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東五大考古發現揭曉!10個候選項目解鎖齊魯歷史密碼
2月20日,2024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行,備受行業和社會“考古迷”關注的“五大”名單正式揭曉。這五大考古新發現(以時間為序)分別為:萊西市西老莊遺址、臨沂市河東區毛官莊遺址、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遺址、滕州市祖母山采石場遺址、陽谷縣東張遺址。
據悉,2024年度“五大”發現名單是從10個參評項目中,經過各有考古資質單位進行匯報,由省內外專家認真評議投票選出的。而10個參評項目則是從全年13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2200多項當年開展的田野調查項目中選出的,因此分量非常重。
2024年度,山東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全省共申報主動發掘項目18項,發掘面積近15000平方米,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數量達到歷年之最。
此次參與評選的10個候選項目,每一處都意義非凡,它們宛如珍貴的鑰匙,有望開啟山東歷史長河中各個階段的神秘之門。
讓我們一同回顧這10個入圍終評的項目,深入了解它們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價值,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秘密,見證山東這片古老土地上曾經的輝煌與變遷。
萊西市西老莊遺址:膠東舊石器考古新突破
為配合青島市小沽河防洪排澇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設,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萊西市院上鎮西老莊漢代墓群發掘時,意外發現少量有打制痕跡的石器。經深入發掘,陸續出土400多件石制品,確認這里不僅是漢墓群,還是大、小沽河流域一處有舊石器遺存的重要遺址。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石器以邊刮器最多,還有少量尖狀器、砍砸器。除了出土以往發現的石核-石片體系石制品外,還出土了包含端刮器、細石葉、細石核的細石器,這些石制品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特征,年代一般在距今1-4萬年。
這一發現是青島地區乃至膠東地區首次在地層內發現細石器遺存,為山東細石器分布增添新的版圖。其地層年代學和出土石制品系統研究,將為完善山東地區舊石器區系文化、探討山東地區石器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為山東地區乃至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對比研究、石器技術交流傳播提供新材料,也為研究該時期古人類適應生存環境能力水平以及環境變化對古人類活動方式的影響提供新證據。
遺址內出土的石制品
臨沂市河東區毛官莊遺址:沂沭河流域的龍山文化明珠
毛官莊遺址考古發掘區位于遺址南部,面積3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80座、墓葬40座、房址19座、城墻及壕溝各1處、灰溝3條等。遺存年代包含龍山、岳石、周、漢時期,延續較長。這里有經發掘確認的一座龍山文化早期城址,距今約4300年,填補了本區域缺少龍山時期高等級聚落的空白。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的文化過渡、社會轉變提供了絕佳案例,且因存在等級差異明顯的墓葬,反映當時社會結構出現明顯階層差異,私有制可能已經產生,社會正朝著更復雜的文明形態演進。
M18發掘照
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遺址:改寫中國長城史
齊長城是東周時期齊國修筑的重要軍事防御系統,西起濟水、東連大海,跨越山東中部的泰沂山脈,全長640余公里,途經7個市17個縣區,是中國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早期長城。本次發掘發現了一段比目前史學界公認“齊長城鼻祖”更早的夯土城墻,直接將中國人筑造長城的歷史又向前推了三百年!
