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高考舉行的時間一直固定在6月7日、8日,今年受疫情影響推遲到了7月。2020年的高考,注定會有些不一樣。7月2日,教育部發布消息,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比去年增加40萬。面...
1977 一代人的高考記憶:人生中最自豪的經歷
1977年冬天,全國570萬考生走進了被關閉10余年的高考考場,那一年全國本科、大專總共招生27萬人,錄取率為4.8%,是中國高考歷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屆。但那一年,也是無數的青年人迸發熱情與希望的一年。很多知識青年從田間地頭,帶著褲腿上的泥走進考場,從此改變了生活的軌跡,更多青年人進入大學深造,成為國家棟梁。如今,40多年過去了,參加1977、1978年和1979年高考的這一代人,多數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休,講起這段故事,他們依舊感慨萬千。
大喇叭廣播恢復高考
2009年,一部《高考1977》電影上映,引起一代人的回憶,電影講述了東北一個農場里的知識青年,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后,沖破各種阻礙,去參加高考的故事。
“我們大學同學談起這部電影都感同身受,真實再現了我們當年的生活。 ”如今在青島大學任教的張園 (化名),談起自己在1977年高考的那段日子,她說這改變了她的一生,如果沒有高考,她無法想象未來是什么樣子。 “當時我在山東曲阜的農村下鄉,正在地里干著農活,聽見村里大喇叭喊高考恢復了,那一刻心里充滿了感動,因為我幸運地迎來了‘走出去’的機會。 ”張園回憶,那時候她16周歲,剛高中畢業,當年8月作為下鄉知青從濟南來到曲阜。城市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她,對農村很不適應,但當時并沒有其他辦法,只能踏踏實實跟著村里的長輩們學習。
“機會來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學!”不僅是張園,她身邊的幾名知青在聽見大喇叭的廣播后,也扔下鋤頭,說出了同樣的話。
同樣,已經在當時的青島嶗山縣李村公社王家下河村下鄉2年多的知青丁麟,也在報紙上看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他也馬上行動起來,白天干農活,晚上在蚊帳里點上煤油燈學習。但不幸的是,丁麟因為家庭原因,錯過了當年的報名時間,沒能參加1977年的高考,半年后他才如愿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
有人把高中課本抄一遍
丁麟回憶,得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后,大家都開始四處尋找復習資料,一時間各種課本成了搶手貨。 “當時我已經高中畢業2年多了,需要加強的學習很多,父母、親戚朋友都在幫著找各種學習資料,特別是他個人相對薄弱的歷史、英語、數學等課程。 ”丁麟說。
“后來在大學里和同學們聊起來,還有同學甚至去公社、廠礦單位封存的圖書室里偷書,這段在電影《高考1977》里也有體現。 ”張園說,好在她是1977年高三畢業,還屬于應屆生,家里有全套的課本,并且知識點記憶也很新,下鄉多年的大哥大姐們卻對很多知識都忘記了,她的那套教材也成為寶貝,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大姐,把高中課本幾乎抄了一遍。“1977年高考很倉促,從消息發布到考試只有兩個月時間,并且根據后來新聞報道說,國家印高考考題的試卷紙籌備都緊張,更別說有新的復習資料出來。 ”張園說。
丁麟從親戚家搞到了部分殘缺的書籍,開始每本翻看,1977年高考完后,他也從其他考生那里得到了一些資料,為半年后的再次高考贏得了寶貴的復習時間。 “沒有太多時間復習,因為那時候我要下地掙工分,也是自己的口糧,如果耽誤了掙工分,還需要家里出錢來補貼。所以,只能利用晚上時間加班學習,那時候晚上8點就停電,煤油燈下熬一晚上,第二天鼻子里都是黑的。 ”丁麟說,他的蚊帳,也被煤油燈燃燒的灰給堵死,從白色變成了黑色的。
見到錄取通知書嚎啕大哭
1977年12月,張園和其他幾名知青,一起乘坐著村支書特批的一輛拖拉機趕到縣城的考場,參加了高考。因為是應屆畢業生,加上原本成績就很好,她很自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學。
丁麟也在1978年夏天,借了輛親戚家的自行車,騎到原嶗山一中(現青島58中)參加了高考,這一屆的高考題要比1977年那次高考題難度大,他記得自己考了380多分,屬于中等偏上的分數。 “1977年的考題相對簡單,現在拿出那年的考題,估計很多初中生都能全答對,但對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比較難。 ”張園說。丁麟也說,如果能參加1977年的高考,他的成績可能會更好。
“我們當時嶗山縣的所有錄取通知書都發到嶗山四中,從嶗山四中再轉到各村,我當時報考的前兩個志愿,都沒收到錄取的消息,第三志愿是服從分配,這就沒準了。 ”丁麟說,他心里著急,以為考不上了,準備放棄了。
“轉機很偶然,那天心情不好,我走著走著就到了嶗山四中門口,和傳達室看門大爺聊起天,說著說著,不經意間在桌上一摞信封里,瞥見了我的名字。 ”丁麟說,他趕緊拿過來一看,上面送達地址只有“青島嶗山縣李村公社”,寄信地址只有兩個字“山師”。打開一看是山東師范學院(現山東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來才知道,這些沒寫全地址的錄取通知書,都放在那里,等待本人來查找,那個年代,如果一直沒人查找,可能就錯過了。
“拿到這封錄取通知書,我在傳達室里當場就嚎啕大哭,終于考上大學了! ”如今,丁麟回憶起這段經歷,眼角還是有淚花,他說,當時哭完后,傳達室大爺遞給他一大陶瓷缸子水,他一口氣全喝了。
人生中最自豪的經歷
1978年春天,張園按照錄取通知書,來到當時的青島醫學院報到,整個年級4個班280多人,都是醫療專業。 “當時我第一志愿報的北京大學,第二志愿報的山東大學,第三志愿是青島醫學院,第四志愿是服從調劑。 ”張園說,最后她幸運地被青島醫學院錄取。她那屆的很多同學如今都是國內外醫療專業的優秀人才,成為行業里的主力軍。
“當時的大學生活是半軍事化管理,其實也沒有什么課外生活,早晨起床有早操、早讀,晚上也有晚自習。早讀多數是讀英語,吃飯也是排隊去食堂,吃得最多的主食是一種‘黃金塔’,是玉米面餅子和白面結合的一種類似現在的肉夾饃,菜就是一桶帶湯水的大鍋菜。 ”張園回憶,那時候大家學習都很認真,以自己能成為大學生而自豪,盡管教材都是老師們用蠟紙油印的,有些地方還不清楚,但大家鉆研學業的精神,回憶起來還是那樣蓬勃向上。
張園的醫療專業是5年學制,畢業后她先分配到外地的醫院工作,后來又調回青島大學任教。而丁麟畢業后就回到青島一所中專院校當教師,后來因為英語特長,從事了貿易和海運工作,期間也受聘在大學當教師,教授國際貿易、航運專業的英語知識。如今已退休的他,在老年大學教授英語和音樂。 “從小喜歡音樂、英語專業,大學里的那段經歷至今還是我的財富。 ”丁麟說。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青報全媒體記者 孫啟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