年,帶領公司與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合資,打造了青島農產品(直播)電商產業基地,水產品、初級農產品等本地特色是他們的帶貨首選,青島的田間地頭、漁港碼頭則是他們的工作現場。不同于邀請網紅主播帶貨模式,就地培訓孵化有從業意愿的農民主播,成為企業的一大特色。
“我是農民的女兒,深知只有農民自己才最了解農業、農產品,也才能給到粉絲最好的直播體驗。”在郭甜甜看來,數字農業打破了傳統產銷模式,讓農戶與消費者直接鏈接,這是農產品銷售的新變化,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機會,也是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據了解,截止到2022年,郭甜甜帶領團隊培訓農民7000余名,幫助農民創收增富,通過培訓,誕生了月銷千萬的農民主播4人,月銷百萬以上的農民主播11人,月銷十萬以上的主播103人。
科研攻關“十年磨一劍”
當前,青島“三秋”生產正在有序推進,全市在田作物長勢良好,谷穗飽滿,豐收在望。此前,青島已經取得了糧食“十九連豐”,單產、總產均創近十五年新高的歷史佳績。
“糧食增產,離不開技術的有力支撐。”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王軍強自200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農業生產重大技術研發以及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與推廣。在他看來,青島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工業城市,也是農業大市,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任務,而青島糧食產量“拔節生長”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對“藏糧于技”的生動踐行。
2000年左右,隨著當時農業多種經營以及農副產品多種方向發展,對糧食種植和生產帶來一定“擠出效應”。受此影響,2003年左右,青島糧食面積進入歷史低谷。此后,糧食生產受到關注,青島也加大了投入,大力進行水利等基礎設施改造,夯實生產基礎。
“農田設施和面積改造提升的同時,我們針對于糧食產量的技術攻關也在同步推進。”王軍強坦言,從青島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說,糧食增產的先天條件并不優越。水是農業的命脈,而青島屬于水資源極度缺乏地區。
為了解決水資源缺乏與糧食增產的矛盾,王軍強帶領團隊展開科研攻關,嘗試把設施農業中常見的水肥一體化模式“移植”到糧食生產之中。如今,歷經10年探索與創新,青島創新集成應用的“小麥-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模式”實現了播種、施肥、灌溉、收獲等關鍵作業環節的定量化與機械化,與常規水肥管理方式相比,糧田單位面積平均節水30%以上、節肥20%以上、減藥15%以上、灌溉勞動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平均增產10%以上。
過硬的農業技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產增收。目前,青島全市建成100多個示范展示基地,小麥-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推廣應用面積10萬畝以上,引領青島小麥2018-2020年連續三年在不同地塊、不同品種上實現800公斤以上超高產水平;2021年夏玉米田間實收最高畝產達到1021.25公斤的過噸糧水平,帶動秋糧平均單產創全市歷史新高,成為全省典范。
今年是青島市規模化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一年,隨著秋收到來,總結好青島本地復合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助力解決我國糧油安全“卡脖子”難題,成為王軍強和團隊的新課題,“未來我們將加強技術跟蹤指導,解決堵點問題,推進機藝融合,實現大豆玉米協同高產,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增產增收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 主播說聯播丨“多彩貴州”如何展現新風采?總書記指明方向
- 主播說天氣|青島氣溫沖20℃,賞迎春花路線大揭秘
- 專訪爆火的泰山職業陪爬人:年入30萬的背后 一年爬上百次還要能拍照會導游
- 主播說天氣|氣象科技登場,護航青島春日第一花
- 做厚制造業家底,做足現代化產業體系成色!——直通2025全國兩會|主播說(六)
- 開放日看山東改革創新之變!——直通2025全國兩會 |主播說 (二)
- 主播說聯播丨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 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會|主播說 (二)
- 堅定信心決心,山東大有可為!——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會|主播說 (一)
- 跑出有效投資“加速度”——聚焦全省抓項目擴投資穩增長推進會、2025年春季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 |主播說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