發掘面積1100平方米,分北區、南區和東部剖面區三個地點。北區確認一處城墻遺跡,寬10余米,南側被生產路占壓,北側有護坡,護坡被道路疊壓,解剖下部發現兩座房址,9層夯土下灰坑出土甗、鬲、罐等陶片,為判斷城墻年代提供關鍵證據。
齊長城考古發掘證明分四期筑造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場遺址:對漢代采石手工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母祖山采石場遺址是山東地區首個發現且首次正式發掘的漢代專業采石遺存,同時也是全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為平民喪葬服務的漢代采石場,此次發掘認遺址整體呈不規則長條形,總面積近65000平方米,發現器物以鐵器為主,有鏨、錘、镢、鍤、斧等,多為采石工具,其中多與采石工藝相關,此外還有少量銅錢、磨石和陶片標本,這些工具的發現為漢代手工業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場遺址
陽谷縣東張遺址:探尋古代農村聚落的鑰匙
東張遺址位于聊城市陽谷縣大布鄉東張村東北,地處東漢以來黃河故道東岸,該遺址平面形狀不規則,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北長約75米,東西寬40米—54米,居址面積約35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為古代聚落遺址,村莊約建于五代末期,北宋早期廢棄。
東張遺址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器物,包括瓷碗、陶盆、陶罐等近200件,這些器物為研究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對研究唐宋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青州市平安莊遺址:古人類也喜歡“臨水而居”
青州市平安莊遺址位于濰坊市青州市王墳鎮平安莊村西北50米處,這里是彌河流域首次發現的具有原生層位的細石器遺址,涵蓋多種類型,石器工業面貌多樣,有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石葉技術及細石器技術。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為主,還有脈石英、水晶、瑪瑙等,體現古人群對原料的高認知、獲取和利用能力,以及就地取材和遠距離運輸交換能力。
該發現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為揭示該流域舊石器時代晚期、尤其是細石器技術出現后的考古學文化面貌,獲取了重要實物材料,構建了沂河上游區域距今10萬至1萬年的考古文化序列,保存了距今10萬至5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特別是10萬年前古人類對巨型動物資源的利用實證。
日照市嵐山區后稍坡東遺址:魯東南沿海的歷史印記
該遺址位于日照市嵐山區后稍坡東,在約3600平方米發掘區內,發掘出從岳石文化至周代、漢代、宋元、明清歷代遺存遺跡,時間跨度超3500年,特別發現的是這里有少量岳石文化遺存,證明早在3500年至約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存。
此次周代墓葬大量發現和清理,在嵐山尚屬首次,也是魯東南沿海地區的重要發現,對研究該地區莒文化中小型墓葬形制、隨葬習俗等提供了翔實而寶貴的資料。
岳石文化灰坑遺跡
淄博市臨淄區徐家莊南墓地:探索古代墓葬文化
臨淄區徐家莊南墓地目前發掘墓葬162座,主體年代為戰國至漢代,也有少量宋代墓葬。這批墓葬普遍存在隨葬品,其中隨葬品最多的一座墓(M1)多達92件,器類包括陶器類、銅器類、漆器類、玉器類、琉璃器類等,以銅器類數量最多。值得關注的是,M32是一座帶有單條墓道的甲字形中型墓,墓主為戰國中晚期齊國中小貴族。該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3件(套)彩繪貝殼,為探究中國繪畫早期形態、物質媒介、風格特色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習俗與時代審美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戰國墓中出土的銅鼎內殘留物
濟南市萊蕪區田莊遺址:填補萊蕪區齊文化研究空白
為配合萊蕪區泰萊電氣項目建設,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對萊蕪區田莊遺址進行發掘,面積105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90余個、灰溝3條、水井7口、窯1座、灶1個、墓葬2座。出土遺物豐富,有陶器、石器、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可復原器物150余件(組),器型有陶罐、盆、豆、盂、紡輪、磨石等。
根據出土遺物類別、形制推測,該遺址時代為戰國中晚期,文化內涵豐富,齊文化特征明顯。這一發現豐富了萊蕪地區齊文化研究內涵,為本區域戰國時期手工業探討提供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及學術研究價值,不僅填補萊蕪齊文化空白,還能揭秘東周石器手工作坊生產之謎。
掘區航拍圖,圖片來源:濟南市考古研究院
廣饒縣廣北農場一分場一隊遺址:完整制鹽生產鏈遺址
位于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原廣饒縣廣北農場一分場一隊以東400米處,曾有一處金元時期制鹽作坊,結構完整,規模宏大。該遺址通過小清河,曾長期與濟南有某些重要聯系,該制鹽遺址重在結構完整,且規模宏大。如,制鹽單元由多重溝渠環繞,北側連接密集車轍通道,外圍鹽井群呈衛星式分布。
該遺址作為渤海灣南岸首次發現的金元時期完整制鹽生產鏈遺址,其完整揭露填補了黃河三角洲地區金元時期鹽業考古的空白。相較于此前發現的零散制鹽遺跡,該遺址首次系統揭示了完整生產單元,為研究金元時期環渤海鹽業技術體系提供了關鍵實證,是渤海灣南岸迄今所見金元時期鹽業生產、運輸等各要素最齊全、最清晰的考古發現。
海報新聞綜合新華網、大眾日報、齊魯晚報、高唐縣融媒體中心、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