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丹心一片 風華百年丨95歲老黨員王存樹:第一個報名去支前 戰場勇救傷員兩次立功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好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延珉
74年前的孟良崮戰役中,山東各地群眾組成浩浩蕩蕩支前民工大軍,用小推車、擔架搶運彈藥、轉運傷員,讓人民軍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跡,期間涌現出無數動人事跡,至今為人稱頌。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靈珠山街道窩洛子村,今年95歲高齡的村民王存樹就是池處支前民工隊伍中的一員,他隨軍支前整整兩年,數次冒著槍林彈雨沖上戰斗一線營救傷員,榮立二等功,孟良崮戰場上火線入黨。近日,“丹心一片 風華百年——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采訪組來到老人家中探訪。回首崢嶸歲月,這位74年黨齡的老黨員百感交集、記憶猶新,“是黨員就要往前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第一個報名去支前
窩洛子社區距離街道辦駐地兩公里,三面環山,境內水資源豐富,村落因位于山間低洼處而得名。初夏時節,嶺上梯田平整,山上松槐密布,蒼翠欲滴,王存樹老人同二兒子一家就居住在這樣一派寧靜田園之中的一處普通農家小院里。
看到記者到訪,老人十分高興,讓兒媳扶他下炕來到客廳,招呼迎接客人落座。面前這位95歲的老人,精神尚好,但因為年事已高聽力下降嚴重。當老人得知希望聽他講講新中國成立前的入黨和革命經歷后,他神情激動,脫口而出道,“共產黨救了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接下來,老人做出了一個令在場所有人意外又感動的舉動。只見他緩緩從椅子上起身站立,雙手用力拽了拽灰色外套的下擺,而后雙腳并攏挺直腰桿,舉起右手與眉同高,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目視前方的眼神中流露著堅定的光彩。
老人說,自己并沒有當過兵,但解放戰爭時期曾跟隨著部隊支前,期間光榮入黨。作為一名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那些追隨黨和部隊的日子歷練造就了他,所以他希望用敬禮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對于黨的感念之情。隨后,王存樹跟記者的交流便從他支前的往事說起。
“我是土生土長的窩洛子人,家中兄弟姊妹七人,我排行老二。”勤勞吃苦,是貧農出身的王存樹自小便從父母那里繼承的做人道理,為了養活家中的弟弟妹妹,他從十六歲起就下地干活,對家鄉的每一粒泥土都充滿了感情。然而,在那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年年辛辛苦苦,到頭來糧食卻幾乎盡數要交給地主,“我們村地主惡霸多,天天上門搶東西,弄得家家戶戶提心吊膽。”在王存樹的記憶中,一大家子人食不果腹是生活常態。
1947年初,解放軍和工作隊來到了村里,王存樹和鄉親們的生活從此改換了天地。“解放軍帶領窮苦人們斗地主分田地,農民有了土地。”當時21歲的王存樹看著自家分到的田地,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隨后,工作隊號召村民支前,他毫不猶豫,第一個報了名。為啥不在家享受安生日子,偏要上戰場送命?面對父母親人的擔憂,王存樹說了一句話:“如果沒有共產黨和解放軍,咱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土地。”正是這樣一種樸素的情感,讓王存樹毅然加入了支前民兵大軍,一干就是兩年。
冒著彈雨勇救傷員
根據部隊安排,王存樹和同村的另外七個青年被編入擔架隊,負責轉運傷員。這是一項考驗勇氣與智慧的任務,一方面,他們要在戰斗一線蹲守,冒著槍林彈雨沖上陣地搶救傷員;另一方面,他們還要負責把在戰地包扎所簡單處理過的傷員護送到根據地的后方醫院,以確保傷員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救治,減少傷亡。而整個運送過程中,擔架和支前民兵的雙手是僅有的護送工具。
孟良崮戰役是王存樹第一次執行戰斗一線搶運傷員的任務,他至今記憶猶新。“仗打得十分激烈,傷亡很大。”老人說,那場戰役中,我軍的對手是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對方憑借全套美式裝備在武裝配置上優勢明顯,但是解放軍戰士人人斗志昂揚,戰場上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前赴后繼毫不畏懼,拼死也要把陣地奪下來。解放軍視死如歸的氣概,作為陣地擔架隊員跟在進攻部隊后面執行傷員救助任務的王存樹全都看在眼里,“孟良崮是山地戰,咱們軍隊為了切斷敵人在制高點的大炮火力,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從山坡下面往上沖,前面的倒下了,后頭的接著上,沒有一個人退縮,不奪下山頭決不罷休。”這些舍生忘死的戰斗畫面,讓王存樹內心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戰士們的英勇拼殺,也意味著大量的傷員需要迅速轉移。作為擔架隊員,老人說,“當時大伙兒不怕子彈在頭頂飛過的‘嗖嗖’聲,就怕子彈打在身上的那種‘噗噗’聲。”因為那意味著又一名戰友倒下了。而為了能盡可能多搶救傷員,讓這些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多一分生的希望,他當時下定了決心,“不打算活著回去了。”
