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講述里藏著山東發展密碼 !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委員集中采訪,10位省政協委員講述奮進故事、暢談履職心聲
1月20日下午,山東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委員集中采訪。聚焦齊魯糧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經略海洋、民生保障、文化強省等熱點話題,10位來自不同界別、不同領域的省政協委員,暢談履職成果、回應民生關切。
當天10位委員依次亮相,他們中既有高校校長、企業總裁、科研人員,也有律師、護理人員、聽障人士,他們結合自身實踐,暢談履職心聲,介紹各自領域發展情況,傳遞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1月20日下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委員集中采訪,孫承君委員(左)和孔軍強委員接受采訪。
這其中有兩位委員來自青島,她們用自己勤懇務實的作風和亮點突出的成績,展現了干事創業、拼搏奮進的颯爽英姿。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委員分享了海爾整合全球研發、制造和臨床資源,助力山東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故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孫承君委員,分享了自己10年來致力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故事。
在此次集中采訪中,還有一位委員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國聾人協會副主席、威海市特殊教育學校副研究館員孔軍強委員。“聽力殘疾并不意味著學習能力存在缺陷,融合教育可以讓殘疾學生看到未來可期。”孔軍強委員說,作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之一,他1992年大學畢業后,時隔30多年,再度通過融合教育完成了研究生學業。
會上,他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聽力殘疾兒童人工耳蝸“有一做一”康復救助,去年又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支付范疇,救助的聽障人群從兒童拓展到成人。截至2024年底,山東已免費為6716名重度聽障兒童實施耳蝸植入手術。
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劉霞委員則講述了自己參與“齊魯糧倉”建設的故事。
現場劉霞委員分享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山東以約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出口額常年位居全國首位。
劉霞委員說,通過到田間地頭與農民朋友拉呱聊天,她深切感受到優秀品種和先進技術是非常受老百姓歡迎的。“我們科研人員、農技推廣人員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做好宣傳推介。”劉霞委員說希望通過有力舉措,為中國碗裝更多中國糧貢獻山東力量。
“2024年11月,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歷史性地超過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類型。”山東師范大學校長張建委員介紹,山東正用一個個成果展示著齊魯大地逐“綠”前行的生動實踐。
“山東黃河流域的人工濕地面積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自然濕地面積。”省政協副秘書長王琳介紹,她在參與2024年省政協開展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民主監督中發現,沿黃各市都加大了濕地修復和建設力度。“我們應當繼續建好‘人工腎’,服務母親河,助力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翔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副會長林凡儒委員介紹,翔宇實業集團投資建設智能工廠,新上智能化提取線,年提取中藥材1萬噸,只需5個人就能完成整個流程。企業的每一次轉型升級都緊跟國家對產業發展的布局,都是一次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探索和實踐。
山東美術館館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剛委員介紹,近年來,山東的文化“兩創”全面起勢,極大促進了文化繁榮發展。未來省美術館將強化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讓文化場館“活起來”“潮起來”,讓優秀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姿態融入日常生活。
山東法策律師事務所主任、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張法水委員,講述了自己用調解化解家庭矛盾避免官司的經歷,他說,律師在法庭之外,做了大量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每當看到雙方當事人在法庭之外握手言和他就由衷感到律師職業的光榮。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護理部主任、護理與康復學院副院長曹英娟委員,從事護理工作已經30多年,她深切感受到護理工作是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她說,順應時代發展和群眾所需,山東部分醫療機構著力推動專科護理門診和“互聯網+”護理門診建設,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舉措,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齊魯護理力量。
10位委員生動的履職故事,讓這場別開生面、務實求真的媒體見面會,成為一場展現各委員加入強省建設、積極協商建言的生動實踐。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委員:
打造新興產業競爭力助力山東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集中采訪中,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委員分享了海爾整合全球研發、制造和臨床資源,助力山東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故事。
作為山東最早一批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企業,海爾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發展成為全球化企業、世界級品牌,在有利的政策、制度和環境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以全球化服務全球化,以本土化推進全球化。
譚麗霞委員說,非洲的兒童疫苗接種長期存在“損耗高、覆蓋率低”兩大痛點。所以,海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一起共創了太陽能直驅疫苗存儲方案。同時,把非洲資源鏈接成一張網,實現了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偏遠山區的全覆蓋,解決了這兩大痛點。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僅為非洲增添了數百個就業崗位,實現了技術的轉移和能力的當地化,而且做到了每年為全球4500萬適齡兒童提供免疫保障。
“我們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已建成22個工業園,在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帶動了當地技術、標準和產業鏈升級。”譚麗霞委員說,2024年,海爾整合了全球的研發、制造和臨床資源,積極探索生物制藥的前沿技術,打造新興產業競爭力,為山東搶占科技型開放發展制高點注入新動能。
目前海爾吸引了40多家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建廠,供應鏈也從跨國供貨轉變成了密接生產模式。
“作為一名經濟界委員,這些年,我親身感受著山東全力做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減法’、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帶來的積極效應,看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走進山東、深耕山東,在務實合作中攜手共贏。”譚麗霞委員說。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孫承君委員:
治理海洋里的“PM2.5”一直在路上
作為一名從事海洋科學研究30多年的科研人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孫承君委員當天分享了自己10年來致力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故事。
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海洋塑料污染列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2015年起,孫承君委員和團隊開始圍繞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進行研究。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是一種新污染物。我們用肉眼幾乎看不見它們,但其危害卻不小,它們會影響海洋生物的攝食、生長發育和繁殖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海洋里的‘PM2.5’。目前我們直接生產的微塑料很少,絕大部分微塑料來源于大型塑料垃圾的破碎和降解。”
那么,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的影響范圍究竟有多大?為了進行進一步研究,2018年孫承君委員跟隨向陽紅01號科考船去往南極,這是我國首次環球綜合科學考察,在南極航段中孫承君委員全程進行了微塑料的調查工作。
“在南極威德爾海,我們發現水體中有纖維狀和顆粒狀的微塑料,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孫承君委員說,科考結果顯示,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
如何應對微塑料污染,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孫承君委員說,近年來,山東通過實施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深度參與國際海洋合作等,在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進一步營造親海、知海、愛海、護海的社會氛圍,踐行減少使用、重復利用、回收再用的3R原則,更好地守護我們的‘藍色家園’。”孫承君委員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李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