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青島發現3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后,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展疫情研判、流調、重點人群排查等工作,疫情處置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制定并已啟動全員檢測方案,3天內對市南、市...
出人出車 傾力相助!90后青島小哥率300余人志愿團隊沖上抗疫一線
姜文彬為檢測點工作人員發防護服。
文/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呂華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毛梓權
“護目鏡還差兩個,防護服我們再去給你拿三套。”10月14日,記者來到南京路103號檢測點的時候,姜文彬正在忙著給檢測點的志愿者們發放物資。除去青島浩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此時的姜文彬還是“琴島義工總會”的創始人和組織者,也是一名志愿者。從愛心人士或團體手中接收物資,再給各個檢測點分發物資,為各個檢測點解決人力物力等幾乎一切需求,是姜文彬這兩天以來從早上6點便開始的工作。青島小伙兒、90后、高材生、董事長、無償、志愿者、接地氣……這是記者對姜文彬的初印象。
現實里的“哆啦A夢”
“西海岸新區現在普通維持秩序的人員已經足夠了,還缺專業的采樣人員,我這邊現在能提供五個護士。”“李滄派出所需要護目鏡是吧,好的,我們馬上送過去。”即便是采訪的過程中,姜文彬也仍然機不離手,他的微信群就像是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只要是檢測點有需求,不管人力物力財力,他都能幫忙提供。
“我的人脈還算是比較廣,一般檢測點的需求都能滿足。”姜文彬將護目鏡和防護服裝上車,“像檢測第一天基本上就是缺人,正好我們的志愿者團隊里面有醫生,也有護士,就給安排過去了。第二天就開始缺物資,我們就幫他們找物資。”光記者采訪的當天,姜文彬就為島城的檢測點提供了500個口罩、500副防護手套、150個防護眼鏡、150個防護面罩、150套醫用防護服和3輛防疫物資轉運車。
作為“琴島義工總會”的創始人和組織者,姜文彬的微信會被好友們“一傳十、十傳百”地推薦,圈子也就這么被打開了。很多想要捐贈的團隊或個人都會直接聯系他,缺物資缺人力的也會直接找他。久而久之,姜文彬就真的變成了志愿者們的“哆啦A夢”。“那天已經快晚上11點了,西海岸新區那邊有個檢測點,跟我要一樣很稀缺的東西:錄入身份證信息的采錄機,還要得很急。沒辦法我只能發動朋友們找各種各樣的民宿老板、合作酒店的朋友,最后好不容易才湊了一批給他們送過去。”談到不久前的戰績,姜文彬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自豪與興奮。
姜文彬的熱情與善意很快便在微信群里一呼百應,近2000名來自青島各地的志愿者主動加入“琴島義工總會”,他們當中有軍人、老師、建筑工人,也有醫護人員,還有正在上學的學生,年紀最大的43歲,最小的只有15歲。對此次青島疫情,姜文彬也是信心滿滿:“和年初疫情時不一樣,青島這次各方面準備都很充分。我們為這次青島核酸檢測提供服務的志愿者有311人,每個區都有分配,全是有疫情和衛生護理以及維持秩序經驗的。”
從受助到助人
談起當志愿者時的初心,姜文彬向記者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時間回到2014年的夏天,在廈門大學讀大四的姜文彬正在準備畢業論文,他還有著對未來留學、工作等種種規劃,一切“美好”都仿佛觸手可及。但親人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讓他不得不暫時放棄學業,休學回家。在姜文彬看來,2014年像是一條分界線,冷與暖、善或惡、對或錯,都在那年夏天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那么一段被標注為灰色的日子,在那樣的日子里,別人的一丁點好,都會被自己寫意成暖暖的風景。直到現在,姜文彬都依然清楚地記得,那時在他桌子的右上角,永遠能看到朋友們送的零食。“因為我有熬夜通宵的習慣,他們就怕我餓著,給我放袋零食吃。也不說是誰放的,要么是這個人,要么是那個人,就這么一個小細節,大家都形成了一種習慣。”朋友們這種“不署名”的關懷給了低谷時期的姜文彬莫大的鼓勵與溫暖,也讓他由此產生了“做公益”的想法。“因為志愿者就是不求回報的,他們就是讓你相信,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依然有一群人能跟你坦誠相對,彼此之間沒有隱瞞,也沒有虧欠。”
“成為一名志愿者”。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姜文彬很快便與朋友們達成了共識。他們一起去參加關懷殘障兒童的“希望之星”活動,在那里,姜文彬第一次被生命的頑強所震撼,“跟這些殘疾兒童相比,自己受到的那點挫折真的不算啥。”從此,姜文彬便正式踏上了“志愿者”之旅,正如那些孩子依然樂觀堅強一樣,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姜文彬也一直向陽而生。“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愛關注到別人身上,生命才會迸發出它該有的活力。”
向“野”而生保留初心
從一開始,姜文彬便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他的身后還有7個有趣的發小。“我們剛剛建(志愿者)群的時候,還只是那種幾個人組成的興趣群。作為群主,我主要是帶著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一起玩。后來一起做過幾次志愿者活動之后,發現大家都挺熱衷的,就慢慢發展成了規模。”姜文彬介紹,從最初的8個人,到如今的2000人,從最初的“興趣群”,到如今的“琴島義工總會”,姜文彬也已經把“志愿者”當成了自己事業的一部分。
但是,當周圍朋友提議注冊一個公益組織或公益機構的時候,姜文彬卻拒絕了。“一件事情一旦進入流程化,就會多很多的條條框框,變得有目的性之后,缺失了自愿的成分,也缺失了溫情。”堅持向“野”而生,是“琴島義工總會”成員們共同的心愿。“大家都是自愿過來的,有空就過來,能幫上什么忙就幫什么忙。”在姜文彬看來,這種“野生”的管理方式更能體現出自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