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新春走基層丨方正對稱中國結,堂堂正正中國人——“尹氏結藝”傳承人的非遺扶貧之路

2022-01-29 21:23 大眾網閱讀 (113138) 掃描到手機

(視頻制作:周溪琳)

編者按:

又一個新春到來。人們期待萬象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奮發有為。追夢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邊疆,千千萬萬人將汗水灑在大地上。他們見證時代發展,暢享中國機遇,更是中國發展的推動者。

最真實的生活在基層。大眾網·海報新聞堅持“三貼近”,力行“走轉改”,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到全國各地,走進不同行業的“戰場”,走進不同家庭的生活,用心聆聽,用筆記錄,用情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蔡溦 武瑋佳 周溪琳 濟南報道

尹崇芹身上有很多標簽:非遺“尹氏結藝”傳承人、齊魯巧娘文創專業委員會主任、濟南十大民間藝術家、濟南市十大杰出人物、濟南市婦聯巾幗建功標兵、濟南市婦聯三八紅旗手……其中,“非遺扶貧志愿者”是她最自豪、最驕傲的標簽。春節漸近,尹崇芹還穿梭在各種宣傳非遺和技能培訓的活動中。1月25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了這位繁忙的民間藝術家。

方正對稱的中國結,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藝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東方神韻、豐富多彩的變化,凝結著中國人的情致與巧思,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結從遠古時期打結記事的功能性存在,經歷宋元明清時期飛躍式發展,它的藝術價值得到了充分提升,也蘊含了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非遺“尹氏結藝”傳承人尹崇芹老師認為:“中國結講究一根繩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全部對稱,方方正正,像極了我們中國人:做人堂堂正正?!?/p>

萬能的斜卷結,成就中國結新技法。自幼對編織情有獨鐘的尹崇芹,在家庭的熏陶下,九歲就學會了織毛衣,做手鏈等手工藝品更不在話下。在習得書上的幾十種編法后,逐漸萌生要做手編工藝的想法。尹崇芹于2001年專心研發設計中國優秀傳統工藝——中國繩結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創作拼搏讓她的繩結事業越來越紅火,她研發創作的產品多達300余種。充滿個人特色的“尹氏結藝”相對于傳統中國結來說,將斜卷結技藝發揚光大,如代表作《青花瓷花瓶》以及用2008片羽毛做成的《孔雀開屏》等,產品構思巧妙、美觀大方,并多次獲獎。

用2008片羽毛做成的《孔雀開屏》

多彩非遺活動,讓年味兒更濃。臨近春節,尹崇芹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刻,她積極參加非遺傳承展示、體驗研學活動,利用非遺進校園、非遺進高校、非遺下鄉的機會,為群眾、小學生傳授、講解中國結的技能與知識,讓更多喜歡手工、傳統文化的人去接觸、了解非遺文化。她還根據時下最火熱的元素,設計出多種新花樣,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并愛上這份傳統手工藝。尹崇芹是一名非遺傳承人,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奶奶,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所以在年底最忙的時候,經常把兩個孩子帶到活動現場。尹崇芹說:“中國結對我們的下一代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不能讓中國結在我們這一代斷檔,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p>

非遺進校園

鄉村振興,非遺先行。尹崇芹不僅培訓技藝,還將培訓與生產直接掛鉤。據了解,從2006年開始,尹崇芹就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非遺扶貧之路。從山東省內部分貧困地區,再到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廣西、內蒙等省份,她的扶貧足跡覆蓋全國50多個市縣,300多個村莊。尹崇芹通過開展中國結技能培訓,帶動貧困人員、下崗女工、殘疾人走上一條通過非遺技能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道路。貧困村婦女的月收入由最初的400余元,提升至2-3千余元。16年來,她通過非遺傳承總共幫扶貧困人數達到25000余人,幫助上萬人實現基本脫貧。一個小小的中國結,編出了一個小康致富路。尹崇芹說:“這個手藝不是我個人的,教授這項非遺技能,為許多貧困婦女提供了居家就業創業的機會,才是非遺傳承的意義所在?!?/p>

尹崇芹通過開展中國結技能培訓,帶動貧困人員、下崗女工、殘疾人走上一條通過非遺技能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道路。

新潮國貨,走出國門。通過積極開展培訓、展示活動,尹崇芹不僅為非遺扶貧搭建了各種平臺,還為非遺項目擴大了影響力和知名度,甚至國外友人也慕名而來,參加中國結研學活動。與外商接觸多了,尹崇芹發現國外市場對中國結也有很大的需求。“疫情之前,我們與西班牙奢侈品牌羅意威公司達成了合作,為他們生產包包上的logo。這個訂單我們交給了當時的典型貧困村臨清戴灣鎮的農村婦女來做。既增加了貧困人員的收入,也讓中國非遺產品走出國門?!痹谝缜劭磥?,中國結不僅是老傳統,還要和新時代結合,所以中國結的發展在不斷創新。讓非遺產品走向世界,是傳承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采訪尹崇芹老師時,記者發現一直到除夕之前,她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的,全部都是奔走在各個活動點,宣傳非遺文化。正像尹崇芹所說:“只有讓非遺文化走進更多的尋常百姓家、走出國門……才能讓非遺文化插上鄉村振興、鄉村扶貧的翅膀。非遺扶貧之路,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