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賦能未來產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局這一行動
熱解讀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地方調研,了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情況,并要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一直被國家頂層戰略設計所重視。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為落實這一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繼印發,推動實現“算賦百業”。
今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7天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2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要求央企“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半個月后,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首次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不僅有助于實現技術變革、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更是當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在綠色轉型領域,算力、電力基礎設施協同規劃布局提上日程,智能微電網加快建設,人工智能驅動綠色低碳發展。
在智能制造領域,截至2023年末,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中國制造”正加快向“中國智造”躍升。
與此同時,多地發布“人工智能+”行動支持政策,提升高質量發展含“智”量:北京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推動當地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高地;廣東預計到2025年,全省算力規模超過4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河南提出到2026年年底,力爭2—3個行業人工智能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初步建成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人工智能與其他戰略性產業緊密耦合,成為牽引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唯有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才能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能,為實現“十五五”未來產業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李丹
視 覺丨顏妮
校 對丨李珊珊 劉禛 宋春燕 閆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