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加快推進能源轉型改革(堅定信心,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吊裝船上,光伏平臺凌空吊起,鋼管樁一寸寸扎入海床;放眼遠處,挖掘機揮動鐵臂,將海纜深埋海底……山東東營市墾利區海域,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
“倒排工期掛圖作戰,能早一天是一天!整個項目將安裝2934個光伏平臺,年發電量預計達17.8億千瓦時,大約能滿足267萬名城鎮居民一年的用電量。”頂著海風,項目經理張澤成說。
追光而行、逐綠向新,這個項目為山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寫下生動注腳。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山東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強調:“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除障礙、增動能。”
山東是能源生產大省,也是消耗大省,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量占全國近1/10,能源結構曾經“一煤獨大”。
如何深化能源轉型改革?山東先建立“核風光儲”新體系,再破除“一煤獨大”舊格局。2024年,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15億千瓦,占比超過煤電,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效。
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攀升,其發電不穩定等特點,再疊加電力“即發即用”的特征,讓消納壓力如影隨形。這一“成長的煩惱”,山東如何破解?
自墾利區出發,抵達東營市利津縣,在國家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東營能源津輝集中式儲能電站,乳白色電池倉整齊排列。“用電低谷期,電池倉開啟充電模式;夜晚用電高峰期,再把儲存的綠電輸送到千家萬戶。”站長左廷介紹。
為推動新能源規模化高水平利用,山東同步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機制,推進儲能技術攻關。截至2024年底,山東新型儲能在運規模達到717.7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了3.6倍。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熔鹽儲熱等新技術項目順利落地,儲能技術實現多元發展。
能源轉型改革與區域發展、產業升級密切相關,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組。
棗莊高新區,科達利公司投資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建設工地上,機械轟鳴聲穿透清晨薄霧。“多干一點是一點!不久后,這里將成為打通棗莊市鋰電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配套的關鍵一環。”項目負責人袁野身后,18棟單體建筑正加快建設。
曾經的“百年煤城”棗莊,正向建設“新能源電池名城”的目標邁進。“堅持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走出能源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棗莊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劉中波信心十足。
能源向綠而行,產業向新發力。2025年,山東明確產業培育新目標:在濟南、青島、臨沂超前布局鈣鈦礦電池等重點示范項目;推進核電裝備產業向煙臺、威海集聚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找準方向,持續發力,“深化能源轉型改革”被列為山東今年著重抓好的10項重點改革之一,全省將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約2000萬千瓦,助力加快建設綠色低碳、清潔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體系,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挑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