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丨音樂唱作人、斜杠青年、超級奶爸……青島小哥組樂隊唱響“青島旋律”,還要打造“銀發錄音棚”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歌曲,那一句句觸動人心的歌詞伴隨著悠揚的旋律,訴說著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為聽眾遞上城市的聲音名片。在青島有這樣一支本土樂隊,他們創作的大鮑島廣興里的《一百年 一瞬間》以及青島創業者之歌《Hero》頻頻出圈,他們是專業唱作人也是“六邊形戰士”,臺上他們激情四射、臺下他們是溫情奶爸,近日,半島全媒體記者走近T.R.P.樂隊,與主唱翟圣龍、吉他手于洋、貝斯手陳堃暢聊了創作故事,他們說不論是家庭還是家鄉每一個瞬間都是靈感源泉,眼下,他們還在為青島的老年人打造音樂錄音棚,為銀發族創作專屬歌曲……
無熱愛不樂隊
T.R.P.是來自青島G7音樂俱樂部廠牌的樂隊,成員各有千秋。吉他手于洋,畢業于迷笛音樂學院,對各種風格的吉他演奏見解獨到。2006年他就開始做音樂相關的工作,回溯經歷于洋說:“2008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北京新街口,做樂器銷售開琴行,那個時候網絡的購物開始大面積展開,對線下實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創業非常艱難,可以說是挺不住了,就特別想家,又堅持了兩年之后在2010年回到了青島。”
主唱翟圣龍在大學時舉辦過個人演唱會,研究生學的是工商管理,從瑞典留學回國,就進入了出版社成為一名少兒期刊的編輯,“雖然我當時有了比較安定的工作,但是一顆創業的心總是蠢蠢欲動,后來我辭職做攝影師,又當起演員,拍過院線電影和電視劇,但歌手身份也從未丟。”翟圣龍感慨,“那些年一直在外漂泊,感覺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想陪在家人身邊做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正好我的好兄弟也從北京回來,一拍即合我們就成立了一個音樂俱樂部。”
貝斯手陳堃,畢業于復旦大學,是非典型學術型樂手。“我的本科專業是英語,研究生專業是歷史地理學,都跟音樂沒有關系,但上學期間我都把琴帶在身邊,兩個階段都有很好的朋友因此結緣。畢業后,我一直從事跟圖書相關的文字工作,從編輯到作者、譯者,讓音樂從少年時的愛好變成成年后的事業,是因為如今的合作伙伴——吉他手于洋。只能說,男人至死是少年,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年少時最著迷的愛好。于是,就有了我們共同的事業G7音樂俱樂部,我也在彈琴二十年后,第一次站上live house和音樂節的舞臺,圓了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搖滾明星之夢。”陳堃如是說。
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相聚,創建樂隊的初心也很純粹。雖然音樂風格有不同亦有交叉,但正是這種多元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團隊還有鍵盤手仁鶴,制作過上百首歌曲,如今在日本進修混音和音樂制作。鼓手十三,畢業于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爵士鼓專業,專注多種音樂風格的演奏,舞臺經驗豐富。團隊的首張EP專輯,嘗試了搖滾、放克、R&B 等多種風格的融合,每一首歌都猶如一場全新的音樂冒險,為情感表達打開了獨特的音樂路徑。
有了孩子更走心
除了音樂,T.R.P.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和家人。有了孩子之后,翟圣龍、于洋、陳堃這些文藝男青年們心境上也有了變化、身上的責任感變重了,“孩子出生后,對于音樂上的追求變了,更追求走心,也更追求孩子喜歡聽的音樂感覺,心里面想著要做一些好的作品,給孩子聽,孩子成了我們的音樂的檢驗者和傳播員,我們的原創歌曲首先得過一審小聽眾的關,推出歌曲后他們會分享給小伙伴。”翟圣龍說道,“如今孩子已經9歲,每天早晨就和打仗一樣,叫孩子起床、做早餐、送他上學,和孩子的交流也是在這些‘雞飛狗跳’的間歇完成,但是生活中的感動亦是如此,送完孩子我會站在校門口等著,他會在下完第一層臺階的時候回頭看我還在不在,然后揮手再見,孩子對你的依賴和需要就發生在這些瞬間。”
音樂和家庭都是與這群青島小哥血脈相連的部分,從事音樂專業這么多年于洋認為,學習藝術兩點特別重要,一是天賦、二是極度的熱愛,就像團隊成員們對于音樂的純粹,所以沒有讓孩子一定學習音樂,拿到什么級別,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在音樂的氛圍中一天天成長已經是熏陶。陳堃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大女兒學琴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旁邊教她怎樣怎樣,后來我才知道,孩子更想媽媽陪在她身邊,我也明白自己在方式方法上的問題。現在的我不會‘雞娃’,而是與她們玩耍,家庭氣氛也好了。”說完,陳堃還與記者分享了3歲小女兒給自己扎辮子的照片。
雖然這些音樂唱作人們沒有執意讓孩子們繼承衣缽,但是基本上每場演出孩子們都會在臺下看他們的表演,翟圣龍、于洋、陳堃都覺得最讓自己自豪的是,孩子們跟別人說,“看,這是我爸爸!”這一刻,不論是創業的艱難還是演出市場環境的冷暖都全然消散,內心皆為滿足。
青島處處是創作源泉
近兩年T.R.P.為青島創作的原創音樂頻頻出圈。像去年推出的《一百年 一瞬間》是歌唱廣興里、里院的百年變遷,人和事物的變化;《Hero》這首歌寫的是青島的創業者們,他們的創業激情、創新精神,以及對事業的那種熱情和對社會的責任,這些都是樂隊的靈感來源。正如《一百年 一瞬間》歌詞中“你從光中走來點亮歲月星芒,想見你初時芳華一面,華麗于陽光下,盛大在月光間,百年流轉繁華更換,天井之上深藍廣袤,星空是否亙古不變,待你歸來依然是少年”,翟圣龍感慨,“看到廣興里修繕后的樣子,就會想起小時候在里院大家住在一起的時光,經歷四季變換的那些日子,從院子里抬頭看,就會想起小時候看星星的畫面,感慨里院經歷百年變化,人來了一波又走了一波,不斷流轉,變的是住在里面的人,不變的是院子里承載的故事。”
“這些年演出也走過大大小小的城市,我感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也有著自己的旋律,青島是獨一份的,可以寫的可以唱的元素特別多,因為這里非常多元、包容性也很強。我們希望能夠挖掘和創作有青島特色,且年輕人喜歡、有潮流的歌曲。”于洋說道。
眼下團隊成員們忙碌于創作、演出、教學。陳堃告訴記者,“我們的學員從五六歲的孩子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只要喜歡音樂都可以,除了教大家唱歌、樂器,還可以與我們一起登臺演出,現在我們很多表演都是與學員一起搭檔。”翟圣龍透露,“我們近期還重新打造了錄音棚,為老年人提供錄音服務,幫他們完成出單曲或者專輯的夢想。因為我媽也在唱歌,她的朋友在老年大學合唱團,我們就想正好有錄音棚,可以幫老人們把音頻、視頻資料錄下來,他們開心也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