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即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計劃于2022年2月4日星期五開幕,2月20日星期日閉幕。北京冬季奧運會設7個大項,15個分項,109個小項。北...
一座水立方,三個溫度!
半島全媒體特派記者 杜金城
作為采訪過2008北京奧運會又有幸來到2022北京冬奧會一線采訪的“雙奧”記者,我對于2008的奧運遺產如何在這屆冬奧會實現“再發光”是非常感興趣的。比如曾經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比賽的國家游泳中心,也就是大伙熟知的“水立方”,在這次冬奧會前已經變身為“冰立方”,并且會承辦本屆冬奧會的冰壺比賽。這次“變身”到底是怎樣完成的?“冰立方”到底長啥樣?帶著這些疑問,我也是第一時間做了探訪。
2008北京奧運的時候,我被安排采訪足球單項,自然無緣進入“水立方”。后來因為其他比賽的關系,曾短暫與“水立方”有過邂逅。這次再來到這座記載了無數榮光紀錄的場館,雖然“水已成冰”,心里卻是充滿著期待與幻想。
走過媒體入口順利進入到“冰立方”,熱情的志愿者迎上前檢查了我的媒體證件,并按照我的證件類型,先將我引導到了場館的文字記者工作間。沒想到,在這里居然碰到了一位以前供職于北京媒體的老朋友。一打聽才得知,為了協助冬奧籌辦工作,他在一年多前就被征調到“冰立方”幫忙,目前是這里的媒體服務負責人。
有了老熟人幫忙,這讓我了解起“冰立方”更加輕松。“據我了解,‘水立方’是2019年首次完成游泳池與冰場的轉換,成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轉換’的場館,并于當年12月成功舉辦了中國青少年冰壺公開賽,并完成了賽道認證,成為第一個開啟了高規格冰上賽事、并率先進入實戰測試階段的冬奧場館。”
在老朋友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文字記者工作間的墻上掛著“霍英東廳”的字樣。眾所周知,“水立方”是2008北京奧運唯一一座接受民間捐款建造的場館,很多愛國商人紛紛捐款,霍英東先生據說捐款兩億,這個大廳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在“水立方”還未變身前,這里是一個正規的游泳館,在2008年的時候還承擔著比賽訓練館的任務。“你們現在都是在水池上工作,下面暫時被封起來,等冬奧結束就會恢復使用,這里有一家游泳俱樂部運營,很多孩子平日里在這里游泳。”好友介紹說道。
這種泳池封閉顯然是“小兒科”,我關心的是“水立方”的泳池如何就變成了冰道。走進比賽場館,寒意襲來,趕緊將棉服領口封得更高一些,接著四條漂亮的冰道就映入眼簾。“從 ‘水立方’到‘冰立方’看上去只是字面上多了兩點,但事實上絕不止是把水凍成冰面那么簡單。整個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包括放空水池、搭建鋼架和支撐結構、鋪設保溫層和防水層、安裝可拆卸的制冰系統然后制作冰面”。根據朋友揭秘,單單是支撐起冰面的底層結構就有七層之多。很多高科技材料取代水泥灌入池中,使得水池得以保留。在鋼架上鋪設預置的混凝土板層,用時搭制,不用拆除,這就實現了場館冰與水的自由轉換。
正當我驚嘆于水冰轉換的神奇時,朋友扔出了一個更讓我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你覺得這個場館里比水轉冰更困難的工作是什么”?正當我還在思考答案的時候,朋友用力呼吸了一下,“就是環境的轉換啊,你想想,游泳館要求高溫高濕,冰道要求低溫干燥,這樣的矛盾環境如何快速轉換才是最不容易解決的。”不僅是整體環境轉換,在“冰立方”內,已經實現了整體三層區域空間的溫度控制,包括冰層表面、冰面1.5米和觀眾席上,這三個區域空間保持著三種不同的溫度。這樣的設計既能確保冰壺比賽對冰面溫度的需求,同時又能照顧到坐在觀眾席上觀眾們的身體感受。
通過朋友一番介紹,我對“冰立方”有了全新認識,更體會到了北京冬奧是如何將“科技冬奧”和“綠色冬奧”的理念付諸實踐。北京目前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之城”,根據統計,這次北京冬奧會一共使用了14個2008年奧運遺產,其中包括10個場館,如鳥巢、水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場等。而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的所有競賽場館全部擁有冬夏“兩棲”能力,奧運遺產的再利用,體現出冬奧建設者智慧的結晶,也打造出了領先于世界的經典范本。北京冬奧在可持續理念、綠色建筑、智慧建造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世界領先的體系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