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小康 奮進山東——“紀錄小康工程”山東主題展開展
□ 大眾日報記者 劉兵 趙洪杰 李子路
紀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留下新時代中國小康深刻“印記”——7月14日上午,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圓夢小康 奮進山東——‘紀錄小康工程’山東主題展”在山東博物館二樓開展,并將于近期向社會公眾開放。
整個主題展包括“關懷”“歷程”“變遷”“攻堅”“憧憬”五大板塊,運用多媒體互動知識擴充屏、環幕VR等新技術手段,多角度展示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奮力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光輝歷程和巨大成就。
走進展覽,330余幅圖片圖表、100余件實物、數十條音視頻資料,勾勒出山東高質量決勝全面小康的史詩畫卷,共同訴說著歷史、紀錄著時代、映照著未來。
齊魯衛星星座中的“齊魯一號”和“齊魯四號”兩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煙臺中集來福士建造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被譽為民族歌劇新時代“現象級”作品的《沂蒙山》……12張豎圖和一幅30米的長卷,共同繪就了全面小康的美麗山東畫卷,生動展示了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嶄新面貌。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這是不負使命的歷史擔當——
1950年3月22日,新中國成立后山東首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山東氧化鋁廠經批準恢復建設;1986年4月,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規模最大的水利建設和市政建設工程——引黃濟青工程破土動工;2017年8月,《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印發,3年多時間基本解決了60萬灘區群眾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2021年3月8日,山東省新聞辦發布會公布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步入“歷程”主題展廳,一塊塊紀錄歷史的時間展板在光影中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齊魯兒女自力更生、不懈奮斗的追夢步伐。
著眼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為全面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奠定堅實基礎,這是覆蓋全面的總體推進——
在“變遷”板塊,錨定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增進民生福祉、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經略海洋、狠抓干部隊伍建設的“山東之變”,以一幅幅照片、一幀幀畫面、一個個實物呈現在觀眾面前,集中展示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發展呈現出的一系列趨勢性、關鍵性變化。
廊道盡頭,“山東相冊”墻面上,一組新舊照片對比,打通歷史和現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初建時一片荒蕪,如今廠房高樓林立;曾經的濟南十二馬路周邊破舊不堪,如今已是繁華的購物休閑廣場;成武縣的劉樓水溝曾經垃圾遍布,如今水清岸綠,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水街……“震撼又感動,真切感受到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山東的滄桑巨變。”一位參觀者表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集中力量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惠及全體人民,這是攻堅克難的偉大實踐——
“黃河灘”“沂蒙山”“老病殘”是我省脫貧攻堅的重點領域、堅中之堅。“攻堅”板塊展示了全省上下攻堅克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其中,“行走黃河灘·我的遷建故事”環幕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用遷建一線鮮活的場景、故事,抒寫了黃河灘區遷建的宏大史實。
王樂義、李學海、孟祥民、劉建光、劉昌法、朱彥夫、冷曉燕……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就是一面面引領的旗幟。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戰場上,我省涌現出了一批批甘于奉獻、擔當作為、實干苦干的先進典型。在展覽“榜樣墻”上,62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改革先鋒”“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齊魯時代楷模”等榮譽獲得者的代表影像,遍布山東地圖,共同鋪就了山東全面小康的幸福道路。
小康路上最美的風景就是群眾的笑臉。展覽設置的笑臉墻,展現了各行各業人民群眾共奔小康的美麗瞬間。觀眾可以點擊笑臉,察看笑臉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拍照上傳自己的笑臉。為增強展覽的吸引力、感染力、趣味性,主辦方在多個板塊設置了互動場景。除了笑臉墻,在“歷程”板塊,觀眾還可以在象征蒸蒸日上的大幅旭日東升畫前,合影“打卡”,獲取免費照片。
