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獨家丨龍灣養“草”!“海草碎片回收計劃”即將啟動
海草床是海底生物的“產床”,對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自2023年6月,西海岸新區瑯琊臺龍灣海草床“浮出水面”,為有效助力其保護修復,去年6月,由漁民自發組織發起的“基于海草床保護的漁民自發社區友好型漁業和生態趕海試點”公益項目正式啟動。然而,民間組織師出無名,一度成為阻礙龍灣“護草”的最大屏障。如何讓這個民間組織管理有方?1月7日,項目組邀約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等部門的相關專家及漁民志愿者展開深入探討,共議這片“海底森林”的養護之道。
“漁民主體”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去年8月,中國海洋大學對這片區域進行生態勘測發現,西海岸新區瑯琊臺龍灣海草床是青島目前已經發現的第二大海草床!“初步估算,這片海草床的長度接近3海里,寬度約為1海里。整片區域生長著茂盛的海草,植株高度普遍在60至70厘米之間,部分最高可達約1米。尤為珍貴的是,這里還分布著許多海草幼苗,這表明整個生態系統正處于一個良性循環之中,預計未來其覆蓋面積將會繼續增加。”邀約專業機構進行勘測的是瑯琊鎮劉家崖下村的漁民劉樹杰,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基于海草床保護的漁民自發社區友好型漁業和生態趕海試點”公益項目的發起人。
藍灣衛士、土專家、海馬爸爸……在試點啟動之前,劉樹杰就有多重身份,為了海草床保護項目的順利開展,他不斷通過學習突破認知,嘗試以漁民帶漁民,合力守護著這片海。
考慮到海草床生長區域漁獲較多,沿線漁業社區對海草床存在、保護的認識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海草床恢復進程。劉樹杰帶領項目組一方面召集當地的漁民、漁嫂及漁二代,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在互動問答中加深大家對海草床保護的了解。同時還主動走進漁業社區,通過設置宣傳展板、懸掛宣傳橫幅、開展宣傳活動、播放科普視頻等方式,讓大家從日常捕魚、趕海出發,了解海草床,了解海草床保護。
面對每年夏天龍灣海域數十萬計的游客,和當地經常趕海的社區居民,劉樹杰帶領項目組一方面積極聯動漁業社區,共同規劃《基于海草床保護的村民自律約定》,提升社區居民保護海草床的意識,從日常行為規范上進行引導,同時,還推出當地首個基于海草床保護的”青少年生態趕海實踐活動“。活動招募培育社區漁民漁嫂、漁二代成為“生態趕海導覽員”,通過現場科普、潮間帶觀察、海灘清潔、互動活動等多種方式,陸續引導近三百人次社區居民、外來游客積極參與踐行生態趕海,保護海草床、保護海洋,幫助大家從不知道、不了解,逐步轉變為關注海草床保護、踐行生態趕海。
讓劉樹杰欣喜的是,在2023年調查時尚未發現海草床的區域,在2024年底的巡護中呈現出了新的氣象:多處區域出現扎根新生的海草。更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日本海馬零星出現在附近。
專家:建成“保護區”可解護草之急
“從潛水員拍攝到的觀測視頻中,我們看到,在海草床中心區域,有長勢更好的海草,但如果邊緣區域的海草都能節節高,那整片海草床的恢復效果會更好,我們也會持續觀察。”劉樹杰坦言,但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他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
漁民和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雖然有所提高,但仍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漁民在長期的傳統漁業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海草床保護的習慣和觀念,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引導和改變。同時,隨著生態趕海等活動的開展,游客數量的增加也給海草床保護帶來了新的壓力,如何規范游客的行為,避免對海草床造成破壞,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每年的伏季休漁期,海草床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魚類的庇護所,是魚類幼苗天然的“產床”。“因為海草床在水下一般不會超過16米,這時期就會有漁民偷捕。”作為一個有30余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他深知像刺網、地籠等捕撈方式,不僅會對海草葉片、根莖和根系造成不同程度破壞,更會影響包括海馬在內的以海草床為棲息地的海洋生物群落。為此,劉樹杰組織漁民志愿者成立巡護小隊,開展海草床區域沿線巡護,勸離、阻止漁民在海草床海域進行漁業捕撈,引導漁民采用垂釣、潛捕等其他有利于海草床保護的友好型作業方式。“你們憑什么管?”劉樹杰在此前的巡邏中,也經常會遭遇偷捕者的質疑。
“‘師出無名’是目前龍灣海域海草床保護的最大屏障。”黃海水產科學研究所漁業資源研究員李顯森指出,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只能靠開化民智,來進行科普、勸導。“但那片海域屬于公用海域,海草現在也不是國家保護植物,不具備強制性管理的前提。黃河口已經成為了國家級的保護區,這片海域是否可以結合瑯琊臺風景區通過旅游開發等形式保護起來?”李顯森提議,隨著龍灣海草床保護活動的不斷開展,也得到了西海岸新區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可向有關部門申請,將該區域建成為海草床或海馬的保護區,那樣就可以根據園區的管理來進行具體操作。
李顯森指出,龍灣海草床長勢良好、區域面積相對較大,如果能夠將其劃定為當地海草床保護試點區域,不僅會有利于更加規范、有效地展開保護,也會讓志愿者的保護行動少一些阻力。此外,生態趕海可以從生計趕海、休閑趕海兩方面入手,圍繞不同人群的趕海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觀念行為引導。
其實,劉樹杰一直在嘗試通過多方合作機制壯大保護合力。目前項目組已聯合當地海洋發展局、漁政部門,展開了聯合巡護活動,讓保護海草床的義舉真正做到了“師出有名”。
“海草碎片回收計劃”即將啟動
如今,當地漁民深刻認識到海草床對海洋生態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漁民逐漸從過去單純的漁業生產向主動參與保護轉變,這片海域的志愿巡護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以前我們這里有很多海草,大家都還會用海草來蓋房子,但后來就沒有了。但現在,海草又回來了,這一次,我們會好好保護它們。”一位漁民志愿者在交流會上分享項目開展感悟時表示,巡護時,他看著成團的海草床裹挾著海洋垃圾被卷上岸,非常心疼。而在此前的潛水觀察中,志愿者們也發現,目前海底的海草床,尚有一些未完全連接成片的區域,這些未成片的海草床抵御風浪的能力低,就會不斷面臨被風浪沖出海底的可能性。
“巡查時,我們經常會發現,臺風或較大的風浪過后,有很多的海草會被拍打上岸,以往這部分海草就白白被浪費掉,這太可惜了,其實只要及時將它們重新播種,并且持續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避免重點區域海水受到除草劑污染,那些海草有很大概率會獲得重生,那片未成片的海草床也會逐漸生長連接起來。”劉樹杰帶領漁民志愿者在海草床保護實踐中有了重大發現。
基于此,他提議開展“海草碎片回收計劃”,鼓勵志愿者、社區居民收集海草碎片,并嘗試將經過篩選修復的海草植株,重新栽種回海草床區域。“據我所知,目前國內并無先例,希望這個舉措能從西海岸龍灣海域開始真正做好落實。”劉樹杰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