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鮮花送給奮斗者|院士門診的生命對話

2025-02-02 18:49 大眾日報閱讀 (11912) 掃描到手機

編者按:這個春節,大眾新聞·大眾日報多路記者行走山川大地,感受萬家燈火,觸摸發展脈動,記錄廣大勞動者、建設者的奮斗足跡。我們在做好走基層報道的同時,送上一束花,致敬奮斗者。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正月初四清晨7點,濟南的街道上還飄著薄霧。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就出現在辦公室,開始整理下午開會的資料。

墻上的時鐘指向“8:25”。于金明將手頭的資料收拾完畢,起身往門診走去,“上午門診排了40號。年初二開始工作,已經是我們的慣例了。放假期間很多孩子會來幫老人問診,不上班這些患者怎么辦?只要患者需要,我們就要在崗。”

初四早晨8點25分,記者跟隨健步如飛的于金明前往院士門診

從院士辦公室到院士門診的路,67歲的于金明走得飛快,記者險些“跟不上”他的腳步。

“這是院長的正常步速。他平時坐診時間長、走路多,有陳舊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老毛病,坐診中途我們都會提醒他活動一會兒。”山東省腫瘤醫院黨(院)辦公室主任王沙沙告訴記者。

8點28分。此時,候診大廳已有來自哈爾濱、鐵嶺、西安、臨沂、濱州、德州、聊城、濰坊、煙臺、菏澤、泰安、濟寧、臨沂等全國各地的20多位患者及家屬等待著于金明的到來。而他的辦公桌上已經擺好了與時間賽跑的“補劑”:一杯綠茶、一杯咖啡。

每次院士門診開啟時,會診室會有其它醫生根據網上掛號順序先了解到診患者情況,把包括患者基本情況、過往病史、攜帶影像資料、訴求等匯總到“患者病情簡歷”上,再由醫生帶領患者與院士溝通。

院士門診一瞥

“過年好呀!”隨著于金明對第一位患者的拜年聲,8點30分,春節期間的院士門診診室門準時開啟。

來自哈爾濱的李想(化名)夫婦帶著乳腺癌病歷,跨越1500公里尋求質子治療腫瘤的建議,“于院長是國內放射腫瘤界第一位院士。我們對質子治療比較看好,希望治療效果能好一些。”看完病例后,于金明朝著李想豎起大拇指,“身體恢復的不錯,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做質子治療,它相比傳統放療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小的副作用。”

在省腫瘤醫院,絕望與希望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這條線,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突破,更是對醫學的追求與探究。

初四上午院士門診患者正在問診

一對西安來的夫妻為自家老人咨詢,于金明一邊舉著CT片皺眉頭細看,一邊與身邊醫生交流情況。幾輪討論后,于金明和同事說:“我們不能光考慮是肺部腫瘤,是不是不排除良性結節病的可能?”

他轉頭用輕松的語氣對問診家屬說:“咱們再做一個穿刺檢查?雖說看起來像肺癌晚期,但萬一不是呢?如果不是,你可要感謝大家。”家屬馬上站起身來雙手合十,一聲一聲說著“謝謝”。

門診室內氣氛瞬間輕松起來,于金明笑著說,“這就是我更愿意做醫生的原因。院士是名頭,醫生才是本分。”

話音未落,剛進來的問診家屬彎腰作揖說:“求求您,救救我們!”于金明三步并作兩步將他扶起,連聲說道:“放心,我們一起想辦法!”再了解完患者情況之后,他給出了治療方案,安慰家屬:“還沒治療呢,咱們一定有辦法,不要著急!”

除了給出治療方案、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之外,如何用藥更有性價比,怎樣能更好減少費用壓力也是院士門診時常會面臨的話題,“當醫生要有兩副心腸——科學的冷靜、人文的溫熱”。

“沒大問題,現在吃什么藥?”陪著母親前來看診的劉念(化名)面對于金明的問詢,她回答:“院長,在老家醫生推薦一代靶向藥,1500元/月,連續服用兩年。我們想聽聽您的建議。”

“你是職工醫保還是居民醫保?小王醫生,算一下三代靶向藥報銷完多少錢。”

“三代靶向藥合著每月1000元左右,需要服用三年。”“費用差不多,你們再考慮,三代要比一代效果好。”于金明說道。

而面對另一位獨自前來看診的年輕小伙兒,于金明提示,如果愿意可以考慮參加藥物臨床試驗,前沿藥物對治療也有很好效果。

初四上午院士門診患者正在問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當時針指向11點30分,最后一位患者推門而入……三小時門診,40位患者,茶水紋絲未動,唯一“補給”是半杯涼透的咖啡,“患者多等一分鐘都是煎熬。”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于金明起身在白大褂外套上“專屬”黑色棉馬甲,馬不停蹄開始準備下午全院中層干部大會,他要在新一年為全員干部“加油打氣”。

初四清晨7:30于金明與大眾新聞記者在會議室交流院士門診情況

【記者手記】2024年5000余人次的門診量,讓于金明成為山東省腫瘤醫院門診接診量“天花板”。談到新一年的愿望,于金明說:一是醫院能為國家作更大貢獻,二是醫生能為更多腫瘤患者解除病痛。

半天的蹲點結束了,這是院士門診極為普通的半天,記者卻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在這里,新春不是日歷的翻頁,而是CT影像里的生機,是穿刺報告里的轉機,是醫患相握時傳遞的力量。

作為醫護工作者,他們沒有時間欣賞窗外的春光,卻讓無數人的生命重新綻放。我們把新春的鮮花,獻給永遠在崗的奮斗者。

在科學與生命的對話中,答案或許永遠在路上。但這群追光者,卻讓每一步前行都充滿溫度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