脫貧摘帽、圓夢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憧憬”板塊展示了山東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奮力實現“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新部署新愿景。
圓夢小康,幸福再出發。
奮斗圓夢,闊步前行
五位基層代表參觀“圓夢小康 奮進山東——‘紀錄小康工程’山東主題展”
□ 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 宋亞魯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今天,在山東博物館二樓“圓夢小康 奮進山東——‘紀錄小康工程’山東主題展”上,一群特殊的參觀者,格外引人注意。他們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從全省各地趕來,他們既是觀眾,又是“義務講解員”,在一塊塊展板前駐足,向觀眾們講述自己“奔小康”的故事。
“這桃現在吃脆甜可口,放兩天再吃軟甜多汁,而且還沒有毛,不會讓人過敏。”在“攻堅”板塊前,一手拿著油蟠桃,一邊熱情地給參觀者講解的,是蒙陰縣晏嬰故里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牛慶花。牛慶花對自家桃子贊不絕口,引來很多人圍觀,還有人想現場買桃。
甜蜜的味道來之不易。沂蒙山區,曾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由于家庭困難,牛慶花也曾經外出打工,盡管能吃苦,可一年到頭賺不了多少錢。
轉機出現在2015年底。村里組織了一次電商培訓,參加過后,牛慶花的創業靈感和熱情被點燃了——原來,山溝溝里的農產品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去啊!她連夜找人幫忙,注冊了淘寶店鋪,沒多久就成交了第一單,賣出了10斤山楂。這一單雖然只有65元,卻極大鼓舞了牛慶花。第二年,她就注冊成立蒙陰縣晏嬰故里果品專業合作社,在創業的道路上大踏步邁進。
2020年,疫情肆虐時,牛慶花瞄準時機,果斷由原來的傳統電商向直播電商轉型,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都開通了賬號,叫賣蒙陰特產,再次“華麗轉身”。
“一枝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別看俺是農村人,俺明白這道理。”牛慶花從2016年開始,就按照高于市場價20%的價格,與同村16戶貧困戶簽了水果收購協議,16戶貧困戶當年就實現了人均增收3000元至8000元,全部實現了脫貧。通過線下包裝和物流發貨,她又為50多名農家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看到他們開心,我就覺得奮斗特別有意義。”牛慶花說。
作為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之一,牛慶花的故事,是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的生動寫照。在魯西,還有一個人,也在為村里的人、棚里的菜忙碌著,他就是聊城市耿店新村黨委書記耿遵珠。
在村委的帶領下,耿店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發展棚菜產業,流轉周邊6個村1100畝土地,建立“棚二代”創業園,建起了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和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十年間,已經有106名“棚二代”返鄉創業,占全村人口的八分之一。年輕人的回歸,讓鄉村振興更具生命力、更有創新性。
“我專門帶了六幅畫,來濟南,就是想讓大伙兒看看,我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下來的灘區變化。”在展覽現場,來自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的72歲農民畫家毛吉志一邊拿起手邊的畫,一邊說著。在省委的關懷下,2017年,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正式啟動,千百年來,困擾灘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迎刃而解。大伙兒的“安居夢”“致富夢”一一圓了。
三十多年的時間,海爾集團從一家家電企業,成長為全國領軍的物聯網生態品牌。在展覽現場,海爾智家濟南中心營銷總監劉旺春帶領觀眾瀏覽一塊塊高清大屏。他說:“海爾自創立以來就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美好的生活體驗。海爾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中國人奔向小康生活的一個縮影。”衣食住娛全場景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讓中國人的生活更智慧、更健康、更美好。
“鋼三代”李宏偉的故事,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大片”的一個精彩“鏡頭”。2009年,李宏偉“接棒”父親,進入濟鋼煉鐵廠工作,成為一名高爐皮帶工。后來,濟鋼集團鋼鐵主業關停轉移,李宏偉割舍不掉濟鋼情,和20名同事來到濟鋼創智谷科技服務分公司,從事創業項目孵化。
“創智谷大樓對面有一塊鋼板,上面有十個大字——續燃一團火,再造新濟鋼。”李宏偉告訴記者,“這也是我的目標,我將為之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