王存樹記得,有一次他和隊友埋伏在山坡下的草窩里待命,當時山坡上槍炮聲不斷,“我眼看著有一名年輕戰士中彈倒地。”他立即請示所在連隊的指戰員,要求沖上去救人,但由于當時敵軍火力猛烈,為了避免傷亡擴大,指戰員示意他暫時隱蔽,等待時機。
“子彈不長眼,幾秒鐘的工夫一條人命可能就再也救不回來了。”生死之間,王存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當時我覺得自己能把他救下來,就沒有考慮太多,瞅準時機用最快的速度飛奔到山坡上,一把把他拉起來搭到我的背上就跑。”這次救援十分成功,受傷戰士被轉運到包扎所得到了有效救治。此后,王存樹被授予二等功,并在前線火線入黨。他至今都清楚記得入黨時部隊領導對他說的話:黨員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這句話也成為了他此后的人生信條。
深藏功名 回鄉種田念黨恩
入黨后的王存樹更加積極地參與支前工作,先后隨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解放南京戰役。其中在解放南京戰役中,他因執行打掃戰場任務過程中發現被遺漏的傷員并及時送醫,榮立三等功。
事實上,從戰斗前線把傷員抬到戰地包扎所只是救援的第一步,因為有大量重傷員急需手術,包扎所不具備手術條件,只能進行簡單的醫療處理,必須盡快轉運到根據地的后方醫院。這也就意味著,擔架隊員需要跟死神賽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傷員安全護送轉移。
“白天隨時有敵機轟炸,大多時候都是晚上轉運。”老人說,淮海戰役時,從前線到根據地的后方醫院有六七十里路,夜間行動要快速轉移,又要盡可能減少路途顛簸對于傷員造成的二次傷害,這對擔架隊員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自己是黨員,而且擔架運送經驗豐富,他每次都主動要求承擔更多轉運任務,“只有一個念頭,按照部隊的指示,把傷員盡快安全送到醫院,然后趕緊再回到前線運送下一批傷員。”老人說,當時包括他在內的不少擔架隊員的手腳都磨出了血泡,但是大家常常渾然不覺,“這點小傷跟戰士們比起來不算啥,實在疼得受不了,就用布條纏一纏繼續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戰場上出生入死搶救轉運傷員的立功經歷,老人深藏心底七十多年,就連在采訪現場陪同的家人們也是第一次聽說。“當時很多擔架隊員都在搶救傷員時付出了生命,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大家的。”老人動情地說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存樹復原回到家鄉,后擔任窩洛子小鄉民兵中隊長,承擔起了剿匪反特的新任務。
雖然不是炮火連天的前沿陣地,但解放區的反特斗爭同樣殘酷激烈。“黨員和民兵是敵特分子報復殺害的重點。”老人回憶,窩洛子村跟周邊的其他三個村子屬于膠南縣(現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九區,是重點防區,因為這里是新中國成立前漢奸、國民黨軍官、地主盤踞最多的區域之一,這些人不甘心失敗,潛逃回來專門趁著夜晚伺機進村禍害鄉鄰、殺害共產黨員和民兵。
其中,對于原籍膠南西郭家溝村的國民黨特務郭立茂及其部下的圍剿行動,王存樹印象最深。當時,已經逃亡中國臺灣基隆的郭立茂被委任為“保密局華北站青島郊區流動組”上校組長,他曾幾次派員潛回膠南進行策反破壞活動。作為民兵隊長,王存樹積極配合解放軍、公安武裝對郭立茂及其部下進行圍剿,“當時郭立茂的一個勤務潛逃回來進行暗殺策反活動,被我們抓住,送到公安部門接受法辦。”
1960年,王存樹選擇卸甲歸田,回歸耕種勞作的鄉村生活,“我是農民出身,黨給了我土地,我就得把地種好,給國家多產糧食”。如今,雖然已經95歲高齡,但老人仍然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并且經常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積極提供發展建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的太平盛世,更沒有我的現在,我見證了祖國從貧窮到強盛,很感恩,很知足。”
- 3名95后大專學歷女干部被提拔副科,江西萬安再次回應
- 半島V視|輾轉九地,一天觀測到95種鳥!今年氣溫高,越冬“大部隊”還沒到
- 3名“95后”女干部擬提名鄉鎮人大副職,官方回應質疑
- 95后小伙連夜從長沙到懷化,凌晨五點沒排上曉華理發店的號
- 國內成品油價今日或迎下調,95號汽油有望重返“7元時代”
- “95后”研究員“4個博士學位”,本人發聲:這背后有虛榮心的緣故,也有過度包裝的成分
- 熱聞|金價逼近800元/克!95后女生買金條賺了36萬,榴蓮、鮑魚等異形黃金很吸睛
- 95后研究員“4個博士學位”如何獲得?是否造假?央媒五問
- AI時政畫報 | 西子風華
- 創業新青年 | 塑料瓶做禮服,全網粉絲近200萬!“95后”設計師要創服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