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紅色印記 | 濟南戰役從這里發出指令

2021-06-05 08:30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閱讀 (99576) 掃描到手機

原標題:濟南戰役從這里發出指令

唐家溝指揮所

尹家店指揮所

□ 陳勐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濟南,僅用八天八夜便攻破了層層布防的濟南城。

時至今日,濟南南部山區依然保留著兩處濟南戰役的指揮所。這里記錄了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三位將軍的足跡,見證了指戰員不畏險阻、艱苦奮斗、走向勝利的征程。

唐家溝:攻城令發出的地方

唐家溝村位于今天的柳埠街道辦事處東南11公里處,四面環山、植被茂密、異常隱蔽。濟南戰役的攻城指令便由這里發出。

濟南戰役開戰前夕,中央軍委就攻濟戰術多次與華野代司令粟裕將軍進行電報商議,確定了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并預設20天、一個月、兩個月攻克濟南三種情況,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隱蔽的地形地貌為長期戰事指揮提供了安全保障。據當年許世友將軍的警衛戰士徐源川回憶:“指揮所選在這個隱蔽的山村,就是為了防止敵機轟炸。”

根據《濟南戰役陣中日記》記載,1948年9月16日晚,司令部進駐唐家溝村,政治部及通訊、機要各科駐扎在周圍的花果峪、川道、劉家峪、窩鋪各村。隨著攻城指令由唐家溝發出,華野第九縱隊發動對五頂茂陵山的攻擊,打響了濟南戰役的第一槍。

已故的徐圣柱老人當年擔任唐家溝村村長,他帶領戰士們勘察了多處院落,最后選定5家,分別作為司令部、電話室、伙房和指戰員宿舍。據徐圣柱的兒子徐如義介紹,當年作為指揮所的房屋僅保留著唐家溝149號一處,尚可見當時的面貌。

唐家溝149號是一處濟南南部山區典型的生土類傳統民居,包括門樓、正房和東廂房,保存著“東南門、西南圈”的院落格局和土坯磚墻、木屋架、秫秸屋面構造等傳統營造技藝。2021年1月,唐家溝149號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暫未定級保護。

徐圣柱的妻子、年逾90的李延平老人依然住在唐家溝149號正房里,這里也是當年戰士們燒火做飯的地方。長期的居住使用和多次修繕維護,保證了這處建筑遺產的存續。

經年累月的雨水侵蝕和自然風化使建筑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包括外墻裂縫、土坯磚砌體風化、檐口頁巖破損、東屋山墻歪閃等。結構上的病害威脅著遺產的“生命”,而那體現歲月滄桑的年代感,卻是軍民一心、艱苦奮斗的歷史見證。

尹家店:“隨便來幾十桿槍

就能端掉”的指揮所

攻濟過程中,1948年9月19日晚8時,國民黨軍九十六軍吳化文部起義,解放軍逐步肅清國民黨軍外圍陣地,逼近濟南外城。20日,指揮所轉移到北面的仲宮尹家店村。

尹家店村位于如今的仲宮街道辦事處以南6公里處,北至濟南市區,南至泰安,西至長清。“村東側蜿蜒的土路曾經是連接泰安和濟南的主要道路。村內有個驛站,解放前被稱為公館。清朝年間,歷城的縣官前往泰山進香都會在這里休息。”擔任指揮所講解員已近40年的周學田回憶道,“當時村里的榆樹、楊樹、河道的柳樹遮天蔽日,防衛性很好。”

村子東、南、西三面環山,從山巒北麓可以眺望濟南城戰火,屬于軍事學里的觀察點和關鍵地形。徐源川回憶:“許世友將軍每天下午都會到尹家店西南側山頭上,拿著望遠鏡看濟南的戰況。看到四里山附近一片火海,高興地喊:打得好!打得好!”

