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生死與共的磅礴偉力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生死與共的磅礴偉力——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圣地之山東篇
山東是革命老區,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疊加,造就了這方熱土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來山東考察調研,重溫沂蒙老區崢嶸歲月,要求發揚“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他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牢記殷切囑托,山東上下不斷改革創新、銳意進取,齊魯大地生機盎然。
人民支持是勝利之源
【紅色足跡】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并會見了當地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
“我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精神坐標】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沂蒙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其中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
地處臨沂市內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鮮花含情。陵園正中央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巍然聳立;革命烈士紀念堂內,62576位烈士英名鐫刻在墻。烈士陵園講解員杜伊霏說,這里是粟裕將軍部分骨灰埋葬處,還長眠著陳明、辛銳、羅炳輝等我黨我軍的優秀兒女。
這是4月13日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拍攝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力量之源】
沂蒙革命紀念館內,一組名為《力量》的巨幅群雕,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支前老鄉彎著腰,推著裝滿物資的小推車,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據史料記載,孟良崮戰役期間,僅20萬人的蒙陰縣就出動支前民工10多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人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推車推出了勝利。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是沂蒙精神的特質,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沂蒙母親王換于創辦戰時托兒所,撫養40多名革命后代長大成人;“紅嫂”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精神永傳;李桂芳等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柔弱的身軀架起“火線橋”……
“母送兒,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戰場。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破棉襖,蓋在擔架上。”共產黨人“敢教日月換新天”,人民就是力量之源。沂蒙干部學院副教授劉占全說,無數支前群體和英雄模范,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雄辯地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人民幸福的莊嚴承諾
【特殊年俗】
頭鍋餃子祭英烈。每年大年初一,沂蒙老區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村民王經臣都會將第一碗餃子端到村里的烈士墓前,祭奠為保衛朱村犧牲的24名年輕戰士。這樣的風俗,在全村已經綿延了70多年。
1944年1月24日,日偽軍500余人進攻朱村。英雄的“鋼八連”與敵人激烈戰斗。血戰6個多小時后,朱村得救,24名年輕戰士永遠長眠在了朱村。
“從小時候起,奶奶就教育我們,過年第一碗餃子要敬為朱村犧牲的革命烈士。”今年72歲的王經臣是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義務講解員。他說,鄉親們永遠記得共產黨的恩情。
【莊嚴承諾】
2013年11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在當時83歲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他挨個房間察看,并坐下來同一家人拉家常。
他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鄉村新顏】
“生活大變樣了!”91歲的王克昌感慨。戰爭硝煙早已散去,朱村舊貌換新顏:白墻黑瓦,松柏常青,一棟棟二層小樓在林中掩映。
這是4月13日拍攝的沂蒙老區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5月19日,臨沭縣柳編小鎮孵化中心大樓里,“80后”返鄉創業者管其龍正在忙著和客戶溝通。“線上線下結合,傳統產業引領帶動電商直播等多方面銷售渠道拓展,今年預計收入增加100萬元左右。”
種杞柳、做柳編,臨沭縣67萬余人中約六分之一從事柳編行業。創新工藝、開發新品、延長鏈條、做強電商,草柳編織出幸福新生活。
科技元素,助力老區農業生產提速發展。在蔬菜大縣蘭陵,溫室大棚采用物聯網、追溯云等技術,輕點鼠標就可為大棚通風、灌溉,客戶也可以通過網絡、掃描二維碼等方式實時查看蔬菜播種、育苗、施肥、采摘、運輸、清洗、配送等整個環節,保障蔬菜的質量。
革命老區成“發展高地”
【商貿名城】
5月20日,臨沂市蘭山區的山東金蘭物流基地室內,信息交易中心大屏幕上實時滾動運輸價格、實時貨量、運營線路和訂單信息。室外,一輛輛滿載貨物的車輛正依次駛出園區,奔向全國各地。
這是4月14日拍攝的臨沂市蘭山區的山東金蘭物流基地。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這是4月14日拍攝的臨沂市蘭山區的山東金蘭物流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曾經“四塞之固,舟車不通”,現在已是大型商品交易批發中心。昔日“內貨不出,外貨不入”,如今成為物流名城。
幾經更迭,臨沂從昔日的商業重鎮,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北方商都。130多個專業批發市場,每天流動人口36萬多人,商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殷殷囑托】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蘭物流基地,視察物流信息中心,考察物流運輸企業。他同管理人員和裝卸工親切交談,詳細了解物流業運行過程和成本效益,問他們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政府幫助解決。習近平指出,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要加快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流通效率,推動物流業健康發展。
8年來,臨沂建成覆蓋全國2000多個城市的信息平臺,現已擁有物流經營業戶2300多家,物流園區23個,國內配載線路2000多條,通達全國所有港口和口岸。2020年,臨沂商城實現市場交易額4403.5億元,物流總額6847億元;跨出國門,建立海外商城、海外倉,開通中歐班列、歐亞班列。
【老區崛起】
沂河兩岸,風光旖旎。臨沂北城新區高樓林立,臨沂商城內,各大批發市場人群熙熙攘攘。從城市崛起到鄉村振興,從高鐵開通到直播經濟,昔日革命老區臨沂,已崛起為現代化都市……
百年輝煌,初心未變。莒南縣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支部帶路,增收致富,從規模化服務入手,助力鄉村振興。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不光村民致富,村集體也實現增收。
殯葬改革,文明節儉。沂水縣實施以“惠葬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在全國率先推行“殯葬全免費”政策。新風氣代替了舊習俗,村民都擁護。
高鐵進山,發展提速。日蘭高鐵日照至曲阜段開通運營,沂蒙老區首次接入全國高鐵網,同時也使山東省內高鐵實現環形貫通,有效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
贏得人民信任、得到群眾支持,我們就能克服困難,無往而不勝,這是被沂蒙老區革命實踐檢驗了的。新時代,老區將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發展的高地、幸福的熱土在勤勞的手中脈動、生長、歡歌!
出品人:趙承
監制:鄔煥慶
統籌:王曙暉、趙鵬
簽發:白潔
文字記者:楊守勇、楊文
海報制作:丁宇飛
視頻記者:殷家捷、王歡
文字編輯:冷彥彥、賈真
圖片編輯:施思思
視頻編輯:周夢蝶
新華社國內部、攝影部、音視頻部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