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心安處是故鄉丨舉筷入口皆思念 相隔千里亦團圓

2021-02-17 16:36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閱讀 (90768) 掃描到手機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年前就決定了暫緩一年一度的“傳統”,與兄弟姐妹們各自就地過年,72歲的鄭文彪心里還是有些酸楚的,“大弟一家遠在內蒙古,我這個做大哥的心里非常牽掛!”年前,在看到半島都市報社發起的“和你一起在青過年”故事征集,深受觸動的鄭文彪講述了他的故事和心里的祝福,并在1月28日刊發于半島都市報A4版;年后,他再次通過半島,講述他們一家今日往昔難忘的春節故事。

互寄土特產,春節“舌尖團聚”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2021年春節,注定不同尋常。

父親祖籍寧波,母親祖籍上海,72歲的鄭文彪和4個弟弟妹妹都生在青島、長在青島。1969年,他的大弟弟去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在那里工作、娶妻、生子,扎根內蒙古,鄭文彪和其他弟弟妹妹都留在了青島。母親在世時,弟弟每年都從內蒙古趕回青島,陪老人過年;2017年,95歲的母親過世后,考慮到弟弟家臥床的侄子需要照顧,來往不便,鄭文彪他們兄弟姐妹便商定,每年大家都去內蒙古大弟家過年,“這是一個約定,也是青島兄弟姐妹的承諾!”鄭文彪說道。

然而,疫情的突然而至打破了他們的約定——2020年春節各自宅家過年,2021年春節再次各自宅家。

一年一次的兄弟團圓,是相隔千里的殷切期盼,無法成行的約定雖然讓鄭文彪心中幾多酸楚,但“抗擊疫情,人人要有擔當,咱不能給國家添亂!”

不過,人雖不到,禮品可不能缺席。

“內蒙古的牛羊肉,青島的海鮮……兩地的土特產通過大大小小的包裹,匯成親情的傳遞,思念的紐帶。”鄭文彪說,人在原地,舌尖團聚,是兄弟姐妹間傳遞情感的“同頻共振”,也是一種非常有形式感、儀式感的傳遞,“雖然我們知道,彼此都不缺,網購也方便,地域間的價格差異也不大,但我們還是堅持自己選購禮品,給彼此寄過去。”寄出的包裹經省越市,山高水長日夜兼程地行走,承載的是一顆渴望團圓的心和拳拳手足之情,是無法用金錢估量的。

鄭文彪告訴記者,弟弟寄過來的牛羊肉,變成了年夜飯里的山藥燉羊肉,變成了在青兄妹飯桌上的驢肉拼盤、蘸蒜泥肉……“味道各有千秋。”而千里之外的弟弟家的飯桌上,則擺滿了從青島寄過去的螃蟹、海參、海蜇皮、海米等飽含手足情誼的特產美味。

年夜飯里,回憶“母親味道”

大年夜里,吃著豐盛的年夜飯,鄭文彪的思緒飛到了千里之外的弟弟那兒,也回到了若干年前那個擁擠又溫暖的家。

那時候,他們還小,那時候,父母都在。

“兒時父母兄妹七人擠住在廣州路67號、13平米的陋居。一年到頭吃的少油寡味,有限的細糧配著地瓜干窩頭,豬肉、蔬菜都限量供應,只有年節才有機會見著魚肉蛋禽,瓜子,花生,啤酒,香煙。大人都盼著過年打牙祭,小孩則盼著過年穿新衣、吃年飯,還有各種糖果零食和鞭炮,心里都美滋滋的。在盼年、忙年的日子里,期盼著平常吃不到的美食,親人的團聚,還有左鄰右舍的拜年。我們小孩還有幾分錢壓歲錢的念想,這一切匯成了濃濃的年味。”鄭文彪笑著說道,頗為感慨。兒時的春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年夜飯,大人不動筷,孩子是不敢吃的。”而且為防孩子口無遮攔,說不吉利的話,“母親年前總要教育我們一番,給我們長記性,不敢亂說亂動。”

不過,對兒時春節的一切懷念,都抵不過對母親味道的思念。

“大年三十那天,祭拜父母,想起了母親的美食。”鄭文彪的聲音有點低沉,透露出濃濃的憂傷,“她是上海人,心靈手巧,能做一手好菜。父親的同事,朋友過年來我家做客,母親總能在煤球爐上,在陋室方寸間,做出一桌香味誘人的上海本幫菜,讓來訪的北方客人,飯飽酒足,贊不絕口。”鄭文彪回憶道,很難忘記母親用鐵勺在爐火上加熱,倒豬油入勺,沸熱,再將調好的蛋液入勺,攤成餃子皮狀,裹上入味的肉餡,合皮而就。一只只黃瑩瑩的蛋餃整裝碼盤,色味俱全,可愛至極。再配上剛出鍋的晶瑩潔白的糯米飯,輕咬一口,含在嘴里,自有一股特有的香氣,在唇齒間肆意彌漫。“濃濃的蛋餃肉鮮,糯香和對慈母的懷念,是我永遠無法挽回的母愛和回憶,一生難忘!”

年夜飯里話團圓

云端傳情,相隔千里亦團圓

初夕的年夜飯,鄭文彪兄弟姐妹五個家庭,各自在自己的家中,“喝酒吃菜,看著央視春晚,忙著微信視頻通話。”還時不時地有大紅包相互發送,小紅包接龍,“喜慶,祥和,伴隨著手足的情感,在夜空中傳遞著。”身在內蒙古的弟弟隔屏舉杯,向青島的兄弟姐妹們祝福問候,親切熟悉的夾雜著異鄉“味道”的鄉音,彌漫在耳邊。有歡語,有感慨,揮灑著各自的情感,暢想著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希望新的一年,國泰民安,2022年的春節,我們能如約相聚。”

鄭文彪和弟弟通過手機視頻互相拜年

沒法見面,又能隔屏相見,“網絡科技的助力,拉近了彼此距離,雖然我們相隔千里,卻能通過‘云端’天涯喜相逢,視頻遙傳手足情。”說到這,鄭文彪再次感慨時光給他們帶來的變化——住著嶄新的大房子,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周邊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過上了父輩不敢想的日子,家里的年貨塞滿了冰箱、冰柜,肉類海鮮應有盡有。”但說到現代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鄭文彪也感慨如今鄰里之間的人情,不似兒時那般濃了,“那會兒鄰居之間很親,不要說過年了,就是平時誰家過生日,下了面條都會給鄰居送一送,包了餃子也會互相送,過年就互相拜年,我們5個人去鄰居家拜年,還給我們每人兩塊糖,拜完年帶回來一大堆糖,比自家買的都多……”

新春小愿望,盼找到初中同學

幾多感慨,許多追思,都能看出鄭文彪是個特別重感情的人,在通過本報向遠在內蒙古的弟弟表達了春節祝福和思念,講述了他們一家人的春節故事后,他也表達了一個新年的小愿望——找尋青島24中1965年畢業的初三七班的同學。

“同窗友誼貴似金,我們一起求學三年的情誼難以忘卻。”鄭文彪說,新春佳節,這些同學也是他非常惦念的。他告訴記者,在2019年,他們二十幾個同學首次聚會,在2020春節前,他們也聚了一次,“那次幸好提前聚了,不然正好趕上疫情就沒法聚了。”雖然目前只聚過兩次,“少小無猜的歲月,永遠定格在青春年華,令人留戀難舍,唏噓不已。盼,半島都市報媒體能解我,古稀之年的一個追夢的情結。”

失散的學友,你在哪?“我們惦念著你,二十多位學友等你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