指揮所移駐尹家店之際,西線部隊突入商埠,東線部隊肅清城郊,國民黨軍已成困獸。交通便捷、地貌蔥蘢和坐擁高地成為指揮所選址尹家店的主要原因。

23日傍晚,濟南內城攻堅戰遭遇國民黨軍的抵抗,傷亡慘重。許世友將軍力排眾議,堅定攻城信念,要以鋒利的尖刀,直擊敵軍的心臟。在《攻克濟南》一文中,他回憶道:“我們遂于(23日)深夜下達命令,全線再一次組織攻擊,由東、西線集團兩面對攻,一定要把內城拿下來。”

為支援內城攻堅作戰,警衛團戰士也加入到一線攻城戰斗中。“由于攻打內城傷亡很大,警衛團抽調了幾個營補充進前線部隊,參與九縱七十三團的攻城戰。”徐源川回憶說:“戰役打到最后的時候,司令部周圍只剩下一個警衛連,保衛三位首長和機要科、通訊科,其他警衛營都調入一線戰場。我們這些警衛員都替首長捏把汗,隨隨便便來幾十桿槍就能端掉指揮所。”

9月24日凌晨,被譽為“宰牛尖刀”的九縱七十三團登上內城東南角,將紅旗插上城頭。24日下午,解放軍攻破位于大明湖北岸的國民黨軍指揮部,內城有組織抵抗的國民黨軍盡數被殲滅,宣告了濟南戰役的勝利。但是,尚有部分國民黨軍駐扎在千佛山及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等地,局部戰斗至26日方才結束。《濟南戰役陣中日記》記載,27日,指揮所由尹家店轉移至劉志遠廟。

指戰員奮戰的指揮所舊址位于尹家店村東,解放前,這里曾是村中的私塾——萃文堂。1979年,這里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較早確立遺產身份也推動了修繕工作的進程,自1988年至今,指揮所已歷經四次維修和改造,以煥然一新的紅磚砌體代替了原有的生土墻房屋。

指揮所舊址現存建筑為一進院落,由門樓、正房和西廂房組成。外墻的抹灰刷白、鵝卵石和水泥透水磚鋪就的院落呈現嶄新的面貌。據周學田介紹,新近的改造將之前的機制瓦替換為秫秸屋面,內墻的粉灰改為麥草泥。然而,這種“做舊”使檐口出挑的頁巖淪為一種裝飾性構造,原本保護土坯墻體的麥草泥抹面也變成裝飾性粉刷。通過今人詮釋后的營造技藝表達某種年代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措施吧。

指揮所期待整體性保護

濟南戰役勝利迄今已逾七十載,如何保護好這些紅色遺產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

單個紅色遺產建筑往往只是見證了宏大歷史敘事中的一個片段和場景,孤立的保存將破壞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指揮所也體現了整體性保護的要求。徐源川說:“指揮所周邊駐扎至少一個營的警衛戰士,分散住在指揮部周圍,劃定一個‘安全區’以保證首長的絕對安全。”這里既有指揮將官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有警衛員的明崗暗哨、機要員的伏案解密、炊事員的辛苦勞作。指揮所的保護與利用,不僅要重視明確的實物遺存,也要通過口述訪談和歷史調研,保護指戰員的歷史足跡,切實講好紅色故事。

指揮所村莊周圍的鄉土建筑、山川河流也是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早在抗戰時期,黨組織便在歷城南部山區建立了南山根據地,領導軍民開展敵后抗戰。《歷城縣志》記載,濟南戰役期間,歷城組織了1000多名農民參戰支前,僅唐家溝村便有20多人。他們隨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擔負起籌糧運糧、運送彈藥、救護傷員、看押戰俘等工作,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后勤保障。那些鄉間巷陌里的傳統營造、青山綠水間的深耕細作,正是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軍民一心、魚水情深的歷史見證。

紅色遺產的保護還應重視歷史的光輝、年代的滄桑。1994年8月,《國務院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指出,修繕革命紀念建筑時,“要嚴格注意保持原有建筑和周圍環境的原貌。不要喧賓奪主,另搞富麗堂皇的新建筑。”相關專家建議: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能貪大求洋,不能搞得花里胡哨。”現代化的更新改造,將會背離紅色遺產所承載的革命傳統。

梁思成先生在《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與維護》一文中提出“整舊如舊”的原則,旨在保證文物“健康”、堅固的基礎上,保留“飽經風霜的外貌”,反對“煥然一新”和“返老還童”。唐家溝149號那些不規則磚石堆砌的墻基、土坯墻表面殘破的麥草泥以及檁條上松散的秫秸,是建筑遺產在漫長時光流逝中自然與人為因素相互疊加所形成的特殊審美內涵,是革命先輩與人民群眾艱苦樸素、奮發圖強的歷史見證,更是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的物質載體。

(作者系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